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学实践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心血管药物依从性的现况分析及策略解读

依从性(adherence)是指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行为程度,在以往文献中也被称为顺应性(compliance),术语的变化体现了当代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强调患者与医疗工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患者并不是被动地“遵守”医务工作者的建议而是参与其治疗决策的制定,与医务工作者达成疾病治疗方案与目标的共识,并在此基础上主动地遵循医嘱。[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相应的治疗药物研发也随之增多。心血管药物种类繁多,大多药效较为显著,但是由于患者的依从性较差,所以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甚至出现并发症与药物不良反应,造成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相关研究显示约半数以上的心血管病患者没有按医嘱服药,药物依从不良已成为全球性问题[2]。然而,和研发药物所占用的资源相比较,提高患者依从性可能在改善预后以及减少医疗费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研究空间。

一、心血管病药物依从性现状

不同种类药物之间的依从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如在抗高血压药物中,依从性从β受体阻滞剂的29.72%到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的33.86%不等。[3]相关研究显示初诊为高血压的患者一年药物依从性仅为30%,其药物依从性直接影响到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4]另有关于社区高血压依从性现况的研究显示药物依从不良的患者占23.77%。[5]在其他心血管药物依从性的研究中也存在着相似的结果,一项包含616例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研究中,依从性较差的占89.9%。在8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分析中,1368例中的22.00%的患者药物依从性不良。[6-7]即使在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后,药物依从性仍然不理想。有研究显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1年随访中,18.1%的患者已停止服用阿司匹林,32.4%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时间均未达到12个月。仅49.8%的患者遵医嘱继续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8.4%的患者则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8]综上所述,在不考虑药物依从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不同种类的心血管药物的依从性均有待提高。

二、药物依从性的评估方法

(一)临床评估法

临床评估法是目前最常用的药物依从性的评估方法之一,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行为的观察以及询问对其依从性进行评估。临床评估法具有简单易行,占用资源少的优点,但该方法主观因素大,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临床医务人员的交流能力),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患者的药物依从性。目前大量研究发现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药物依从性的评估并不十分准确,这可能是因为医护人员缺乏非依从性行为的认识、低估非依从性行为的范围,对患者的过分信任及过度依赖于患者的自我陈述等原因造成的。有些患者甚至会在交流中夸大自己的依从行为以获取医务人员的信任,这就造成了医务人员对患者药物依从性的高估,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9]

(二)自我汇报

自我汇报是由患者向医疗人员汇报某一时间段的服药信息,然后由医疗人员根据患者所提供的信息经过公式计算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评估的方法。自我汇报的形式主要包括问卷调查、量表调查以及患者日记等,其中问卷及量表调查较为常用。问卷或量表是利用心理测量学原理来评估患者的依从性行为的方法。[10]通用依从性量表(general adherence scale,GAS)为较为常用量表。GAS主要用于综合评估慢性疾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新发的心肌梗死、高血压等)依从性总趋势。GAS量表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及稳定性,但缺乏较强的效度证据。[11]Morisky问卷是用于评估的常用问卷,Morisky问卷主要用于测量高血压门诊患者的服药行为,其一致性与灵敏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该量表有较好的预测效度,可较好地预测高血压患者血压能否被有效控制。[12]有研究人员利用Morisky问卷对维吾尔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药物依从性评估,结果显示Morisky问卷评估维吾尔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达到了解维吾尔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药物依从性的目的。[13]

另一种为研究人员自行编制的问卷或量表。在量表的构建中,由于研究人员对“依从性”范围定义的不同,导致目前用于评估患者依从性的问卷或量表的条目内容迥异。而作为依从性评估工具的量表,在正式运用之前必须对其准确度进行考评,只有在证实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才有可能得到保证。自我汇报方法具有简单方便、经济等优点,不仅可评估患者的药物依从性,还可以对患者其他健康相关行为的依从性进行评估。因此,该方法至今仍是较为常用的药物依从性的评估方法。但是该方法可能会出现客观或主观误差。由于患者的汇报是对之前服药情况的回忆,一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可能很难准确地回忆最近的服药情况,所汇报的信息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此外,一些患者在向医疗人员汇报服药情况时,因担心未按规定服药会受到医护人员的批评而刻意美化服药记录,造成依从性良好的假象,因此该方法有必要辅助以其他方法进行评估。

(三)客观评估方法

1.生理指标评测法

生理指标包含大量个人信息,是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生理指标评测法是通过测量患者与所服用药物密切相关的某一生理指标以间接反映患者药物依从性的评估方法,如抗高血压治疗中的血压,服用他汀类药物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中的血小板功能等。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药物依从性,但是该方法仅适用于近期服用的药物,应用范围较窄且受到药代动力学影响。此外,该方法受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其中血药浓度等生理指标的测定还受成本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最近,有研究人员尝试在生理指标与依从性之间建立统计学模型,从而达到利用生理指标来定量评估药物依从性的目的,[14]这是利用数学方法评估依从性的一次突破,但目前该研究还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

2.药物填充数据

药物填充数据是通过药房记录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填充的药物剂量,以达到定量评估药物依从性的方法。可用于评估药物依从性的数据包括药物覆盖时间比率(PDC,定义为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填充药物之间的药物总计量与两次填充之间天数的比值)、药物中断时间(中断服药前的用药时间)。[15]药房填充数据可以客观定量的评估药物依从性,并且该方法无需与患者正面交流,是在患者未知的情况下进行的统计分析,排除了患者单方面误差。但是这种方法在药房以外很难实行,并且也无法证实填充的药物是否被服用,同时,还有很多药物可以在药房以外的药店购买,因此该方法影响因素繁多,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所以该方法只用于个别实验研究。

3.药物计数评估法

(1)电子计数:

电子计数法在许多研究中都被作为评估患者药物依从性的“金指标”。该方法最常见的类型是电子计数瓶,其原理是在计数瓶瓶盖中嵌入电子传感器,该传感器会在患者每次打开计数瓶服用药品时记录患者的服药时间等依从性信息,医护人员便可利用这些信息评估患者的依从性并对依从不良的患者进行干预。电子计数法不但可以客观定量的评估药物依从性,还可以对服药行为的其他依从信息进行记录。但电子计数系统无法保证计数瓶中存放的是医嘱药物,也无法证实从计数瓶中取出的药物均被患者服用而不是丢弃。此外,同药物填充数据方法相比,该方法需要患者长时间配合,这可能反过来影响依从性行为。最后,电子计数瓶还没有被纳入到医疗保险的范畴中,这些都使得电子计数法目前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最近,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一项能用于实时监测患者药物依从性的智能药片。其原理是在药品中植入镁铜合金微芯片,该芯片与消化液相互作用后会产生微电压,微电压可经传感器传输至移动设备,记录患者服用的药品类别、剂量及时间等依从性信息,从而达到实时监测患者药物依从性的目的。该项技术是迄今为止最为完美的依从性评估方法,这种数字化评估方法将成为未来研究重点之一[16]

(2)人工计数:

电子计数瓶成本较高,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有时需要人工计数来替代。人工计数法是最为原始的依从性评估方法,医务人员通过定期统计患者药品的数量、记录患者定期配药的时间及剂量,之后与完全依从标准值相比较,进而评估患者在一定时间内的依从性。虽然人工计数较为经济可行,但是人工计数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且准确度较电子计数瓶低。同时,人工计数在给多种类药物进行计量时显得较为繁琐而不实用。此外,患者在计数过程中囤积药物、丢弃药物使药物达到他们希望被计数的数量的行为会造成评估的误差。最后,药物计量的方法不能提供药物服用的时间等其他依从性信息,因此,该方法仅在个别研究中应用。[17]

(四)综合评测法

上文提及的几种药物依从性评估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各有优势及局限,因此研究人员试图将不同的评估方法结合起来,构建一种综合评估模型以弥补彼此的不足。综合评测法是将通过赋予不同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以不同的权值,并利用数学工具,建立起一种综合性的依从性评测方法。例如把药物填充数据评测法和自我汇报或电子计数法相结合便可以增加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另有相关研究将生理指标评测法与自我报告法相结合以提高依从性评估的准确性。此外,为了增强依从性评测方法的实时性和综合性,一些研究人员结合心理学、行为学以及社会学理论,发展出一套依从性预测模型。研究人员通过对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患者的某些参数预先判断患者的依从性趋势,从而为治疗以及护理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及时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干预,降低因不依从造成的疗效损失和医疗资源浪费。

三、提高依从性的意义

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是保证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依从不良会造成疾病的迁延不愈、重复医疗的结果。由于不规范用药,患者可能会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甚至出现不良反应,动摇患者信心,同时造成资源浪费。

首先,依从不良与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从不良者占25%,中等占12%,和高依从性相比具有更高的死亡率风险。相同的,另有研究发现安放药物涂层支架的患者如果提前中断噻吩并吡啶药物,在随后的一年中死亡率风险增加了9倍,阿司匹林依从不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正常剂量80%以下)一个月内死亡风险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了2倍。[15]

其次,依从性差会造成资源浪费。尽管药物依从不良可以暂时减少药物费用,但是因不规范治疗而导致的病情迁延不愈甚至恶化增加了总医疗费用。Sokol等研究人员对高血压及高胆固醇药物依从性与医疗费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减少药物所省下来的费用被总医疗费用所抵消。[15]相似的结果也在其他研究中被验证。这些研究均证实了提高药物依从性的重要性,即增加药物依从性可以改善预后,减少医疗费用。

四、影响依从性的因素

(一)患者因素

1.患者自身因素

一项系统性综述描述了他汀类药物依从性与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经统计显示年龄和依从性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年龄过大(≥70岁)和年龄较小(≤50岁)的患者比中年(51~69岁)患者的依从性差。[18]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对疾病、药物的认识以及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而老年人由于记忆力衰退,智力下降、理解能力也随之下降,经常会出现多服、漏服、误服的现象,导致药物依从性下降。

同时,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较强,能注意科普保健宣传,药物依从性较好;而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对疾病危害性认识不足,知识局限,健康信息来源少,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高,故依从性较差。

此外,对于需要长期和终身服药的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其依从性必然与家庭的经济因素密切相关。一部分患者由于经济收入低,缺乏医疗保障,加之药品价格日益升高,患者家庭经济负担不起,导致患者不能及时买药或擅自改为其他药物,甚至减药、停药。[19]

2.患者健康信念

药物依从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识相关。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部分患者会在无自觉症状或症状好转后擅自停药,甚至有部分患者在病情尚未得到控制或出现不良反应时认为所服药物无效而擅自停药。研究发现患者对用药原因的知晓率为75%,这突出说明了部分患者对健康需求的基础认知度差。此外,患者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药品的疗效,而对药品不良反应等问题的反应淡漠;70%的患者能按照医师、药师或说明书中的要求用药,但仍有高达43%的患者会漏服药。[20]相关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缺乏对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药物依从性的重要性以及非医嘱停药造成的危害等相关知识的认知。在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中43.09%的患者认为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即可停药,22.10%的患者认为无症状则没必要服药,4.42%的患者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产生抗拒心理减量或停药;另有4.42%患者因不满意药物效果自行停药。[21]

此外,医患沟通不良使患者对所服药物没有明确的认知,从而影响患者的药物依从性。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增强患者的健康信念,促使患者主动配合。有研究显示,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使药物依从性提高到98.7%。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医护人员赢得患者信任的重要因素,通过有效的沟通,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患者解除疑惑,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2]

3.患者心理因素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具有病程长、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患者在病程中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的心理,对治疗采取消极态度导致药物依从不良。通常患者的焦虑与长期服药及经济负担有关;恐惧与药物副作用有关;侥幸与对药物认识不足有关。身心健康管理是强调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共存的心理问题。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身心管理系统,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患者药物依从性也会不断下降。据相关研究显示合并不良心理反应患者在依从不良的人群中占41.25%,在依从性好的人群中仅占18.33%。[23]

(二)医疗系统

1.药物的不良影响

部分心血管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因而药物的副作用备受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对服药产生抗拒心理,且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疾病,平时服用多种药物,更有可能会因为恐惧不良反应而自行停药。研究发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疾病早期中断治疗有明显的联系。[24]药品的包装形式也会对依从性造成影响。药品标记不清,如药品说明书字迹过小,老年患者的视力减退无法看清医嘱,造成错服、漏服的现象。许多老年患者吞咽片剂或胶囊有困难,尤其是剂量大时更难吞服,因而对其产生抗拒心理。此外,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减退,影响缓释药物的吸收,因此使用缓释剂时应慎重。[25]

2.治疗方案的复杂性

心血管疾病通常需要多种类药物、多种剂型或多种途径进行联合治疗。高血压最佳治疗试验(HOT)显示约70%的患者需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才能严格控制血压,目标血压越低,需联合用药的比例及种类越多。复杂的治疗方案会形成患者的一种负担,部分患者虽然懂得依从性的重要性,但可能因治疗方案过于复杂造成拒服或漏服现象,导致药物依从性下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服用1种药物的依从性明显优于服用2种药物。故简化服药方案包括减少用药次数、种类或给药途径可提高患者药物依从性[19]

3.社会环境

受社会一些不良宣传误导,过分依赖保健及营养品,对药物疗效期望下降而改服偏方、秘方也是导致药物依从不良的原因。社会环境的好坏影响患者治疗,尤其是家人,他们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会产生直接影响。对那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患者和尚未成年的青少年患者来说,家庭关爱是患者坚持治疗、取得良好依从性的关键环节。加强与患者沟通的同时,注重患者家属的教育,患者家庭的支持与鼓励对其按医嘱用药有着积极的作用。相关文献对社会支持与药物异依从性进行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利用度与药物依从性明显相关。[26]这可能是因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给予患者经济支持和心理慰藉,减轻其思想负担及后顾之忧,从而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

五、依从性提高方法

(一)开展健康指导

健康指导包括对生活方式和遵医嘱行为的指导。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心血管病患者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对心血管疾病认知不足的情况。医护人员应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缺乏疾病认知的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帮助患者了解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同时,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包括合理膳食搭配、限盐、控体重、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等。关于教育指导对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影响的研究显示接受健康教育的实验组的依从性明显高于未接受健康教育的对照组。[27]

(二)改善医患沟通

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医、护、患关系的提升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减轻患者焦虑恐惧情绪,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因此,医生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医护人员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应使用平和的语气,尽量应用大众化的语言,少用专业性术语。药物咨询工作就像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良好的沟通能够使患者合理用药,提高药物依从性,增加患者的健康信念,增强药物治疗效果。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疗服务要求医护人员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加强医患之间交流,实施“共同参与模式”,与患者诚信合作,让患者享有知情权,更多了解自己病情,了解治疗方案,并尽可能参与治疗方案,共同协商制定治疗计划,从而建立平等的医患合作机制,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

(三)简化治疗方案

长期、繁杂的治疗方案通常会引起患者治疗主观和客观的不依从,所以提高依从性措施之一便是简化治疗方案。尽量使方案简单、易懂、实施方便,使所用药物的种类、次数尽量减少,用药时间尽可能与生活规律相一致。尤其对老年患者更应如此。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病情状况选择最适合的药品,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药物的种类与剂量,尽量选用长效的缓释、控释制剂,以此提高用药的依从性。此外,随着药物的品种、剂型等日益丰富,尤其是进口、合资药物的增多,药品的价格日趋昂贵,自费群体常难以承受。医生在制订治疗方案中要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经济状况,根据患者家庭经济状况尽可能选用价格低、疗效好的药物,使患者既能长期坚持治疗,又不失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四)增加社会支持

1.改善家庭支持系统

研究显示支持系统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一定关系。支持系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刺激因素可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合理的家庭社会支持、改善家庭和社会环境是提高药物依从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医护人员应大力宣传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让家属了解药物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建立健康信念,在用药过程中让家属在旁督促、提醒及协助,给予患者强化行为(如服药记录)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药物依从性。

2.开展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对于病程较长的疾病,如高血压。社区医护人员对社区环境及患者家庭情况更为熟悉,在社区医疗站内建立患者个体病案管理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根据患者发病特点及疾病控制情况,定期进行随访和干预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依从性。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社区管理的研究发现,规范化的社区管理治疗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和治疗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长期存活率。[28]

3.个体化干预方案

药物的非依从性是由一系列的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患者药物依从不良的原因也具有个体差异性。目前关于药物依从性的干预方案种类多样,但均未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因此医护人员对于不同的患者进行干预时应考虑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通过分析患者的特异性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干预措施,如患者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应及时讨论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必要时更换药物;主动与健康信念差的患者进行沟通和教育等。因这种方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考虑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以提高该方案的效率,节约成本。个体化干预方案应首先利用有效的方法鉴定非依从性,然后分析个人依从障碍,最后制定出与其相匹配的依从性干预方案。

六、难点与对策

(一)介入治疗依从性

介入治疗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长期预后,是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措施。但由于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手段相关知识的匮乏,社会传言的误导及经济条件的制约等多种因素,介入治疗的依从性并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和家属的具体情况和知识层面制定个体化教育计划,在围术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冠心病和介入治疗相关知识的强化教育,定期集中宣传教育效果更好,例如发放介入治疗相关知识的手册,张贴介入治疗的墙报,播放介入治疗的视频节目等。同时,加强公共媒体对介入治疗的正确宣传,社会舆论方面的正确引导。必要时,获取国家和社保部门对介入治疗的支持。

(二)长期药物依从性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因此提高长期药物依从性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在患者出院后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期持续教育,如定期电话随访及门诊复查。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病情转归,提醒患者疾病相关意事项,如控制情绪、避免劳累、戒烟限酒、低盐低脂健康饮食、适当运动等。了解伴随疾病的治疗情况,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等。教育患者定期自测血糖和血压,并根据血糖和血压的变化调整药物。询问患者长期药物治疗情况,包括药物种类、剂量、服用方法、使用时间等,如有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督促患者按时进行门诊复查,进行心电及心脏超声检查,并掌握患者相关生化各项指标情况,根据复查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冠脉造影了解介入治疗后冠脉血管情况。根据患者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制定适合特殊群体的治疗方案。提高医疗保险对长期必要治疗的支持,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七、总结

药物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嘱用药治疗措施的遵从执行程度,良好的依从性是保证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对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的药物依从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均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有待提高。影响药物依从性的因素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患者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健康信念及心理因素等;医疗系统相关因素,包括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方法的复杂程度以及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等;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关于药物的正负面宣传、亲友的支持系统等。医护人员要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原则,增加医患沟通,帮助患者建立健康信念。同时,临床医生要尽量简化治疗方案,开自费较低而药效较好的药物,鼓励依从性习惯,应用电子药瓶等辅助工具提醒患者提高药物依从性,必要的时获取社会支持。如条件允许,为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患者依从障碍进行特异性分析从而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

药物依从性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包括寻找依从性的最优分界点,评估药物依从性对于预后的影响程度,发掘新颖的依从性有效的干预措施,这些都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李为民 贾秀月 刘滨)

参考文献

[1]药物流行病学系列名词解释(4).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2):104.

[2]Naderi SH,Bestwick JP,Wald DS.Adherence to drugs that prev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a analysis on 376,162patients.Am J Med.2012,125:882-887.e1.

[3]武云,古丽娜尔·白托拉,米娜瓦尔·胡加艾合买提.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应用调查及影响应用的相关因素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5):780-782.

[4]吴兆苏,霍勇,王文,等.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慢性病学杂志,2014,15(1):1-30.

[5]马丽,郭军雄.张掖地区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临床研究,2014,27(3):260-262.

[6]王昆,李晓.8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分析.中国药业,2014,23(1):37-38.

[7]王慧丽,杨渊,丁荣晶,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用药依从性的调查研究.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3):243-246.

[8]陈瑶,郑丽.维高血压患者依从性量性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1054-1056.

[9]许卫华,王奇,梁伟雄.问卷或量表在病人依从性测量中的应用.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4):403-405.

[10]Eur J,Milton GA.Measuring adherence in a hypertension clinical trial[J].Cardiovasc Nur,2003,2(3):219-228.

[11]Morisky DE,Green LW,Levine DM.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vality of a serf-report measure of medication adherence[J].Med Care,1986,24(1):67-76.

[12]武云,阿里旦·艾尔肯,米娜瓦尔·胡加艾合买提.Morisky问卷测量维吾尔族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信度和效度.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6(2):145-147.

[13]BARRIEREO,LI J,NEKKA F.A Bayesian approach for the estimation of patient compliance based on the last sampling information[J].Pharmacokinet Pharmacodyn,2011,38(3):333-351.

[14]Ian M Kronish,Siqin Ye.Adherence to Cardiovascular Medications:Lessons Learned and Future Directions.Prog Cardiovasc Dis,2013,55(6):590-600.

[15]赵越,唐凤敏,杨爱芳,等.几种评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方法.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7):1308-1310.

[16]卢根娣,洪涵涵.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用药依从性评估方法.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l):3332-3334.

[17]Mann DM,Woodward M,Muntner P,et al.I.Predictors of nonadherence to statin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Ann Pharmacother.2010,44(9):1410-1421.

[18]王津宏.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4,1:18-20.

[19]肖林,罗军,苏艳.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及分析.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6)705-706.

[20]王玥坤.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5085-5087.

[21]董桂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研究现状.天津护理,2014,22(1):78-79.

[22]孙彩琴.影响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预防.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490-491.

[23]王颖,丁淳,吕莉慧,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原因分析及对策.现代医学,2013,41(9)):656-658.

[24]朱玉,刘洪峰.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药学服务对策.淮海医药,2013,31(5):474-475.

[25]亓小燕,戴俊明,尉敏琦,等.高血压患者社会支持、药物治疗依从性与血压控制的关系.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1):36-41.

[26]孙宜.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观察.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2:34-35.

[27]谢少燕.社区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对疗效和依从性的影响.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3):6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