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引言
本书所研究的课题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本书获得了大连市人民政府资助出版。它包括“理论探讨”和“批评实践”两大部分,涉及“文艺学”和“文学批评学”两个学科。这一课题,以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理论倡导的成果多,实践运用的成果少,专著和论文多集中在文艺学领域,即从文学理论层面探讨文学价值问题。
程麻在1991年就出版了《文学价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立足于人的生命本性来展开文学价值理论内涵的研究。它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论、价值理论,在主客体关系中着眼于人的自由追求和生命意义。该书从文学的发生学意义讲到“诗言志”的分化,从创作方法讲到文学的内容、形式及语言,从文学的价值实现讲到价值的接受与阐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但该书的基本格局局限在当时的文艺理论框架中,忽视了对“价值论”本身逻辑结构的展开和分析,致使“文学价值”的内蕴和构成仍然模糊不清。
冯宪光在1993年出版了《文学价值的追求》(四川文艺出版社),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对于一般的文学价值进行探讨,分别阐释了有关文学价值的本质、文学价值的特征、文学价值的文化内涵、文学价值的创造、文学价值的实现以及历史评价等问题。作者对一般的文学价值作出了自己的理论概括,具有学术价值。但今天看来仍有当时的局限和不完善之处。
李春青在1995年出版了《文学价值学引论》(云南人民出版社),该书是将文学价值学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研究领域进行研究的,分为上、中、下三篇,每篇又分若干章节。上篇从哲学层面对文学价值学各种最基本的问题进行阐释,包括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变奏(作者认为这是文学价值的两种基本属性)、伦理价值与历史价值的相互消解(作者认为这是两种最基本的社会价值)、符号、意义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文学价值实现的一般过程(作者认为包括潜能、评价、效应三种形态)、文学价值系统的静态描述与动态考察、文学价值观念的历史生成、内在结构和功能意义。中篇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了文学价值的一般特征、发生的心理动因、文学个体价值的最初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作为心理事实的相互关系、艺术情感是如何获得文学意义的。书中还阐释了悲剧文本的文学价值构成要素和艺术个性、喜剧文本的文学价值构成要素和艺术个性等。下篇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历史演进的回顾与描述,从先秦诸子到六朝玄学再到明中叶的心学。作者认为,文学价值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研究对象,它几乎涉及从文学创作到文学接受,再到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等领域的方方面面。作者还认为,文学可以看作一个综合性价值系统,可视为一个价值的复合体,各种各样的价值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中,审美价值乃是文学价值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项,它是文学的生命。正如作者所说,由于文学价值本身的复杂,该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对文学价值系统中各个要素的梳理就不够完备,对于审美价值的解说也有可商榷之处。
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敏泽、党圣元二位研究员出版了《文学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是迄今为止笔者所看到的相对完备和具有多方面价值的文学价值论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以开阔的视野论述了中西从古至今的文学价值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价值观及其历史发展。下编就文学价值的基础、依据、基本特征、观念及其规范以及文学价值的创造、实现、形式及体系、标准及方法论等展开深入论述。书中还对社会主义文学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价值进行了阐发,在原有文学价值的形式及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构”价值体系的问题,给笔者以思想的启发。书中在借鉴苏联美学家列·斯托洛维奇所作的分类的基础上,将文学价值的类型分为以审美为基础的七种价值。尽管仍不完备,但还是富有创见性。不过,该书对“文学价值”的理论阐释值得商榷。他们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艺术家在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发现基础上,出于情感和思想的需要,通过想象和幻想,以语言符号为手段而对世界进行的一种审美再创造,或者是文学主体在特定遭际、感悟中某种独特情感的诗的宣泄或抒发”[1]。作者还特意用重点号加以强调。但这与其说是对“文学价值”的界定,不如说是对“文学”的界定。和很多书一样,该书也认为审美价值是文学的根本价值,并将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相混淆。
杜书瀛在2008年出版了《价值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是一部探索性的文艺学著作,书中的一些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它集中研究审美现象、审美价值的特性以及审美价值的生产和消费。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该书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和价值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依据和逻辑依据,指出以往美学研究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从价值范畴之外寻找美。书中对于“价值”的解说以及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的观点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和价值体系是有一定启发的。
上述这些著作都是文艺学范畴的著作,而非运用价值学理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价值的著作。即便是2008年年底出版的程金城的《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也没有涉及具体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学评价,而只是从价值论的角度对一个世纪的文学价值观念作宏观的、整体的思考。
从单篇论文看,相当多的学者在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创作与批评中存在的价值缺失、价值迷失的现象,致使人们对原本就众声喧哗的当代文学越来越难以进行价值定位和价值评判,甚至褒贬不一,针锋相对,于是出现了海外学者顾彬的“垃圾”说、“二锅头”说;出现了陈晓明和肖鹰的激烈论争;出现了“如何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的大讨论;出现了“当代文学评价的危机”[2]。
面对文学创作和批评在追寻新的意义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迷失、价值混乱的现象,评论家始终没有放弃价值重建的努力。这可以追溯到1993年关于“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与重建”的讨论。此后,文艺学学者钱中文、童庆炳、党圣元、蒋述卓、杜书瀛、杨守森、赖大仁、程金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者黄修己、朱德发、杨义、陈美兰、刘思谦、孟繁华、吴秀明、丁帆、吴义勤、张清华、贺仲明等都曾在各自的文章中或提出价值重建的倡导,或指出重建的目标和具体的评价标准。一直持续到当今。
价值重建的呼声之所以连续不断,持续至今,一方面表明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更没有达成共识,文学价值规范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学者们有共识,更有分歧,而且多是在倡导和呼吁层面。真正从学理上建构起文学价值的评估体系并将之运用到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和研究的实际中去,从而写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著还极为少见。2009年8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阎浩岗的《“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是笔者仅见的这方面的硕果。该书从“文学价值”视角,阐释被称为“红色经典”的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其具体体现以及分档,并就《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三家巷》《保卫延安》《红日》《李自成》《苦菜花》等具体作品作出分析评价,对它们的文学史地位进行了评估分级。这种“分档”“分级”式的评价较为中肯,也是该书的创新与价值体现。但该书在理论建构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把握、宏观评估方面有所缺失。而本书力图弥补这一不足,力图沿着“文学价值”探寻这一方向继续努力,以完成“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评估体系重建和文学价值新探”的重任。
本书研究的意义在于:力图建构起符合当代需要的“有机、稳定、多元、包容、开放”的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评估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梳理,完成从认识论向价值论的推进;从描述性、阐释性向评价性的转换,为当前文学批评与研究(由于普遍而严重地存在着的价值混乱、自话自说的现象)提供可资借鉴的文本;树立起稳定的文学价值规范和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使读者养成正确的评判标准,从而引导创作和接受向着积极、健康、向上、高品位的方向发展。因此,研究意义重大。
本书在“理论探讨”中,力图在借鉴、吸收以往文艺学、文学批评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价值学原理研究文学价值评估体系的问题。在这里,对学者以往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价值尺度和重建设想进行一一述评和辨析;对价值观、价值立场、价值取向(导向)的内涵和相互关联进行科学、准确的审视;对文学价值评估体系中的一元与多元、个体与群体、本土与人类、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时代性与永恒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进行一一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评估体系以及各个构成要素。此外,还针对“文学性”“文学价值”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别何在(学者们或语焉不详,或有不同的理解)进行深入探究;对文学的审美价值以及审美价值是否是文学的根本属性(有人提出了质疑),它的内容到底应该包括什么,它和艺术价值是什么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人民性”思想的历史沿革、精神传承、现实重建以及作为人民性的集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如何践行进行梳理、阐释和重新强调。
本书在“批评实践”中,运用重建的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评估体系,从“文学价值”切入,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各个阶段、重要现象、作家作品进行文学价值的判断与评价,给予重新定位和定性。这不是对以往研究的重复,而是从阐释走向评价和价值判断,侧重于文学定位、文学史定位以及分析是否能成为经典的要素与可能。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不作纯理论的思辨研究,而是将“理论探讨”和“批评实践”有机结合;不把重点放在以往颇多的文化分析或思想史研究上,而是将重点由以往的描述性、阐释性的研究转到文学评价和价值判断上来;将以往的“写什么”“怎么写”的研究转到“写得怎样”“为什么这样”的研究上来;将以往的审美批评的放逐乃至几近消亡转向审美判断力的回归。重点考察研究对象在趣味上、在内涵上、在艺术和美感上为文学史提供了哪些新东西,有没有可能或有哪些可能成为传世的作品,具有哪些超越时空的文学价值。
本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对以往缺失的或众说纷纭的文学价值评估体系进行重建,这正是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即对文学的精神价值维度、“文学性”(消遣、娱乐、趣味、艺术、美感、内涵)进行重新梳理和价值确认。
研究者都承认,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直到今天在文学价值判断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是文学价值观存在迷失乃至混乱的反映。过去,我们所使用过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判断标准,虽然多种多样,比如:进化论的理论、阶级论的理论、政治标准论、启蒙主义的理论、人性的标准、新理性精神、新人文立场、现代性、后现代性理论、全人类的价值标准等。这些价值立场和判断标准虽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有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一旦面对纷繁错综的文学世界,都难免单一,甚至以偏概全,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尤其在批评实践中的应用更缺乏具有创见性、建设性的成果。这也正是本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我们认为:文学价值是多元价值的复合,它涵盖的领域十分宽广,不能强调一面,遮蔽另一面。文学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元、复合、包容的。我们把文学价值评估体系重构为六个维度,“内涵维度”“形象维度”“情感维度”“艺术维度”“趣味维度”“影响维度”,即“是否有内涵、是否有形象、是否有情感、是否有艺术、是否有趣味、是否有影响”,以这六位一体作为观照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观测点。我们还认为:对文学意义的阐释不能遮蔽价值判断;“写什么”“怎么写”不能遮蔽“写得怎样”;文化分析或思想史研究不能代替“文学性”“情感性”的研究;“审美价值是文学价值的根本,是命根子”的命题是一个值得怀疑、似是而非的命题,它在很多作品(特别是小说)中是较难体现的。必须对文学价值及其各个构成要素进行重新阐释,这种阐释必须能覆盖所有的文学作品,所以,它一定是一个价值评估系统(或体系),它对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以及批评家的批评都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将自己提出的文学价值评估体系运用到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去,完成以往所遮蔽、所忽略的文学价值的新探索。因此,在价值评估体系(复合论)和当代文学价值新探(文学性、评价性研究)这两大方面均有创新。
注释
[1]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2]吴义勤:《当代文学评价的危机》,《新华文摘》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