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自然形态

上文对墨西哥湾海岸的独有特点有所涉及,它应当属于国家的自然结构,是影响海权发展的第二个因素。

海岸线是一个沿海国家的边境的组成部分,如果海岸边境具备了通向海洋深处的便利通道,那么国民们自然会愿意在这部分边境上与世界各地互通有无。一个国家的海岸线再长,如果没有港口,也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海上贸易,海运和海军更是空谈。比利时曾经就是这样的情形,因为它当时只是西班牙和奥地利的一个省份。1648年,荷兰取得了一场胜利,把禁止比利时依靠斯海尔德河进行海上贸易作为议和条件。安特卫普港关闭后,比利时的海上贸易不得不转让给荷兰。西属尼德兰也就迅速退出了海上强国之列。

大量的深水港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实力和财富,如果它们正好处于航道的出口处,就能促使一个国家的内部贸易集中起来。但是,正因为这些港口过于畅通,如果不建设完善的防御体系,一旦发生战争就很容易成为敌方攻击的薄弱环节。1667年,荷兰不费吹灰之力地从泰晤士河逼近伦敦的防线,将英国海军的大部分舰船烧毁。然而几年后,英法联合舰队企图攻占荷兰本土,却因为在海岸上遇到荷兰舰队的顽强抵抗和猛烈还击而失败。1778年,战争形势对英国极为不利,如果法国舰队司令能够当机立断,完全可以一举夺得英国人控制的纽约港和哈得孙河。若成功,法国就可以迅速恢复新英格兰与纽约之间的交通线,新泽西与宾夕法尼亚之间的交通也会畅通无阻,而英国本来就遭遇了1777年的伯格因惨败,如此雪上加霜之后,很可能早已提前休战议和。对美国来说,密西西比河就是财富和实力的保证,但是河口防御空虚,而遍布全国的无数支流使其成为南部邦联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也是导致内战失败的一个致命原因。还有一个例证,1814年,英军占领切萨皮克湾、摧毁华盛顿,原因在于美国没有在最重要航道的入口处设立防御,结果让敌军长驱直入,造成惨重的损失。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并且因为时间过去不久而让人们记忆犹新,但看一看海岸防卫的现状,人们已经轻易地忘却了。千万不能认为现在的情况与过去不同,的确,就攻防的环境和细节来看现在有了一些变化,但最重要的条件依然与以往是一样的。

再来看看英吉利海峡。直到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在布雷斯特以东沿岸都没有像样的军港,而英国在这一片海域具备有利的条件。英国分别在普利茅斯、朴次茅斯建设有大型军港,而同一海域周围还有不少避难港和补给港。直到在瑟堡建立港口和其他工事之后,法国在这一地区的形势才有所改善。

一个国家的国民是否愿意从某个海岸线进出海洋,取决于海岸线本身的状况、连接海洋的交通以及其他一些自然因素是否适宜。在英吉利海峡上,法国的短板是军港的缺乏,但它不但在海峡而且在大西洋和地中海都有优质的民用港,并且这些港口大多位于河流的入海口,为对外贸易和国内交通提供了便利。然而,直到结束黎塞留地区的内战,相对于英国人和荷兰人来说,法国人对海洋仍兴致不高,他们在海洋上取得的业绩也平平无奇。原因可以归结为优良的内陆条件——法国所处的陆地气候宜人,物产富饶,满足本国需要而外还绰绰有余。而英国正好相反,大自然给予他们的太少,若不是因制造业获得发展,本来很少有产品出口。而英国人对财富的渴望与生俱来,加上国民不安分的天性以及有助于发展海上事业的其他条件,英国人向全世界远航便成为必然,而远航帮助他们找到比本国条件更好更富裕的地方。在渴望财富的天性和民族特性的驱使下,他们变成了商人和殖民者,接着变成商品制造者和生产者。而产品和殖民地必须依靠海运联结起来,海权也就顺理成章地日趋发达。如果说英国人是受到引诱而前往大海,那么荷兰人就完全是被迫下海,可以这样说,没有海洋的帮助英国只会衰弱,而荷兰则会灭亡。荷兰在鼎盛时期时,可以主导欧洲的政治生活,据当地一位权威人士估算,该国的土地最多只能养活1/8的国民。虽然荷兰的制造业已经百花齐放,并且成为国家的重要产业,但其发展远远赶不上海运事业。土地贫瘠、海岸自然裸露,荷兰人不得不将目光瞄准渔业。渔业加工不但为出口提供了产品,还可以满足国内消费,荷兰人便将渔业变成获取财富的基础。而此时,土耳其势力西进和好望角航线的出现,使得意大利的商人国度渐渐衰弱,荷兰人一跃成为贸易商人,并且接管了前者在黎凡特地区的大部分商贸。再来看荷兰的地理位置,它背靠法国,位于波罗的海和地中海之间,途经德国的一些河流从境内入海,欧洲绝大多数海上贸易便经由它来完成。一百多年前,波罗的海沿岸的小麦和海军军需品,西班牙与它在美洲大陆殖民地的货物,法国的酒类以及其他海岸贸易商品,甚至包括英国的大部分运输品,都由荷兰商船承担运输。荷兰在海运上大获成功,但这不仅仅归结于自然资源的缺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事实上,荷兰人迫于困顿前往海上谋生,逐渐拥有较大规模的船队并控制了海运业。当世界贸易迅猛发展之时他们已经处在有利地位,而美洲大陆和好望角的发现,使得富有冒险精神的荷兰人在贸易方面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当然,除了因贫困而生的海上力量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促进了荷兰的兴盛。荷兰的食品、纺织品和工业原料几乎都来自国外,但他们建造了约等于其他所有欧洲国家总和的舰船,造船所需的木料和麻绳全部都是进口。1653年和1654年,荷兰与英国爆发了战争,对荷兰人来说,这十八个月的战争无疑是灾难性的。他们的海运业停止了,支撑国家主要财富收入的渔业和贸易业全面瘫痪,作坊和工厂关闭,须德海内停满船只,城市的街道杂草丛生,乞丐四处流浪,而首都阿姆斯特丹出现了1500座空房。荷兰为了避免灭亡,不得不接受了耻辱性的议和。

荷兰的结局是悲惨的,同时也说明,一个国家要立足于世界,如果完全依赖国外资源就必然具有致命的弱点。当然,现在的情况已经改变,不过今天的大不列颠与当时的荷兰存在不少显而易见的共同点。尽管英国本土似乎很少重视诸如此类的情况,但是切不可忘记荷兰当年的惨景带来的警示——如果英国要维持国内的持续繁荣,首先必须保持相当的海外势力。人们如果缺少政治特权,可能仅仅表露出不满意,但如果缺少面包,他们则会忧心忡忡。对美国人来说,法国的结果更值得关注。法国曾经被视为海上强国,其领土广阔、气候适宜、国土富饶等条件美国也同样拥有,并且现在的结果也十分相似。最开始,第一批美国人占据了海边还没有被开发的狭长陆地,但有一些肥沃的土地,港口众多,并且距离渔场很近。优越的自然条件与血管里流淌着热爱海洋血液的英国人保持着对海洋一如既往的爱好和追求,从而奠定了建造一支强大海上力量的基础。以前,几乎每一块殖民地都濒临海洋,或者位于距离大海较近的河边,所有进出口贸易都集中在某一片海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海洋,关心那些评价海洋影响公共利益的明智言论。后来,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关心公共利益,一种更有影响力的行动日趋活跃——因为有充足的造船物资,而其他方面的投资又较少,海运渐渐变成一种获利颇丰的私人生意。然而众所周知,现在的情况与以前已经大相径庭。美国实力的中心不再停留于沿海地区,而是悄然转移向内地。内地蕴藏的尚未开发的丰富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被人发现,这些都被书刊和报纸争相报道。在那里,资本有了最好的用武之地,而劳动者拥有更多机会就业。然而边境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相关的政策也稀缺。不管是墨西哥湾、太平洋西岸,还是大西洋东岸,都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如果美国人重新认识到海运事业的丰厚利益,就不得不面对三面海域军事力量薄弱和本国海运能力积弱不堪的现状,那么,他们可能会团结起来再次为本国的海权而努力。到了那个时候,美国的一部分有识之士,恐怕会将因轻视海权而发展受限的法国与本国进行类比,从而对本国依仗富庶有余的自然资源而同样忽略海权的做法心怀愧疚。

影响海权的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像意大利那样的地理状况值得注意。亚平宁山脉将狭长的亚平宁半岛一分为二,在两边狭长的滨海地带上,连接各大港口的道路只能随山就势。敌人可能会从海平面以外的任何一个点发动袭击,而意大利人根本无法预知。因此,意大利要确保交通安全,必须完全控制海洋。但前提是,意大利须拥有强大的海军舰队并且能够集中部署,才可能赶在被敌人严重破坏之前,对突然出现在基地或交通线上的敌方舰队发动攻击。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十分狭长,顶端建有基韦斯特港,如果忽略地势平坦、人口稀少的特点,其与意大利还有几分相似。不过可能只是外形相似,如果海战主要发生在墨西哥湾,连接半岛尽头港口的交通可能会有麻烦,交通线很容易遭到攻击。

还有一种情况,一个国家不仅仅拥有海岸边境线,也不仅仅被海洋包围,而让海洋分隔成两个或更多的部分时,对海洋的控制就由一种单纯的欲望上升为与国家存亡息息相关的大事了。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国家要么产生或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要么国力日渐衰落。这种情形很符合意大利及其附属的撒丁、西西里二岛。意大利建国不久,财政也不够充裕,但凭借智慧和热情创建了海军,甚至还要求海军保持对敌人的绝对优势。意大利的海军基地建立在岛上,比建立在大陆上具有更好的条件。因为前面说过,半岛上的交通线并不安全可靠,如果一支入侵的陆军被敌军包围,同时又受到来自海洋的威胁,其处境就会变得十分险恶。

爱尔兰海将大不列颠群岛分隔开来,而它自己却变得像一个港湾而不是事实上的分界海。但在历史上,这片海域曾对联合王国发出过警告讯号。在路易十四时期,英国和荷兰的联合舰队与法国舰队实力相当,而且此时爱尔兰几乎完全被当地人和法国人控制,情况异常严峻。然而,爱尔兰海本身是英国交通线上的薄弱点,对英国来说是一种威胁,对法国来说却十分有利。法国一直不敢让战舰到这片狭窄的水域来冒险,便向英国南部和西部海岸派遣远征军。在最关键的时刻,法国舰队在英国南部沿海将英荷联合舰队彻底击败,同时,25艘法国快速帆船迅速前往圣乔治海峡,对英国的交通线实施打击。驻扎在爱尔兰的英国陆军被敌对方包围,处境岌岌可危。幸运的是,博因河战役的爆发以及詹姆斯二世的弃阵而逃,让他们获得一线生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对交通线的进攻应该归为战略问题,与1690年的陆上战争(比奇角之战)一样,都严重地威胁到英国的统治。

在17世纪,西班牙缺少一支强有力的海上力量,众多的领地只得处于分散状态,无法形成强大的合力,这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鼎盛时期后期的西班牙在尼德兰(现在的比利时)、西西里和意大利都有领地,在美洲大陆更是拥有庞大的殖民地。但当时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十分衰弱,借用一位眼界开阔且头脑清晰的荷兰人的话:“在整个西班牙海岸航行的就只剩下几艘荷兰舰船,1648年西荷议和以后,西班牙的舰船和海员都屈指可数,不得不公开租用荷兰的舰船前往西印度群岛,而以前他们非常小心,从来不允许其他国家的人前往……”“显而易见,如果将西印度群岛比作西班牙的腹部(此地为西班牙提供几乎所有的收入),要让它与本土保持连接,必须依靠足够强大的海上力量;而那不勒斯和尼德兰就像两只断掉的臂膀,如果没有海运,西班牙将无法从这两处领地获得任何东西。和平时期可以借助我们的海运,但如果战争爆发那就麻烦了。”早在荷兰人活跃的半个世纪之前,法国亨利四世时期一位叫苏利的重臣,曾将西班牙形象地比作“一个拥有强壮有力的双腿和臂膀,却心力衰竭的国家”。自诞生以来,西班牙海军遇到的不仅仅是惨败,而且是灭顶之灾,甚至已经堕落到忘记羞耻的地步了。海权的衰落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海上贸易产业的破灭和制造业的消失。从那以后,备受打击、侥幸留存下来的贸易和工业四散于各地,已经无法对西班牙政府的财政提供支持,政府只能依赖从美洲往返的几艘船只运输的白银。这些白银仿佛一道涓涓泉水,勉强能滋润西班牙政府那干涸枯竭的财政,然而这些运银船经常遭遇敌方巡洋舰的攻击。由于受到多次攻击后损失了6艘大帆船,西班牙运银船前往美洲的运输被迫中断了一年多。尼德兰的战争还在持续,由于荷兰控制着海洋,西班牙的部队不能取道海路而只得由陆路绕道远行,代价惨重。同样因为海运问题,西班牙的必需品匮乏,不得不与荷兰达成一项荒唐可笑的协议,即由荷兰舰船运送必需品,供养敌国西班牙。荷兰当然不是无偿劳动,他们得到了丰厚的报酬——在阿姆斯特丹交易中大受追捧的真金白银。在美洲的西班牙人得不到本国的支持和援助,但可以暂时借助共济会的保护免遭侮辱和伤害。对于地中海地区,荷兰人不感兴趣,法国和英国对制海权的争夺还没有开始。由于海运的衰落,西班牙帝国逐渐崩塌,哈瓦那、马尼拉和牙买加这些遥远的领地自不必说,就连那不勒斯、西西里、梅诺卡岛甚至近在咫尺的尼德兰都相继脱离它的统治。总之,海运的萎缩正是西班牙帝国全面衰退的一个预兆,标志着这个国家正在慢慢陷入深渊。直到今天,西班牙依然状态欠佳。

美国除了阿拉斯加尚未拥有其他海外领地,它目前的每一块领土都可以通过陆路到达。就美国的地形轮廓来看,美国国土几乎没有突出的部分,也就没有薄弱地点,借助便宜的船只和迅速的火车,可以轻松抵达美国边境所有的重要地区。相对而言,太平洋沿岸是最薄弱的边境了,但对最危险的假想敌来说距离仍然非常遥远。美国的资源十分丰富,远远超过其当下的需要。一位法国军人曾对笔者说,“在自己的小角落里,我们可以永远自给自足地生活”,然而地峡一旦开通,小角落势必会遭受新的贸易航线的干扰,美国就可能睡狮猛醒,去重新追求被自己放弃的与生俱来的制海权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