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失语循证医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针刺联合疗法

采取积极的血管再通措施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失语的基础。尽早开始规范的针灸、积极的语言康复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非侵入性脑刺激,以及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言语功能恢复。此外,单独使用增强修复的治疗手段,对优化增强功能恢复的帮助不如联合疗法的促进作用。因此,联合疗法有望更好地治疗PS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广泛关注针刺联合疗法并开展相应研究。将两种及以上的单一方法合并使用,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各种疗法的优势,使症状迅速缓解,在降低复发率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有效率。

针刺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失语症常用的多联疗法手段之一。针刺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治疗卒中后失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强调将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其中选穴及手法是针刺起效的关键。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明,与单一的针刺疗法相比,针刺联合疗法的治疗效果十分理想,疗效更为显著突出,发挥作用的持续时间更长。充分展示了针灸特有的经络辨证特色,发挥了中医学整体观念、阴阳平衡、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的优势。

针刺联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其他方法所形成的治疗方法,包括其他针法、针刺处方或是药物治疗、言语康复训练、重复经颅磁刺激及经颅直流电刺激等。以针刺为主的相关联合疗法在治疗卒中后失语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一、针法联合

(一)不同部位的针法联合

1.头针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灵机记性在脑者。”可见,语言功能与头部腧穴密切相关。以大脑的生理、解剖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头针通过刺激相应的大脑皮层投射区或穴区来调节相应的大脑功能,达到缓解症状,促进恢复,治疗疾病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正确取穴尤为重要。人身体左右两侧的经络在循行过程中与头部经络相互交叉。头针针刺可起到疏通经气、活血通络、调节脏腑及开窍解语的作用。西医学研究表明,针刺头部腧穴可以扩张脑皮质血管,改善病变皮层的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的代谢和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其优点主要体现在疗效显著、不易耐受、靶向性好等。

(1)治疗原则 疏通气血,益髓醒脑,解语开窍。

(2)头针选穴 顶颞前斜线下2/5、颞前线;焦氏头针(言语一区,即Broca区;言语二区,即Wernicke区;言语三区,即顶叶缘上回)。

(3)方解 顶颞前斜线下2/5、颞前线分别位于与运动性失语病灶相关联的中央前回下部,以及额下回后1/3处;以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为理论基础,通过针刺头皮上大脑皮质功能的投射定位区,言语一区、言语二区及言语三区分别对应大脑皮质功能区域的Broca区、Wernicke区,这些区域受到损伤分别表现为运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及感觉性失语,对这些区域施行焦氏头针治疗,以求激活大脑整体语言区域传导功能,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4)操作 ①角度:进针与皮肤呈30°左右进针,然后平刺进入穴线内。将针迅速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根据不同穴线刺入不同深度。②深度: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处方要求决定进针深度。通常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针体平卧进针3cm左右为宜。头针进针的角度基本统一,大多应用斜刺,或与皮肤呈30°左右进针。③频率:对于头针行针的捻转频率问题,临床医家和同行专家给出了较多数据,包括100~200次/分钟、150~200次/分钟、200次/分钟,以及200次/分钟,但总体上也都认为应该以得气为度。专家讨论捻转频率时,一致认为头针的操作主要以捻转操作为主,强调快速捻转结合统编教材《针灸学》的相关内容,一律统一为200次/分钟左右,时间为2~3分钟。对于提插的幅度,由于头皮肌肉浅薄,提插刺激强度较大,因此,只规定提插操作时指力应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如此反复操作,持续3~5分钟。提插的幅度与频率,应视患者的病情而定。

2.舌针 舌针疗法是在中医学理论及现代生物全息论的指导下,针刺舌体上某些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新创立的一种微针疗法。由于舌体有丰富的神经网络、血管供应和淋巴管。因此,通过特定穴位来刺激连接血管淋巴神经网络的关键区域,可能会再次触发神经信号的传递和神经传递的增强。研究表明,针刺舌体不仅可以刺激与舌体联系的经络,达到疏通经气、调整气血、开窍醒神的目的,且有利于濡养舌体,增强舌的功能活动。

由于舌与全身脏腑经脉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因此,体针通过刺激相应腧穴,能够达到益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使气血得以濡养舌脉,增强舌的功能,促进语言功能的康复。孙介光提出四种假说:一是近脑学说,即离脑愈近,治疗效果越好,相当于腧穴的近治作用,舌是居于口腔正中的一个肌性器官,用刺舌来治脑病无疑是距脑最近的;二是脑幔学说,即在正常的脑细胞和坏死的脑细胞中间存在着休眠状态的脑细胞,舌针能提高脑的供血、供氧和提升葡萄糖代谢,使休眠状态的脑细胞部分恢复功能;三是脑的代偿功能学说,舌针能促进一部分脑细胞替代另一部分脑细胞的功能;四是全息论观点,舌上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丰富,与脏腑紧密联系,舌作为一个全息元,是整个机体的局部缩影,有着全身各部的反应点和反应区,刺激相应的区域舌穴,便可调脏腑,通经络。

舌针种类繁多,常应用于治疗卒中后失语的舌针主要为管氏舌针、舌三针等,为针灸治疗疾病的多元化提供不同的治疗思路。

管氏舌针运用察舌与四诊合参,通过辨别病变所属的脏腑经脉,在舌上选出相应针刺穴位治疗疾患。管氏舌针独创24舌穴,基于舌与全身脏腑经络的联系,兼备全息理论的调节作用。舌穴的分布与一定的脏腑相联系,五脏六腑的舌穴分布蕴含着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与八卦方位相对应。舌穴的分布与排列,依据《易经》“阴阳之道”的哲理,蕴含了阴阳互根、阴阳消长转化的原理,体现了“阴升阳降”的中医学理论。因此,广义来说,舌针可治疗全身各系统的病证,尤其是在舌疾及神经系统疾病方面。

(1)治疗原则 调理气血,通窍醒脑,疏经活络。

(2)舌针选穴 中矩、聚泉、金津(双)、玉液(双)、心穴(双)、肝穴(双)、脾穴(双)、肾穴(双)。

(3)穴位定位 根据管氏舌针穴位图。中矩:舌上举,舌底与齿龈交界处;聚泉:舌面中央,胃穴前2分;金津、玉液:舌尖向上反卷,上下门齿夹住舌,使舌固定,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名玉液;心穴:舌尖部;肝穴:胆穴后5分;脾穴:胃穴旁开4分;肾穴:膀胱穴旁开4分。

(4)方解 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气通于舌。舌与全身脏腑经脉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足少阴之脉夹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之别系舌本。故舌针取穴为心穴、肝穴、脾穴、肾穴。

(5)操作 舌针操作前,给予患者5%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液漱口,以清洁口腔。针刺舌面穴位时,患者自然伸舌于口外,充分暴露;针刺舌底穴位时,嘱咐者将舌卷起,舌尖抵住上牙,将舌固定,或舌尖向上反卷,用上下门齿夹住舌,使舌固定,充分暴露舌底面。此外,尚可通过医者左手垫纱布将舌固定。选用30号1寸或1寸半针灸毫针,在选定的穴位上进行针刺,每穴针刺5秒,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不留针。

3.靳三针 靳三针是岭南针灸流派靳瑞教授传承创新的针灸技法,该疗法集针灸临床取穴之精华,以三针为主,辨证为辅,每组“三针”均有其特定的治疗范畴,为广大临床医师所采用。

(1)治疗原则 祛瘀生新,疏通舌络。

(2)选穴 上廉泉穴、上廉泉旁穴(双侧)。

(3)穴位定位 上廉泉穴位于颌下正中1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的凹陷中;上廉泉旁穴于上廉泉穴左右,各旁开0.8寸。

(4)方解 针刺舌三针可刺激舌体根部经气,舌根部为脾经、心包经、任脉所过之处,多血气。三针齐刺,加强了舌体根部刺激,疏通经络,活血祛瘀,祛痰开瘀,激发舌部经气。

(5)操作 行针刺舌三针手法时,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医者单手快速进针,针尖呈45°向舌根方向斜刺,刺激患者舌根,针刺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徐徐退至浅层,改变针尖方向,朝左右透刺,使其局部出现胀痛或蚁行感后,并发出声音者为疗效较好,留针30分钟,治疗期间运用平补平泻手法捻转3次,每次10~25秒(时间因人而异),出针后建议患者尽量发声。

随着针灸学科的发展,单一的治疗不再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手段,针灸联合治疗的优势不断显现,使得头针、舌针、体针之间的联合,甚至是三者联合,成为临床常见的针灸治疗手段之一,特色针灸疗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此外,眼针疗法属于微针技术,其核心为“八区十三穴,络脑通脏腑”,在全息理论指导下,根据眶周穴区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内外联系,内调脏腑,治疗疾患。腹部被认为是人类第二个大脑,在调理脏腑的前提下,调整相关的经脉,以治疗局部病变。也有少量的临床研究将眼针、腹针与头针、舌针、体针之间进行联合治疗,以达到促进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目的。

头针、舌针或体针之间的两两联合治疗,可有效调节机体皮层-丘脑-皮层,建立脑血管侧支循环,加强舌部运动,使病灶部血流量增加,促进和加强脑代偿作用,激活语言中枢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兴奋语言中枢,促进卒中后失语患者言语功能尽快恢复。此外,现代针灸临床常常将头针、舌针、体针三者相互联合治疗,将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并在经络理论指导下辨证用穴,形成了诸如“醒脑开窍”针刺方法、“通督调神”针刺方法、“百会八阵穴”针刺方法、“益髓醒神”针刺方法等多种特色针刺疗法。

(二)针刺联合电针疗法

电针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抗自由基损伤、促进血管再生、减轻能量代谢障碍等,对脑缺血具有改善作用。而作为改善卒中后失语的有效辅助手段之一,电针治疗卒中后失语的机制主要包括改善语言功能损伤区域附近的循环,改善病灶周围缺氧缺血状态,促进脑组织的恢复,重建神经传导通路,进而加速卒中后失语的临床恢复。

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之上联合电针治疗,是目前针灸临床常见的针法联合手段之一,通过不同的针法联合的方式,对相关性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卒中后失语,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

电针联合针刺的临床研究尚少。现有的临床研究表明,针刺联合电针治疗失语症能够改善患者的听语理解、口语表达、阅读能力,提高临床疗效,但其恢复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1.治疗原则 增加脑血流量,调节脑血氧代谢水平,促进失语症患者的语言重建和恢复。

2.选穴 通里、翳风、百会、后溪。

3.电针操作方法 针刺得气后,针柄接入电针治疗仪上,正极接入主穴,负极连接辅穴,控制脉冲电流进行刺激,频率为100~120Hz。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三)针刺联合刺血疗法

1.点刺放血 作为传统中医针灸特色疗法之一,点刺放血疗法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成本低、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刺血疗法应用广泛,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包括卒中后失语在内的多种由于风、火、痰、瘀诸邪引起的疾病,具有通经活络、祛瘀止痛、醒脑开窍等作用。刺血疗法历史悠久。《素问·血气形志》云:“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小针解》云:“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针灸大成》云:“舌强难言:金津、玉液,在舌下两旁,紫脉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肿痛,喉闭,用白汤煮三棱针,出血。”临床上常将金津、玉液作为刺血疗法治疗卒中后失语的常用穴,两穴均定位于舌面下舌系带两旁的静脉上,其浅层富含舌神经以及舌深静脉穿行;深层除舌神经、舌下神经和动脉分布之外,通过经络与脏腑建立联系,金津、玉液区为五脏六腑之气血交汇的枢纽,而刺血疗法可通过刺激神经,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从而促进舌部肌群的肌力提升,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之功。此外,相关研究指出,刺络疗法可以使中风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明显下降,改善脑组织的供血状况,促进受损脑组织功能的恢复,使语言区功能全部或部分恢复,从而改善失语症状。

(1)治疗原则 醒脑开窍,通经活络,泄热消肿,通经络,开舌窍。

(2)选穴 金津、玉液。

(3)方解 金津、玉液区为五脏六腑之气血交汇的枢纽,而刺血疗法可通过刺激神经,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促进受损脑组织功能的恢复,使语言区功能全部或部分恢复,从而改善失语症状。

(4)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舌头上卷,充分暴露穴位,对舌头挛缩无法配合的患者,可以无菌纱布对舌体下1/3进行固定,让舌体上卷,以暴露穴位。行常规消毒之后,将严格消毒后三棱针针头对准玉液、金津穴进行点刺,直至出血2~3滴。以无菌棉签进行压迫止血,每周2~3次,两周为1个疗程。

针刺与刺血疗法相结合,对于改善失语症状,提升失语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王琨等人采用舌五针联合咽后壁放血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方法观察临床疗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舌三针治疗,治疗组采用舌五针联合咽后壁放血治疗。经过4周的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语言功能总有效率分别为93.94%和75.00%(组间比较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谈话流利性、复述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提升均优于对照组,显示出联合疗法的显著优势。吴明霞等人亦通过对针刺联合金津、玉液放血治疗对比单纯的语言康复训练,通过观察其临床疗效,发现针刺联合金津、玉液放血总有效率为96.55%,优于单纯的语言康复训练(89.66%),再次证明了针法联合治疗的疗效之优。通过适当的有目的的针法联合刺激,促进受损的神经系统或代偿的大脑皮层产生不同的反应,并不断地强化,在反复的刺激反应过程中,受损的神经系统恢复不断提升,最终促使语言功能这种刺激下达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从而达到语言康复的目的。

2.梅花针刺血 梅花针源于新九针,是由古之扬刺、毛刺演变而来。其集束五枚短针于一处,可手持针柄来叩打皮肤,或直接刺向皮肤,梅花针叩刺能使众针之力得以集合,通过叩刺机体某穴位或部位,短时间内刺激量较单针大,能较好地调整脏腑气血、激活经络功能。梅花针叩刺疗法虽多用于治疗“皮部病”,但《素问·皮部论》曰:“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皮部是经脉、别络的分区,特别与浮络有密切关系,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络脉,分为体表的阳络及体内的阴络,阳络主要作用是营养、温煦、护卫体表,阴络敷布气血,经脉通过阴络输送营养,运行气血,传递信息。孙霈提出梅花针的治病机制有神经反射学说,利用“痛觉反射”来治病,也通过经络感传,整体上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协调脏腑。梅花针治疗卒中后失语,通过叩刺放出少量血液,可以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并可以局部刺激舌下神经,反馈于神经中枢,起着修复作用。

(1)治疗原则 增强刺激,疏通经络。

(2)选穴 焦氏言语一区;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颞后斜线、曲鬓穴和悬厘穴连线四线围定区域。

(3)方解 焦氏言语一区是治疗失语要穴,结合病灶头皮投影区更能直达病所。梅花针叩刺焦氏言语一区能增强该区脑组织营养代谢,建立血液侧支循环,从而起到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促进语言功能恢复的作用。选取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颞后斜线、曲鬓穴和悬厘穴连线四线围定区域作为头部梅花针刺激区域,可调节阴阳,疏通经络的效果更为显著,其可通过调节“皮层-丘脑-皮层”,进而使非特异性传导系统与特异性传导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恢复平衡,修复语言活动神经通路,同时能够促进大脑损伤部位血液循环,激活语言中枢内功能较低下的神经细胞,加速脑功能代偿。

(4)操作方法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对穴位叩刺附近头皮进行常规消毒,右手持梅花针,用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按在针柄中部,针头垂直对准叩刺部位,运用腕部弹力,应用梅花针轻叩3遍,依据患者年龄、体质适当调整叩刺强度,以稍有出血为宜,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两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

通过针刺廉泉结合舌尖梅花针治疗后发现,患者的血液黏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而改善脑部血液供给,疏通脑络气血,促进舌体血液循环,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促进语言能力的恢复。针刺廉泉穴结合舌尖梅花针为主,治疗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显著,效果优于头皮针组。该疗法具有益气通络、育阴培本、滋阴平肝、化痰息风、醒脑开窍的功效,初步表明该疗法对血液流变学具有一定影响,可能通过改善血液黏度等途径,从而促进脑部血供充足,加强脑组织的代谢,营养神经系统,使局部机体神经功能得以修复。刘玲玲等人通过给予调神通络法结合梅花针叩刺的方法,与单纯的调神通络针刺法进行疗效对比,治疗后发现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7%,较对照组的76.7%更具临床疗效,进一步印证了针刺疗法结合梅花针刺血疗法的临床优越性。李骁飞等人通过舌三针配合梅花针治疗,观察其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亦得出舌三针配合梅花针是一种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有效方法的相似结论。联合治疗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可起到增强疗效、缩短疗程、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针刺处方联合

针刺处方特征是一病多症,一症一处方。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遗症的处方选穴遵循近端选穴与远端选穴相结合的原则,广泛使用五输穴,以三阴交、百会、足三里、内关、合谷为常用穴位,扶正祛邪,调补气血,改善患者脑部血流,缓解卒中的后遗症状。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的选穴方面,以祛痰息风、醒神开窍、调畅气血、平肝潜阳为原则,这是治标之法;同时,以益肾生髓、升阳固脱、调理神志为原则,这是治本之法。根据数据挖掘的结果显示:金津、玉液、廉泉、哑门、风池、通里、三阴交为失语症针刺处方的常用穴位。

在既往经验处方的基础上,将不同的针刺处方相联合,是中医整体性、灵活性、优势性相结合的特色针灸联合疗法。

(一)醒脑开窍处方联合

“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是石学敏院士于1972年设立的治疗中风的大法,对于治疗中风后兼并症具有独特的疗效。“醒脑开窍”针刺方法以调“神”论治为诊疗的中心思想,治疗神经功能障碍类疾病,取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生理功能为主的阴经腧穴,方中选用人中、内关、三阴交为主穴,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各穴所属经脉与主治、功效密切联系,相得益彰。

1.治疗原则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调神导气,启闭开音。

2.选穴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配穴:手指握固:合谷透三间;吞咽障碍:风池、完骨、翳风;语言不利: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3.方解 选穴以阴经穴位为主,阴经者属脏,脏者藏也,藏人体五脏六腑之精气,刺之可调动精气,以补髓生神,同时联系阴阳经以调整阴阳平衡。水沟穴调理督脉以醒脑,内关、极泉调心神、利舌窍,三阴交、尺泽滋补肝肾、利肺以开音,点刺金津、玉液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主辅相配,以奏醒脑开窍、滋补肝肾、调神导气、启闭开音之效。

4.操作方法 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循经离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丘墟透向照海穴1.5~2寸,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日针2次,10天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任媛媛在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方氏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观察其联合疗效及语言功能变化情况。经过治疗后发现,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联合治疗使得患者在说话、复述、命名能力方面较常规针刺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醒脑开窍针法,通过“醒脑”来达到通调全身的作用,使得受损的区域功能重新恢复功能,协调全身各个器官的活动,同时使得气血恢复正常运行,语言枢机通利,再结合方氏头针助经络感传,并且运用气街髓海之精华气血充养脑神,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有形之发声器官,恢复无形之语言功能的功效。另一项研究则通过醒脑开窍针法结合针刺八脉交会穴形成的联合治疗手段,观察其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刺八脉交会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其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表明治疗组(92.86%)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71.43%),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八脉交会穴的相关脉络与经气转导和奇经八脉沟通,并调节奇脉溢蓄,调节周身气血阴阳的平衡。将八脉交会穴对脏腑经脉的提纲挈领作用与醒脑开窍针法结合,丰富了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方法。

(二)调神通络处方联合

调神通络针刺法是基于中风“气血逆乱于上,或脑络瘀滞,或血溢于脑,致气滞血瘀,脑络瘀阻,神明不调而致中风”的理论,将头体针相结合而形成的针刺处方。调神通络针法的干预方法能够减轻神经细胞损伤,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对缺血缺氧损害的缓解具有重要意义。

1.治疗原则 调理神明,疏通经络,平肝潜阳,益气升阳。

2.选穴 顶中线(百会向前至前顶)、顶斜1线(百会前斜下45°,长1.5寸)、顶旁线(距顶中线2.25寸,承灵穴与正营穴连线)、顶斜2线(承灵前外斜下45°,长1.5寸);双侧的风池,患侧的外关、曲池、臂臑、涌泉、足三里、四强。

3.方解 头部与肢体腧穴相结合,能够激发经气,开窍启闭,促进经气运行,气行则神行,神行则脑明。头项针主要位于头部及头与肢体联络部位,针之可改善脑部功能,达到调理元神之目的,可发挥一身之大主的功能。“通络”包含通“脑络”和“体络”两层含义,头项针位于脑部,可通“脑络”,疏脑窍,促进脑与脑窍及肢体联系的恢复。其中顶中线、顶斜1线均具有调理神明、疏通下肢经脉的作用,顶中线同时具有平肝潜阳益气的作用,二者的共同使用,可增强疗效;顶旁线、顶斜2线具有调理神明、疏通上肢经脉的作用。体针可疏通经络,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4.操作方法 头针,进行方向自上而下(或外斜下)、自后向前(或向外斜前)沿皮刺。均采用提插手法,进针时幅度小,行针时提插幅度要大,每穴行针时间30秒,行针时可两针同时操作。头针应边行针边嘱患者尽量活动相应部位,以达“动守神”的目的。每日两次针刺治疗,规定上午针刺病灶侧,下午针刺病灶侧对侧。上午针刺的头针,可留针至下午针刺之前起针,下午针刺的头针留针时间为30分钟。注意:长时间留针,只适用于头针及能接受此法的患者;体针在针刺得气后,进针采用提插、捻转的手法,每穴行针时间为15秒,留针时间为30分钟,上、下午两次针刺,采用相同的腧穴及操作方法。

潘婕等通过将调神通络针刺法与头舌针联合治疗混合性失语的病例,经过治疗,最终患者的语言功能及生活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针刺刺激头部和身体相关穴位,不仅能够激发经气,开窍启闭,还能促进运行经气,气行则神行,神行则脑明。结合舌针的局部刺激,增加了神经纤维的激活数量,形成了反射。三者相结合,可调节受损变性的语言中枢细胞,使患者言语功能得以恢复。由此可见,运用调神通络针法配合头舌针治疗混合性失语症简便实用,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还能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和负担。

(三)通督开喑针法联合

《素问·脉解》云:“内夺而厥,则为喑痱。”《针灸逢源·中风门》云:“喑哑,心受风,故舌强不语,风寒客于会厌,故卒然无音。”督脉是阳脉之海,是十二经脉的纲领,能通调髓海之气血运行,疏通被阻塞的脑络。针刺督脉经穴上的穴位,具有祛除瘀阻、疏通脑络的功效。督脉和任脉相衔接,为阴脉之海,针刺督脉能够协调阴阳气血,起到平衡阴阳、祛除瘀阻、疏通脑络的作用。

1.治疗原则 疏通脑络,平衡阴阳,协调气血。

2.选穴 人中、脑户、百会、天窗、风府、廉泉、翳风、灵道、天鼎、下关、复溜。

3.方解 百会是足厥阴、手足少阳、足太阳与督脉的交会穴,具有升降兼备、补泻兼施、疏通脑络、调理神明和协调百脉的功效。人中开窍宁神,回阳救逆。《针灸甲乙经》曰:“喑不能言,刺脑户。”脑户调督通络,开窍利音,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天窗、天鼎通喑窍,利咽喉,活喉肌。翳风、风府是治风之要穴,通关开窍,散风息风。廉泉是任脉与阴维之会穴,可改善语言功能。下关穴通舌肌,利语言。复溜、灵道均可治疗舌强不语。

4.操作方法 人中、百会、脑户、风府用平补平泻法,有针感即可。天窗、翳风、廉泉、天鼎用平补平泻法,针感到咽喉部或舌根部。下关用平补平泻法,针感到舌根部。下关用平补平泻法,针感到舌根部。灵道、复溜用平补平泻法,有针感即可。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钟。

徐琼等将通督开喑针法联合头针治疗气虚血瘀型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对照组给予头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督开喑针法,对比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语言功能评分、CRRCAE评分、血清CGRP和ET水平。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其中治疗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自发语言、复述能力、口语理解能力、命名能力及CRRCAE评分显著升高,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此外,两组患者血清CGR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ET水平明显降低,并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0.05)。因此,通督开喑针法联合头针的针刺处方较单纯针刺治疗对于卒中后失语更具临床疗效。

各种经验处方及经验用穴之间的处方联合应用,将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更好地显现了出来。不同的处方结合了不同的治疗思路,将其相结合可更好地发挥针刺的作用,体现其中医学特色思想,展现出传统中医疗法的独特魅力。

三、针刺与其他疗法联合

近年来,联合针刺治疗手段的优势逐渐凸显,单一的针刺治疗不再是临床医师的首选治疗方法。根据现有的数据进行网状Meta分析,发现针灸联合其他疗法对卒中后失语的疗效优于康复治疗,并且疗效明显优于单一语言康复疗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针刺联合其他疗法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包含语言康复训练、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西药、中药、穴位贴敷、高压氧治疗、反应扩充疗法等,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或针药结合的诊疗特色。

(一)针刺联合语言康复

1.语言康复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是针对获得性脑损伤导致的语言功能障碍而采取的系统处理方法,能有效刺激神经,促进受损的语言中枢神经重获神经支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针刺手段与语言康复训练的联合治疗,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失语症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调节受损皮层局部微循环,维护脑血管功能及其完整性,从而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恢复,并且言语康复训练通过反复发声练习,反复刺激局部肌肉,保证患者局部肌肉功能持续运转,反复的功能训练可将感觉冲动传递至大脑,不断负反馈诱发正常的运动,从而促进患者运动、语言神经恢复,改善患者的失语状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治疗原则 刺激语言中枢,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2)语言康复训练方法

1)语言训练:①发音器官训练:口腔发音器官的训练,在早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舌以卷舌、前伸、后缩、向口腔两侧运动,下颌以闭嘴、咀嚼和张嘴为主,面颊鼓腮和吹口哨配合发唇音练习,鼓励患者反复发“啊”,每日5~10次,每次5分钟,可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②口形和声音训练:指导患者应用镜子观察“aoe”发音,纠正患者发音过程中的错误,逐渐过渡到近似音,逐渐由难至易训练。③口语表达训练:从数字和诗词等简单的开始,鼓励患者发音,通过关联词、常用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将说话同视觉刺激相结合。④实用交流能力训练:通过图片训练法、绘画训练法进行训练,运动性失语患者通过语言康复训练未见显著改善,可应用实用交流能力训练,由专业治疗一对一进行训练,每周5次,连续治疗5周。

2)Schuell刺激疗法:Schuell刺激疗法是一种目前备受临床推崇的康复治疗策略。首先应对患者的职业、教育经历、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再根据其失语程度和类型,反复使用患者容易接受的话题,通过听、视、触、嗅给患者相应的刺激,刺激的标准、方式、强度应循序渐进,不可冒进。当患者无法做出正确反应时,应给患者相应的提示,如打手势、复述、读音、说话、写字等,对伴有构音障碍的患者应示范发音的口型、舌位,传授其正确的发音技巧。在制订治疗计划时,要选择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内容来提高患者接受刺激训练的兴趣,善于抓住患者心理,根据其心理变化和当天的精神状态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培养患者主动交流的习惯,挖掘其言语交流的潜能,克服患者自卑抑郁的心理。

3)旋律语调疗法:旋律语调疗法是一种语言治疗方法,它通过慢速、旋律化的言语发声,并配合左手敲击,从而促使听觉与动作配合,以及感觉运动的反馈。可使患者跟唱词句数遍,操作完成后,使患者在未经提示下完成语言表达,治疗分初级、中级及高级。本研究治疗主要以初级和中级为主,初级学习的内容为2~3个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具体步骤:治疗师向患者哼唱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患者与治疗师一起哼唱;患者与治疗师一起哼唱后,治疗师逐渐停止哼唱;治疗师哼唱两遍后,患者立即哼唱两遍,同时用手拍打。治疗师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提问。中级学习的内容为4~6个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学习步骤同初级。

2.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的疗效

(1)指标1: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语言康复训练(Z=6.40,P<0.00001)(I2=0%,OR=3.62,95%CI:2.44~5.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联合治疗组较单一治疗组有效率显著提高,从77.84%增加到92.56%。

(2)指标2:基于汉语失语检查法评分标准的语言功能评价指标 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后患者的理解能力优于单纯的语言康复训练(Z=3.00,P<0.00001)(I2=93%,具有明显异质性;WMD=4.07,95%CI:1.41~6.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后患者的复述能力优于单纯的语言康复训练(Z=23.55,P<0.00001)(I2=49%,无明显异质性;WMD=10.17,95%CI:9.32~11.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后患者的阅读能力优于单纯的语言康复训练(Z=5.00,P<0.00001)(I2=85%,具有明显异质性;WMD=10.78,95%CI:6.55~15.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后患者的阅读能力优于单纯的语言康复训练(Z=15.58,P<0.00001)(I2=0%,无明显异质性;WMD=5.66,95%CI:4.95~6.3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钟悦通过进行网状Meta分析后指出,根据临床有效率可以发现,头电针联合康复训练的疗效优于针灸综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且二者临床有效率均优于康复治疗。从结果可以看出,针灸联合其他疗法治疗卒中后失语疗效明显优于单一语言康复疗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针刺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方案

1.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结合了药物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以及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体现了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经络学说为载体的传统中医学思想。通过药物刺激穴位或特定部位来达到治疗作用,能够在发挥药物作用的同时,激发穴位和经络对于机体的整体性调节,从而到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具有作用直接、适应证广、简单易学、便于推广、用药安全、副作用少、疗效确切、无创无痛、取材广泛、价廉药简等特点。此外,穴位贴敷除了可以通过药物对体表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之外,亦可通过渗透作用,使药物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从而起到缓解症状、治愈疾病的目的。从西医学观点来看,穴位贴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同时,避免了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效应。

目前临床研究大多以解语膏穴位贴敷为主,穴位贴敷所取主穴是双侧劳宫、涌泉。解语膏为蔡圣朝教授自拟膏方,将解语膏药物(三七粉、生草乌、红海蛤等)的作用与穴位(劳宫、涌泉)特殊治疗作用结合起来,是治疗卒中后失语的关键。涌泉穴具有开窍、发声之功,是治疗失语之要穴。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荥穴,属火,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井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二穴相配,水火既济,交通心肾,利窍开音。将针刺治疗与穴位贴敷联合,可达到疏通经气,改善卒中后语言功能的效果。

(1)治疗原则 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开窍利音。

(2)针刺选穴 言语一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舌三针(上廉泉、廉泉)。

(3)方解 针刺语言区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局部供血,建立侧支循环,改善皮层血液循环,加速脑组织的修复和细胞代谢,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舌三针可刺激舌体根部的末梢神经,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针刺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取穴局部75%乙醇进行常规消毒,选用0.30mm×25mm毫针,与头皮呈15°~30°,使针尖快速刺入皮肤25~35mm,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每次快速捻转行针2~3分钟,180~200r/min。针刺舌三针使用0.30mm×40mm的毫针刺入,单手迅速入针,针尖呈45°~60°的角度向舌根方向倾斜,在得气的时候,实施提插捻转手法15秒,让患者舌根发麻,出现胀痛酸麻感,同时发出声音最为适宜,留针30分钟,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实施,拔针后鼓励患者尽可能地大声说话、多说话。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5)穴位贴敷用穴 劳宫、涌泉。

(6)方组 解语膏药物(三七粉、生草乌、红海蛤等);坎离贴(肉桂20g,牛膝100g)。

(7)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每晚将制备好的膏药贴于一侧的涌泉和劳宫穴处,吩咐患者第二日早晨自行取下。穴位贴敷每日1次,左右两侧穴位交替使用,共治疗4周。若出现过敏症状,嘱患者停用。

2.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疗效

(1)指标1: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的疗效肯定优于单一的针刺治疗或穴位贴敷及其他疗法(Z=4.66,P<0.00001)(I2=0%,RR=1.30,95%CI:1.16~1.45),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总有效率分别为88.14%和67.88%。

(2)指标2:语言功能评价指标 治疗后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组的自发性语言评分优于单一的针刺治疗或穴位贴敷及其他疗法(Z=8.57,P<0.00001)(MD=3.72,95%CI:2.87~4.57)。

治疗后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组的复述评分优于单一的针刺治疗或穴位贴敷及其他疗法(Z=7.52,P<0.00001)(MD=5.19,95%CI:3.84~6.55)。

治疗后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组的命名评分优于单一的针刺治疗或穴位贴敷及其他疗法(Z=10.41,P<0.00001)(MD=5.83,95%CI:4.73~6.93)。

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疗法与单一的针刺治疗或穴位贴敷及其他疗法相比,在改善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障碍严重程度、命名、复述及自发性语言方面,以及以针刺为主导疗法在提高卒中后失语患者临床有效率方面均有优势。但目前临床上仍缺乏大量的研究,证据尚不够充足,亦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明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在临床治疗上的优越性。

(三)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非侵入性刺激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目前在改善卒中患者各个功能方面具有突出疗效,重复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开始广泛应用于失语症的康复。近年来,rTMS对治疗卒中后失语的积极性得到了研究者和临床医师的肯定。通过磁刺激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调节语言中枢的功能。相关研究指出,调节不同参数来促进“代偿模式”或改善“半球间竞争模式”,减少健侧大脑半球对受损大脑半球的过度抑制,能够促进语言功能网络的重塑,因此,抑制右侧大脑半球语言镜像功能区域可以改善过度抑制。目前关于不同频率的rTMS治疗失语症的研究中,rTMS以单一部位、低频刺激为主,而针对不同频率的rTMS刺激进行的研究较少见。其主要机制在于,通过使用磁力装置的脉冲,刺激脑部神经结构,从而增强正常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阻断部分异常细胞放电,最终促使大脑中各个区域可以和谐一致地工作,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相较于单一的治疗模式,针刺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更具疗效,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失语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优化临床疗效。针刺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从不同角度入手,可促进语言功能恢复,共同提升临床治疗效应。NAA、Cho、Cr、Lac均能有效反映大脑神经细胞的变化情况,是大脑皮质细胞工作时产生的重要代谢物质。相关研究发现,联合治疗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皮质生理活动,调节相关代谢物水平,继而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

1.治疗原则 刺激大脑皮层,重建皮质功能网络。

2.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方法 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仪,患者仰卧位,线圈与患者颅骨表面相切,刺激点为患者右侧大脑半球额下回后部的Broca’s镜像区(右侧目外眦与耳屏连线中点做垂线,垂线与外侧裂交点往上1cm处),线圈手柄向枕叶,线圈中点紧贴刺激位点表面,治疗期间始终保持线圈中心位于刺激位点,且与头皮表面相切。根据情况选择相应的刺激强度、刺激频率(1Hz)等相应刺激参数,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4周。

(四)针刺联合颅直流电刺激治疗(tDCS)

卒中损伤后,大脑“经胼胝体相互抑制”平衡状态被打破。经胼胝体对右侧大脑半球的抑制,在左侧半球受损后作用减弱,同时右侧大脑半球的兴奋性增强,在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下,右侧大脑半球对左侧大脑半球的抑制增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失语症的恢复产生了影响。因此,抑制右半球活动和刺激左半球残余功能区都能促进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恢复。tDCS通过改变神经元静息电位和调节神经元兴奋性来调控神经活动,是非侵入性的经颅刺激方法。tDCS主要由置于颅外的阳极、阴极两个电极片构成,两个电极片均可产生恒定的、低强度的直流电,通过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性来影响大脑皮层功能,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阳极刺激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阴极刺激则是减弱神经元的兴奋性。相关证据表明,tDCS可以促进慢性卒中后失语的语言恢复,同时个体化的tDCS治疗可以持续地促进失语症的恢复。

针刺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运行,加快侧支循环的建立,通过调动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改善病情,促进中风后遗症的恢复。联合非侵入性的经颅刺激tDCS,增加了损伤后康复的总体有效率,为卒中后失语的康复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治疗原则 刺激皮层兴奋性,增强皮层功能连接,调节语言皮层神经可塑性,促进功能代偿与恢复。

2.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方法 采取tDCS设备-直流电刺激模式,患者取仰卧位,将刺激电极阳极置于患者大脑皮层相应的功能区(单侧/双侧额下回三角区,阴极置于对侧肩部肌肉),阳极电极定位按照脑电图国际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放置,使用电极定位帽确保电极定位准确,电极与头皮连接处涂抹导电膏确保连接充分,根据个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刺激强度(1.2mA),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分钟,每天1次,每周5~6天,连续治疗5周。

(五)针刺联合中药治疗

中医学认为,卒中后恢复期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火、痰、瘀、虚,其中痰瘀是重要的病理环节,故治以祛痰息风、活血通络为主。近代医家结合古代医家的观点,将风、痰、瘀作为卒中后失语的三大主要病机,并且认为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痰、瘀日久而化火生风,痰随风动而壅闭发瘀。现有的证据表明,化痰行气活血等药物可能改善病灶周围血液供应,增加血流灌注,解除血管痉挛,提高神经组织缺氧耐受性,促进毛细血管网增加与侧支循环的开放,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针刺疗法通过刺激对应的语言区,促进受损语言区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促进语言功能恢复。针药结合治疗疾病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能够增加针刺功效,缓解穴位疲劳,提高临床疗效,是当代中医重要的诊疗方式之一。

1.治疗原则 豁痰化瘀,平肝息风,清音利咽。

2.中医药方 主要以解语丹、地黄饮子、涤痰汤等中药方加减。

3.药物主要分类 ①补虚药:甘草、人参、黄芪、巴戟天、杜仲、当归、白芍、熟地黄、石斛、麦冬、天冬、龟甲。②平肝息风药:地龙、代赭石、石决明、天麻、牡蛎、全蝎、钩藤、牛黄、羚羊角(现已禁用)、蜈蚣。③活血化瘀药:川芎、丹参、牛膝、益母草、郁金、红花、桃仁、水蛭、土鳖虫。④清热药:栀子、夏枯草、赤芍、生地黄、牡丹皮、黄芩、玄参、黄连。⑤化痰止咳平喘药:胆南星、白附子。其中,频次较高的中药主要有石菖蒲、远志、川芎、甘草、胆南星等。

4.方解 因失语症的病机多为风、痰、瘀相互作用。因此,失语实证应平肝息风,清热化痰开窍,活血化瘀,虚证则应补益气血;在选择用药时,宜用补虚药以补益气血,使用平肝息风药以平肝息风,使用开窍药、清热药、化痰药以清热化痰开窍,使用活血化瘀药以行瘀通络,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六)针刺联合西药治疗

药物治疗是近年来卒中后失语的治疗热点之一。目前认为卒中后神经递质通路遭受损害,而药物治疗可适当补充或替换神经递质,改善被破坏的神经递质通路,减轻PSA的症状。

现代药理学方法针对失语症的治疗旨在重新平衡神经递质活动,有研究指出单独使用增强修复的药物不太可能优化增强功能恢复,而建议使用联合疗法以促进恢复。乙酰胆碱类神经递质药物、谷氨酸(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氨基丁酸(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卒中后失语的几类药物。针药结合的方式治疗卒中后失语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方法。根据现有的数据发现,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卒中后失语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这可能由于中医不仅从疾病本身去考虑问题,而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念,标本兼治,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功能的目的;而西药在微观上改善内环境稳态,控制致病因素,故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为卒中后失语的恢复取得更优的临床疗效。

1.治疗原则 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组织细胞,重新平衡神经递质活动。

2.西药选择 多奈哌齐/美金刚。

3.药物服用方法 口服多奈哌齐5mg/d。美金刚口服初始剂量为5mg/d,1周后增至10mg/d。

(七)针刺联合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是临床目前治疗卒中普遍认可的基础疗法,它可以通过改变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脑水肿、脑损伤症状,导致正常脑血管的收缩及缺血组织血管的扩张。此外,还能激活部分无效神经元,兴奋神经肌肉组织,通过纠正缺氧,减少神经元的损伤,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刺加高压氧治疗卒中后失语相得益彰,对改善言语功能障碍起到一定的作用,达到了降低卒中患者致残的目的。近年来,不断地有研究肯定了针刺联合高压氧治疗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疗效,为提高失语症临床疗效提供了新证据。

1.治疗原则 调整局部神经,刺激神经中枢,改善局部供血供氧,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2.高压氧治疗方法 将患者送至舱内后,逐步调整高压舱内的压力,以0.2MPa左右压力高压氧舱进行高压氧治疗。在此过程中,与患者进行交流,告知患者高压氧护理干预的积极作用、基本方式、面罩的佩戴使用方法,对患者进行疏导,告知患者“少许不适感属于机体正常反应”等,保持患者的依从性。分段式操作,患者首先在0.2MPa压力下稳压吸氧,患者吸氧过程中密切进行体征监测,若患者体征波动严重,或血压快速升高,应将舱内压力降至0.15MPa,或暂停治疗。待患者呼吸平稳,体征稳定,则持续进行治疗。休息5~10分钟后给予两次治疗,治疗方式与第一次相同。最后减压吸氧20~25分钟至常压出舱,每日1次。

(八)针刺联合反应扩充疗法(RET)治疗

反应扩充疗法(RET)是由Kearns提出并制订的,可分为六大治疗步骤。RET训练时让患者主动表达图片的相关信息,这就要求患者主动在大脑中枢进行大量的相关词汇检索工作,并将提取的相关内容整合、扩充到语句中。治疗师运用塑造、连锁、示范等技巧,结合患者对图片的描述,可促进患者主动叙述更多的图片信息,有利于激活患者的语义词汇网络系统,从而提取更多的词汇,表达更为详细的信息,使患者的语句表达内容更为丰富。目前针灸与RET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尚少,还不足以形成系统的诊疗方法,但其为针刺联合多样性治疗失语症开辟了新的道路。邱丽芳等通过比较针刺联合反应扩充疗法(RET)与单纯RET对失语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针刺联合RET的疗效优于单纯RET组(P<0.05)。

1.治疗原则 刺激大脑局部,诱发主动反应,增强自发性语言能力。

2.RET治疗方法 治疗师准备若干张单一动作的黑白图卡。首先出示一张图卡于患者面前,并依照以下六个步骤进行操作。步骤一:呈现一张动作卡片(如哭的卡片),治疗师先提问:“告诉我图片发生了什么事?”然后等待患者的自发言语反应。患者自发性表达,如“哭”。步骤二:治疗师通过示范、扩充并增强患者自发口语内容,如“有一个人在哭,很好”。患者这个步骤不需要反应。步骤三:治疗通过Wh-问句(Wh-question)方式提示和加强患者的最初反应内容,例如:“她为什么在哭?”这时患者扩充描述,如“撞到头”。步骤四:结合患者以上步骤的自发口语反应内容,治疗师通过示范、增强成完整的句子,如“有个人在哭,因为她撞到头了”。步骤六:治疗师再说一遍以强化完整句子,而患者不需要反应。每张卡片均按以上六个步骤完成,每次训练30分钟,每周5次,持续8周。

(九)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神经肌肉电刺激主要发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肌肉,促使肌肉节律性收缩,改善其血液循环,更好地促进舌运动;还能刺激舌体感觉神经纤维,使大脑皮质相关功能重建,促进舌神经相关联系的恢复,最终改善语言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与针刺联合RET相似的是,针刺与神经肌肉电刺激的联合治疗是具有说服力的临床研究。但已有的研究指出,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患者,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且能改善其语言功能及生活质量。陈付艳等通过对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单纯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的疗效差异进行比较,经过治疗后发现,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组的总有效率为89.2%,而单纯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1.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徐梦等观察针刺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失语症患者与单纯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单一治疗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失语分级改善程度均优于单一治疗组。

1.治疗原则 刺激局部神经肌肉,促进发声功能恢复,激活大脑言语功能。

2.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位,将电极片贴于旁廉泉穴或者双侧颌下三角区和喉结处,对喉部肌群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打开治疗仪,当相应肌群缓慢收缩时对应为电极输出强度,参数设置:频率30~80Hz,通断电比1∶1,波升/波降=2秒/1秒,脉冲宽度0.05~100微秒。每日1次,疗程20~30天。

临床诊疗多元化是临床治疗的必经之路。从总体上来看,治疗PSA的手段多种多样,在除针刺之外的诸多治疗手段中,语言康复治疗是PSA急、慢性期的首选治疗方法。同时,药物治疗和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PSA。各种疗法联合运用的优势在临床治疗及科研研究中不断显现,是当今疾病治疗的一大趋势。

不论是不同针灸针法、方式、处方之间,或是与诸如语言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反应扩充疗法,以及高压氧等西医诊疗手段之间的两两联合,甚至出现三者之间相互联合,用于治疗卒中后失语,都体现出联合疗法在实验室及临床研究乃至临床诊疗中的优越性。目前针对卒中后失语的治疗,西医治疗包括语言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等,但疗效欠佳。针灸作为中医治疗卒中后失语的主要方法,不仅能改善脑部血液供应及血液循环,同时对缺损神经功能起到修复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具有安全性好、治疗成本低及疗效显著等优势。两相结合治疗卒中后失语,为卒中后失语的康复提供了更多思路。

针刺联合疗法是针灸学科发展及中西医相结合学科多样性发展的产物之一,可为今后提升临床有效率,有效改善卒中后失语患者的生活质量、推动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针刺相关联合疗法的出现,为治疗卒中后失语提供了新方向,是针刺多元化的产物。针刺联合疗法结合了针灸价格便宜、疗效显著、运用灵活、不良反应少及其他中西医疗法的优势,大大提升了临床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促进了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的生活负担。

临床在治疗卒中后失语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各种治疗方法的联合运用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的研究较多,疗效较好,目前临床普遍应用。今后,应当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寻找有中医特色更有效的中医针灸联合诊疗方法,建立一个系统的针灸联合治疗方案,加大对针刺相关联合疗法的整理研究,发掘其中与卒中后失语康复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具说服力的针灸联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