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中药疗法
中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药物的来源也逐渐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发展到人工合成制品。几千年来,中药在防治疾病和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起到极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后,遵循组方原则,酌定适宜的药物、用量、剂型、用法而成的药物配伍组合。《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调百药齐,和之所宜。”复方汤剂和中成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药类型。
医者在辨析患者病因病证、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进行分型辨证论治,进而处方遣药,可在PSA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中医治疗PSA历史悠久,PSA被归于“中风”范畴中,常被称为“失喑”“失噫”“风癔”等,是卒中后的主要症状之一。关于卒中后失语的文献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云:“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古往今来,各医家对卒中后失语不断进行认识及阐述,认为其主要由于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风、火、痰、瘀等外邪与人体正气虚馁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导致人体气血津液代谢紊乱,内风旋动,血随气逆,横窜经脉,扰乱神明,阻滞脑窍、舌脉而发病。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心主神明,言为心之声,肾精亏虚,无以充养脑髓,神明扰动,可出现言语謇涩,甚则不能言。心经、肝经、脾经、肾经、任脉、督脉等经络均循行于舌,与言语密切相关,风火痰瘀等邪气闭阻经脉,经脉循行不畅,表现为舌强,言语不利,甚则失语。病机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病因多为痰、瘀、虚。中医证型有风痰阻络、气虚络瘀、痰热闭窍、肝肾两虚、肝阳暴亢、阴虚风动等。治则治法在启闭开音的基础上,辅以祛风化痰、益气活血、豁痰开窍、补益肝肾、平抑肝阳、滋阴息风。据统计,中药治疗PSA常以平肝息风、化痰开窍、益气活血、燥湿健脾、补肾益髓类药物为主,且配伍率较高,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三七、当归、红花、胆南星、天麻、半夏、羚羊角(现已禁用)、石菖蒲、白术、地龙、僵蚕、远志、牛膝、肉苁蓉、天竺黄、枳实、钩藤、茯苓、橘红,常用药对为天竺黄配钩藤,枳实配半夏,半夏配天竺黄、钩藤,半夏配胆南星、天竺黄,半夏配石菖蒲、橘红,胆南星配茯苓、石菖蒲,胆南星配半夏、钩藤。
本章选取以中成药、中药方剂为主的治疗方法,对比常用的西药抗抑郁治疗,从临床疗效及症状评分角度评价中药组方治疗PSA的临床优势,并制订合理的推荐治疗方案,供临床参考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