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伟大企业的协同哲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组织的进化路径:走向协同

“未来竞争的焦点在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与协作上。”

——约翰·奈斯比特,美国未来学家

过去,许多组织为了提升内部合作的有效性和敏捷性,不断朝着“团组式”的运营模式发展。现在,这一发展趋势正在改变:从组织内部逐渐转向组织外部和生态系统,组织需要及时感知利益相关方的各种期望和需求并能迅速响应,协同型商业组织正在迅速崛起。

组织需要打破孤岛,加强协作,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才能真正成为协同型的商业组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陈春花教授认为,在个体价值崛起、组织边界模糊的今天,连接比拥有更重要,协同比分享更有价值。未来组织将转变为一个共生型组织,需要从外至内重新审视组织,消除组织结构障碍和冗杂的管理层级,打破组织边界,通过跨领域的合作实现组织价值的创造。开放边界、共生成长是领先企业的核心特征。享协同、平等互信的生态网络体系。

将协同的理念引入商业组织管理中,需要组织对自身的共同价值/首要目标、战略/战略决策、制度/模式进行重新梳理和反思。这需要重新思考企业与员工、企业与投资者、企业与合作伙伴、利益相关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企业需重新制定新的发展战略,融合个人、企业、社会的共同价值,从而铸就企业的基业长青。

◣ 打造协同共生的商业组织

根据协同学理论,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的。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都不是静态的,都与时间密切相关,并会随时间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结构及分布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二是系统都具有开放的性质,总是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活动。因此,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并非系统没有什么变化,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处在不断演化之中。分析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部分的特质,而是要看清系统内不同变量的互动结构。

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圭臬。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管理效率,不断强化分工,将整体工作分解为许多最简单、最基本的工序,工人只需要重复一种简单的工作,熟练程度大大提高。为了确保对专业化分工之后的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对各个流程实施严格的监控,企业的组织使用等级制度,从最高管理者到最基层的员工之间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科层式组织架构。科学管理的理念在20世纪被美国两大汽车巨头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发扬光大,形成了汽车的流水作业线,使生产效率倍增。然而,科学管理的理念也存在诸多弊端,过度分工使得工作单调性增加,妨碍了员工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另外,组织的灵活性不高,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将导致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营受损。

随着互联技术的出现,组织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组织需要具备更加广泛的视野、各个职能部门也需要更高频次的互动才能生存和发展,这些都导致传统的科学管理理念需要不断进化。组织需要形成一个复杂、多元、协同、共生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企业内部彼此协作,外部客户与企业不断互动,企业的业务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及时调整,内外部之间信息不断交流,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架构、战略、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将不断走向协同。未来的组织将从一个线性、确定的世界走向一个非线性、不确定的世界,协同则是组织不断进化的路径。

总之,企业协同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仅要求企业拥有独特优势的资源,还要具有较强的战略运作能力,同时,要求企业管理者拥有较强的洞察力、对环境分析的能力,才能制定出卓越的协同战略。正如“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阿里·德赫斯在著作《长寿公司》中谈到长寿公司的四个特征:第一,能对周围环境保持敏锐的反应以便学习和适应;第二,凭着强烈的认同感达成公司上下的一致;第三,为积蓄财力而在财政上采取保守政策;第四,允许打破常规和进行不落俗套的思考和试验。组织需要建立目标一致的价值观,围绕共同价值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建立能够激发员工潜力的管理制度,放松控制,让各职能部门、组织与外部客户、社会真正相互协作、互相信任,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获得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