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我国燃料乙醇产业特点
2.5.1 粮食原料阶段
1999年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开始酝酿,2001年起步,经历了粮食乙醇、非粮乙醇转变两个主要发展阶段。
2001年,国家五部委颁布了《陈化粮处理若干规定》,规定陈化粮的用途主要为生产酒精、饲料等,同年4月批准了四家生物燃料乙醇试点企业生产陈化粮燃料乙醇,包括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公司、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和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其中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公司主要以小麦为原料,其他三家都以玉米为原料进行乙醇生产。到2006年年末国家核准的燃料乙醇年总生产能力为102万吨,其中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与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公司分别30万吨,安徽丰原生化公司32万吨,黑龙江华润酒精公司10万吨。2001~2005年“十五”期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国务院八部委联合国有企业中石油、中石化共同推动燃料乙醇产业发展。中央财政部采用投入国债基金、税收优惠、企业补贴等方式支持燃料乙醇试点企业生产,与此同时,政府积极推广燃料乙醇市场需求,2002年3月和2004年2月先后颁布《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方案》、《车用乙醇汽油使用试点工作实施细则》和《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方案》、《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实施细则》,增加燃料乙醇汽油试点省份和添加比例。截至2006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5省及河北、湖北、山东、江苏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无铅汽油,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2002~2013年中国燃料乙醇产量变化,如图2-9所示。
图2-9 中国燃料乙醇2002~2013年的产量变化
2006年开始,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粮食市场需求改变,先后发布了《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暂停玉米加工项目的紧急通知》、《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等产业政策,要求暂停核准玉米乙醇加工项目,对在建和拟建的玉米乙醇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明确提出“因地制宜,非粮为主”的发展原则,转而大力鼓励发展非粮生物燃料。
2007年6月,国务院召开可再生能源会议,正式叫停玉米燃料乙醇项目,要求产业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坚持发展非粮燃料乙醇。2007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再次提出不再增加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明确了近期重点发展以木薯、甘蔗、甜高粱为原材料的1.5代燃料乙醇,中长期发展以纤维素为原料的二代纤维素燃料乙醇的产业发展方向。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按照“定点生产、定向流通、封闭运行”的原则发展。从2004年10月起,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全部及湖北、山东、河北、江苏4省的部分地区,强制封闭销售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其中黑龙江华润集团生产的1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全部在本省使用,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生产的3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在本省销售10万吨,其余20万吨运送至辽宁省销售;河南天冠集团生产的3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在本省销售13万吨,其余17万吨运送湖北省和河北省销售;安徽丰原生化集团生产的32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在本省销售10万吨,其余22万吨运送山东省、江苏省和河北省销售。到2005年12月,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已全部实现车用乙醇汽油的封闭运行。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和27个地市地区使用乙醇含量为10%的乙醇汽油。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广西6省(自治区)实行省(自治区)内封闭销售;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沧州、衡水;山东省的济南、菏泽、枣庄、临沂、聊城、济宁、泰安;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湖北省的武汉、襄樊、荆门、随州、孝感、十堰、宜昌、黄石、鄂州共27个地市实行市区内封闭销售。海南、浙江、广东三省正在筹备建厂。2007年、2008年、2009年,中国生物燃料乙醇市场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年供应量分别达到133.2万吨、161.5万吨和173.2万吨。其中,我国定点生产企业生物燃料乙醇产能如表2-6所示。
表2-6 我国定点企业生物燃料乙醇产能(截至2016年年底) 单位: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