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新城镇化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普遍实行城乡二元体制,以二元户籍制度为基础进行分类管理。在社会管理模式上区分“城镇居民”和“非城镇居民”两种身份。这种身份的确立有其历史的现实性,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现象的加剧,两种不同法律身份之间的社会矛盾也逐渐地凸显出来。

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远离市场。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而农村中的教育和设施,相当一部分转移由非城镇人口负担。由于城乡间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均衡以及长期工业农业剪刀差的存在,导致在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总量上形成了城乡不均衡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农村改革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递增地向城市转移,呈现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流动趋势。但是,这种人口流动的现象在短时期内尚未打破长期以来固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导致了两类特殊儿童群体的产生,他们的教育问题也因此备受社会关注。

一类群体是跟随打工父母到城市生活和读书的农村孩子,被称为“进城务工子女”。由于没有本地城镇户口,在接受义务教育、入托、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权利,与本地儿童相比受到诸多限制,教育资源的获取存在相当大的问题。

另一类群体则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被留在家乡的农村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后,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或者与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或者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居住在一起,也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自己单独居住,没有任何人照顾和监护。参见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3年5月。他们脱离了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产生了特殊的社会问题。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参见吕绍清:《留守还是流动?——“民工潮”中的儿童研究》,3~4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这两类特殊的儿童群体在中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农村流动大潮而生,规模庞大。本质而言,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根据进城务工人员与其子女的生活方式不同,适龄儿童留在劳务输出地区便构成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镇就形成随迁子女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