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与人口抚养比密切相关。当总抚养比(即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之和)较低时,人口年龄结构有利于带来较高储蓄率,增强经济体的投资力度和资本积累,形成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兑现“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反之,当总抚养比较高时,人口年龄结构不利于储蓄和投资,并对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需求形成较大压力。
现阶段,由于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尚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直到21世纪中叶,总抚养比将长期保持上升趋势,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1)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它往往标志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先行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出现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干预下的人口控制的结果,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现有研究表明,对于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生产率的不利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体力劳动的需求相对较高,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劳动供给能力,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国民储蓄率,减少资本积累,使得生产部门的投资规模相应减少;随着用于社会保障的政府财政支出不断增大,国民经济负担逐渐加重。综上,人口年龄结构的“未富先老”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2)未备先老——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家庭养老资源的供给准备不足。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发展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有关民生保障的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管理改革举步维艰,老年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亟须扩大、水平急待提高。同时,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家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其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养老服务能力被削弱,而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我国社会在因人口老龄化加速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前显得措手不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口年龄结构急剧变动的背景下面临巨大压力。
(3)老年贫困——部分农村地区面临人口加速老化、社会保障缺位的双重挑战。我国在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背景下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从人口发展的角度看,是农村以提前背负人口负债为代价,为城镇延长人口红利窗口期。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分割,农村恰恰是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的地区,这使得部分农村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人口加速老化、社会保障缺位的叠加效应。一些农村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或独居老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照料和精神关爱不足等诸多困难,在人口老龄化大潮中被推到社会防护网的边缘,引发新的老年贫困、老年病困人口的出现。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老年贫困人口约占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绝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如何破解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高、贫困人口规模大的难题,是我国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在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不可忽视的发展机遇,需要我们在全面了解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规律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