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定量对比研究:以朱生豪、梁实秋译本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一 研究目标

研究通过对同一原作不同译文的比较以及译者在译文中“个性化语言使用”或其“偏爱或反复出现的语言行为模式”的调查,证明译者/作风格是存在的。同时我们在研究中努力甄别“译者风格”和“笔者风格”,尝试了解译者的文化身份与意识形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译者风格”的识别体系和构成要素,探究译者的语言习惯与译者的文化定位之间的关系。

研究通过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实证调查和研究,探讨语料库文本特征描写和译者/作风格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及具体操作手段和方法,并努力从不同的角度验证方法的效度和信度,为以量化为主的文本特征描写和译者/作风格分析研究提供新的科学手段。

研究通过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客观性”“可观察性”“重复性”的语料库,证明两译作在学界普遍被认可的特点,即梁实秋译莎士比亚戏剧具有更加“欧化”、更加忠实原文、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化交流使命、更适合阅读等特点;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具有更接近译入语、音乐性更强、更适于表演等特点。同时,研究努力尝试发现两译的其他特点。研究还将从政治、历史、文化等角度探究译家风格形成的原因,力争为更加完整、全面、真实、客观的两位译家风格的认识论构成提供依据。

二 研究的创新点

本书首次通过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位译者的莎士比亚四部戏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汉语译本进行了量化描述和分析,并对译本中表现出的译者/作风格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尝试把散落在译者的书信、自传/传记、文学评论、序言跋语等译文外围资料中的,对译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与译文中的表现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两译本特征描述、分析和两译者/作风格研究的较为可靠的依据。

研究通过客观、更高信度和效度的语料库方法证明了学界一直以来对梁实秋、朱生豪两位译本的定论:朱译本的“音乐性”更强,更适合咏诵和舞台演出;梁译本更贴近源语,表现出对原文作者更大的忠实,适合研究等。但语料库研究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与“梁译本更适合阅读”等结论不甚相符。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在本书中,笔者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些语料分类统计的具体方法;②笔者创造性地提出了“译语化”的说法,为译者/作风格的研究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③笔者构建了译本“音乐化”“欧化”“译语化”研究框架。以上三个方面会在某种程度上充盈基于语料库的译本描述分析和译者/作风格研究策略和手段,有助于拓展研究方向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