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碳排放:劳动供给与消费模式的影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特征

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是人口的两大自然结构,反映了人口的基本构成。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点或时期、一定区域内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情况。常用的人口年龄结构指标一般按大年龄组划分,包括0~14岁少儿人口占比、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相应地,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组人口占比的大小,将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年老型三种类型。此外,常用来描述人口年龄结构的指标还包括平均年龄、年龄中位数、少儿或老年抚养比(即少儿或老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少儿或老年潜在支持比(即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少儿或老龄人口数的比值)等。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是人口的出生、死亡及迁移直接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互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既反映了人口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历史,也与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互交织,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为经济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同时,由于少儿和老龄人口占比相对较小,全社会的抚养负担较轻,制度变革催生下的经济增长尽享“人口红利”。2000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2年前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和占比先后达到峰值,转而开始下降。现阶段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人口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化速度空前迅猛,人口年龄结构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明显。

(1)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52%,65岁及以上人口占10.47%。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0~14岁人口占比下降0.0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1.60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UNPD,2015)的预测,21世纪上半叶我国老龄人口占比将持续升高,2050年将达到27.6%,21世纪后半叶将长期保持在30%以上(见图2-1)。尽管我国人口总数会在未来10年内被印度超越,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

图2-1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变动趋势(1950~2100年)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人口展望》(UNPD,2015)整理。

(2)老龄化速度空前迅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14%和21%时,分别进入老龄化社会(Ageing society)、老龄社会(Aged society)和超老龄社会(Hyper-aged society)。如图2-2所示,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15版《国际人口报告》(He et al.,2016)的测算,从老龄化社会发展到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9年,日本用了23年,而中国将只有21年;从老龄社会到超老龄社会,法国将用42年,美国将用20年,日本用了12年,而中国将只有11年(韩国最短,将只有9年)。相比于早已完成人口转变的先行工业化国家,我国老龄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来势迅猛,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更为剧烈。

图2-2 部分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

资料来源:摘自《国际人口报告》(He et al.,2016)

(3)人口年龄结构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明显。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随着人口的乡-城迁移和跨区域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也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城市虽然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早,但随着大量的年轻外来劳动力的流入,常住人口的老龄化速度有所放缓;中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年轻劳动力流出,大量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村,人口年龄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空心化”特征。现阶段,在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张、人口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均高于城市地区(见图2-3),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倒置”特征。

图2-3 2010年全国分省、分城乡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