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定量对比研究:以朱生豪、梁实秋译本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笔者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喜爱由来已久,随着时间的推移,爱之弥深。喜爱之余,又因其文辞古雅、语言形式多样而产生许多敬畏。很多时候,阅读原作都要借助译文。在撰写本书之前,笔者依靠的都是朱生豪译本。偶然机会,翻阅梁实秋译本,再以其对照原文时,笔者发现原作的面貌更加清晰了,因此就有了尝试对比两种译本的最初意图。实际上,选择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译作是比较勇敢的尝试,因为学界已经有了太多丰硕的成果,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与之前的某个结论相冲突或者偏离,使得研究结论经不住所有人通过各个角度来反复推敲。但是,毕竟是要了解译作的真实面貌的强大动力战胜了种种顾虑,笔者坚持了最初的研究目标和方向。

时代造就了莎士比亚。时代也造就了梁实秋和朱生豪,他们都没有辜负历史赋予的使命,系统地完成了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浩大工程,他们留下的经典文学的经典译作对于作为普通读者和研究者的我们来说,是幸运的。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这一代研究者也应尽量充分利用时代的优势来使译本的面貌和特征描述更加客观、真实,从而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及后来译者的翻译实践做点贡献。

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为文本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所谓定量研究是指:

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统计并处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不同因素的数据资料,从中找出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在翻译研究中应用定量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基于数据的统计分析翻译事实或翻译现象,有效提高研究的科学性,而且可以揭示仅凭直觉和内省无法体悟或总结的翻译规律或翻译规范,深化具体译学课题的研究。[5]

语料库因其“更高的可信度”“客观性”“可观察性”“重复性”等特点,深受研究者的关注。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语料库研究在学界的地位,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学科学术热点”栏内,搜索哲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热点,得到的结果如图1—1所示。

图1—1 CNKI“学科学术热点”栏内哲学与人文科学领域检索截图[6]

在图1—1中,我们看到:“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这类热点主题的热度是五颗星,在总的“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大领域类别中排到第36位的位置,在“外国语言文学”所属学科中,它的排位是第3位,可见其热度。当前的学界,大有非语料库不谈语言研究的趋势。同样在CNKI上面,从另外一个检索途径:文献资料的数据中,笔者检索了“语料库翻译”,得到了如图1—2所示的结果。

图1—2 CNKI中以“语料库翻译”为检索项的检索结果[7]

图1—2中显示,包括期刊文献和硕士、博士论文等形式的文献资料在内,符合“语料库翻译”检索项的有9359条结果,可谓壮观。在这样的研究热度背景下,莎士比亚翻译的语料库研究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同样在 CNKI 中,我们用“语料库莎士比亚翻译”作为检索项,得到的结果如图1—3所示。

图1—3 CNKI中以“语料库莎士比亚翻译”为检索项的检索结果[8]

笔者发现只有158条符合检索条件的结果。这个数字与几乎是经典文学代名词的莎士比亚作品及如火如荼的语料库研究形势极不相称。鉴于这样的研究现状,笔者决定选择使用语料库作为研究手段和方法,对莎士比亚汉译本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试图通过语言特征来观察并梳理译者/本[9]风格,期望对国内莎士比亚汉译本的语料库研究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