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老漫谈:夏书章行政学随笔(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乡音无改

在《汉字猜想》那篇短文中,曾经谈到汉语的方言和普通话,其实主要是汉字读音的差异。普通话或别处方言讲得好的人很多,少小离家到老乡音无改的也大有人在。“乡音”并非指仍原封不动地讲家乡话,而是指在交谈之际明显地保留了某些乡音。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顺利沟通的同时,往往不难听出对方是何方人士。

一般来说,各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语言经历。试以出生在小镇者为例,镇上的语言腔调就与邻近的农村有所不同,更不用说县城、外县和外省了。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也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区别,如城里、城外,东、西、南、北部分等。尽管各有各的语言习惯,但对频繁接触和正常交往并没有影响,因为具有适应能力和趋同倾向:说普通话。

在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大潮的背景下,社会实践早已充分说明,听懂和能讲普通话是一条必备的有利条件。除了作为语言教师和要求较严的专业人员以外,带有不至于让人误会的乡音是难免的和无关宏旨的。改革开放,不仅使普通话大行其道,而且把国际通用语言的需求逐渐提上日程。在全国主要大都市和举行全球性活动如奥运、亚运、世博等集会中尤其如此。众所周知,这里指的是英语。

其实,不难发现,英语也存在像汉语一样有方式和程度不同的方言和乡音的情况。英国本土便有伦敦音与非伦敦音之分,美国英语另有特色固不待言,其国内也有地区差别等。其他英语国家和将英语作为外语应用的国家和地区,多不乏大同小异之处。澳大利亚等不用说了,印度、日本等各有特点,中国有“Chinglish”,新加坡有“Singlish”,德国人常把英语中最后一个“g”发出音来,等等。

话又说回来,不管怎么表达,为的是互相了解。即未必那么“纯正”“地道”,但必须确能收效。汉语普通话和通用英语莫不皆然,否则还只是“鸡同鸭讲”。例如,某些方言习惯词用普通话说别人仍不懂,英语多义词汉译应审慎选择,汉语英译也一定要力求准确,以免引起误会和闹笑话。把“孟子”说成“门修斯”,把“蒋介石”说成“常凯升”,即使“字正腔圆”又怎能不贻笑大方呢?又如夫妇方言不同,势必都讲普通话,儿女的母语也就发生变化。果如李光耀所说:“再有两代人的时间,普通话将成为我们的母语。”新周刊.2009语录.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117.虽然会乡音大改,但仍可能有某些地区的特点。

(原载《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