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要与消费者个人建立关系
创意本身是有它的营销传播力的。好的创意,哪怕是一句话、一个镜头,或是一个故事,都往往能够让人记住,甚至能够拿到奖项,让品牌以及营销公司名垂青史。好的创意更可以大大加分,让大家把品牌的名字深深印在脑海中,成为“同类品牌中印象最深的”(first brand comes to mind)。
创意案例 可口可乐:直播度假村的快乐
这是一个可口可乐的实验:通过特殊装置直播年轻人的快乐欢愉。
2010年夏天,以色列的可口可乐公司决定在海边组织一个可口可乐度假村,让年轻人可以在里面免费无拘无束地畅玩一天。他们通过一个在facebook里的应用程序,招募有兴趣参与的人。
不过,要参加这个活动,你首先要收集10个可口可乐瓶盖,然后再连同另外8位也已经收集好10个瓶盖的年轻人一起报名。于是,很多facebook用户便自发联系起来,务求能9个人一起参加。万事俱备之后,用户必须要通过facebook可口可乐村的应用程序申请,这是参加的唯一入口。
好了,到了度假村的当天早上,成功申请的参加者会获得已经预先载有facebook资料以及专属于本人的一个腕扣。在度假村里面,任何地方你都可以在特定的机器前面,轻轻挥一下你的腕扣,预设的摄像头就会帮你拍下图片和视频,然后传到可口可乐村的facebook主页和参加者自己的个人主页上(见图2—3)。这样,参加者的任何好友都可以看到参加者在度假村里激情一天的实况。而且,每张图片都会自动启用facebook的图片标签功能,这样,所有参加者的facebook好友便可以随时被通知,并看到参加者当时的快乐图片了。
这个度假村活动共举行了3天,每天有650位年轻男女参加,平均每天有35000条有关的帖子在facebook上传播。当然,其他线上线下的媒体就更有不少报道了。
图2—3 可口可乐度假村的活动图片
#案例点评#
这个创意营销,实现了无缝的线上线下整合,实在是社会化营销的一个突破。
创意案例 阿拉丁巧克力的民主选举
香港人过圣诞送丹麦蓝罐曲奇,瑞典人过圣诞送卡夫食品的阿拉丁巧克力圣诞礼盒,这个传统已经有70年历史了。不过,虽然大部分瑞典人都喜欢阿拉丁巧克力,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感到跟阿拉丁有一种很深切的个人联系了。
阿拉丁圣诞礼盒里面一般有25种口味,每一种口味都有很多粉丝。去年,卡夫食品决定推出一种新款巧克力,也就是说,有一种口味的巧克力需要被牺牲了。
卡夫食品决定做一个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创意活动,但是焦点不放在新推出的巧克力口味上,而是让大众投票选出应该被踢走的口味!瑞典是一个非常民主的国家,既然大家都有自己拥护的巧克力口味,这个活动就很容易变成一个全民投票,让大家都参与,成为全国的社会话题(图2—4)。
卡夫食品还邀请了不少博主,为了不同的口味在网络上拉票,甚至有人跑到街上,支持某些口味的巧克力。整个情况跟一般民主国家竞选时候选人拉票的情形很类似。
阿拉丁品牌在facebook的主页上不断鼓励粉丝参与,还有不少facebook群组也因此而建成。这样,很多人就突然跟这个品牌重新启动个人关系了。在facebook上,更有一个性格测试,让不同的人玩一个简单的游戏,然后告诉他们跟自己最匹配的口味是什么。粉丝们自发建立了很多博客、讨论区,甚至制作T恤、海报,务求大家不要把自己喜欢的巧克力放弃。
结果,4个星期之内,总共有40万人投票,占瑞典总人口的5%。15000人成为阿拉丁这个营销活动的粉丝,14万人玩过facebook上的性格测试游戏。最重要的是:当年圣诞节,阿拉丁巧克力礼盒的销量比去年增加了26%!
图2—4 阿拉丁巧克力的民主选举活动
#案例点评#
品牌跟现有的消费者,重新建立个人关系,首选必然是通过社会化平台。而通过这个名为“Save Christmas!Save your chocolate!”的极富创意的民主运动,阿拉丁圣诞礼盒这个品牌被重新塑造,成为瑞典人喜欢每天提及的社会品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