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携交州扶季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1章 行险

“临暮时分,此人找到郡吏,言及有叛军详情欲向郡府提供……”

程秉见那人似被止策伤得极为严重,一时半会恐怕难以言语,便将此人来历说与士绍:

“郡吏将他带至郡府,然则此人彼时又换另外一番说法……”

程秉神情厌弃地看着地上趴着那人。

能让程秉这等自身涵养极高之人,不加掩饰将此情绪表现出来,极为难得。

士绍有些好奇,这人到底说了什么大逆不道之言。

“此人言说,他有妙策襄助郡府彻底将此次叛乱之贼讨平……”

“但条件是,赦免止氏叛乱之罪……”

士绍听至此处,也明白怎么回事:

想必是叛军攻打郡城不利,损失惨重,以致矛盾爆发,内部产生龃龉,甚至撕裂,

止氏因其在攻城中实力大损,在争斗之中落了下风,

欲借郡府之手,消灭其他诸雒。

毕竟越人各各部族之间相互攻讦、杀伐乃是常事。

止氏五年之前便是叛乱诸雒之一,此次攻打北部都尉,掀起交趾叛乱,甚至攻破郡城,其更是罪魁,

现在却妄想以献祭其他诸雒,来获得赦免,这是把程秉当成傻子了,也就难怪他露出如此神情。

尽管如此,却将自己找来,想必还有其他原因。

“我自是不允,当即便令郡吏将其拿下,待日后治罪,此人方才道出实情。”

“十七郎此次张网待渔,围歼叛贼之策,成效远盛我等所见,

武库一战,止氏最为精锐的敢战之士已被杀伤大半,

郡府之伏,亦成果斐然,复又折损其大半能战之人……”

此前叛军并非未派遣兵力前往郡府劫夺官员,只是派遣夺取武库之人更为精锐罢了,

这也是为何武库这个实质郡府受到袭击这么久时间,一直没有郡兵前来增援的原因。

“止氏实力大减之下,已无力再对诸雒进行弹压,

其族长恐止氏遭诸雒反噬,故而希望配合郡府剿灭叛军,

望郡府看在止氏迷途知返,二郎(止策)对郡府忠心耿耿,留止氏一条活路,

止氏愿交出禁溪隘口,从此愿为郡府冲锋陷阵,蹈锋履刃。”

程秉说到这里,神色莫名地看了眼一旁痴傻模样的止策,

“我以为此番说辞多半是贼军诡计,也就未作理会,将其押下收监,此人却狂声大喊,说我不顾郡府大计,要见二郎……

我便只能将十七郎及这止策请至郡府了。”

士绍当即明白怎么回事:

止氏族长口中二郎显然就是止策,

在程秉眼中,止策不明显就是个只听士绍吩咐的傻子嘛,说什么对郡府忠心耿耿,这不是扯淡吗?

程秉当然以为这是叛军诡计。

但是止氏不知道止策傻了啊……

止策作战之时,果决凶猛,进退得当,还喊出了大兄,

对他人而言,怎么看也不是傻子该有的模样。

故而士绍反而觉得止氏愿意配合郡府剿灭叛贼,应该不假。

士绍想了想,说道:

“小子倒是觉得止氏此番作为不似诡计,应是确如所言,欲真心投靠郡府,为部族寻觅一线生机。”

程秉满脸不可思议,不解问道:

“十七郎何处此言啊?”

士绍解释道:

“诚如所言,昨夜贼军精锐损失大半,这是确有可能导致内讧,

诸雒相互攻伐、吞并乃是常态,长史该是不用怀疑。

唯此而言,这并非小子排除其使用诡计的原因。

小子排除其使用诡计原因,反而是那句“二郎对郡府忠心耿耿“。”

士绍见程秉一脸不解,便要跟他详细解释一番,

斜眼瞥见那送信之人也正在凝神倾听,便将程秉拉到一旁,低声说道:

“长史之所以觉得此乃贼人诡计,无非也是因为那句[对郡府忠心耿耿]吧?觉得一个傻子哪来什么忠心耿耿?”

见程秉点头,士绍笑道:

“长史知晓阿策乏智,然止氏之人不知啊……”

程秉一愣,不由自主看向传信那人,不由苦笑。

他又不傻,经士绍如此一说,随即反应了过来,所谓[二郎对郡府忠心耿耿]是何缘故:

止氏之所以觉得止策对郡府忠心耿耿,恐怕跟当夜止策毫不犹豫对自己亲兄长挥刀有关,

为护郡中官吏,连自己手足也下死手,这不是忠心耿耿,是什么?

如此所有不合理之处便都能顺理成章:

二郎既如此忠心郡府,想必定是受到郡府重用,让其庇护一下族人,也就理所当然了。

如此看来,止氏族长将家族存亡,寄托在数年未见,且当下明显属于敌对关系的弟弟身上,倒也能说明,此非诡计,

看来贼军内部的确出了大问题。

“止氏情况恶化到向郡府求助的地步,郡府当借此机会,彻底剿灭叛贼,以绝后患……”

这群叛贼经历战阵,还存有不少劫夺而来的兵甲,已算精锐,若是放纵,的确是极大隐患。

绝此后患,程秉是同意的。

“然当下郡府何来兵力前去剿灭叛贼。……”

当下龙编城郡兵守城有余,但说要出兵平叛,那就是笑话。

“父亲不日便要回还交趾,郡中当无甚多忧,

昨夜郡中兵士虽伤亡颇众,然缴获兵甲却也不少,

可招募青壮,充实郡兵,以充城防,如此便能抽出精锐兵力前去平乱,”

说到这里,士绍冷笑道:

“止氏既言助郡府平乱,当然要以止氏为先锋,

郡兵只需坐看贼兵内乱,相互攻伐,不管哪方获胜,郡府只需收拾残局便好。”

又是行险之举……

程秉看着士绍眼神复杂,当初士绍划策以郡城为饵围歼贼军,他便持反对意见,

一则对郡城民生荼毒过甚,

二则万一无法成计,郡府可就真陷落了。

但当时太守耽于九真战事,不知要迁延何时,合浦叛军随时可能入交,

如此情况,不得一博……

却未想到此策成效如此拔卓,

当时虽未全剿叛军,却也令得叛贼再无法对郡城构成威胁,

现在更是导致叛军内部出现问题,有了彻底解决叛军的契机。

当下这小郎君之策虽险,却比之前次,更为稳妥,

如此又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