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章 补掖庭之缺
威胁。
这其实就是明晃晃的威胁。
不过相对应的,正如擢升吕布为后将军一样,让刘辩按规矩做事,也是杨彪这些人的底线。
不然他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有意义了。
“陈翔之罪,朕到时候自然会交给有司论处。”
“然陈翔和御史中丞所奏之事,朕会考量。”
“陛下圣明!”
最重要的事情已经做成,杨彪三人也算是松了口气。
“臣还有一事要奏。”
崔烈上前道:“臣听闻前将军董卓忠勇无双……,臣斗胆奏请,许前将军董卓参录尚书事。”
“臣亦有本奏!”
崔烈的话不过才刚刚说完,丁宫便在旁边紧随其后地道:“今逆贼袁氏尚未伏诛,大将军一职悬而未定,朝中大小政事……”
“……臣斗胆奏请,许太尉与御史中丞同参录尚书事,与前将军共同辅佐陛下!”
当真是连演都不演了。
瞧着崔烈和丁宫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刘辩顿时觉得心中好笑。
一共过来的就三个人,丁宫这个本身就在尚书台任职的人除外,现在还要把另外两个也都塞进尚书台。
看来这些人确实是很忌惮自己啊。
甚至为了能够限制自己的权,不惜把他们最为看不起的凉州人董卓,也要抬进尚书台。
和他们一起分享这份权力。
怎么说呢……
真是难为这几个人了。
毕竟为了针对自己,如此这般,说他们他们煞费苦心,恐怕都说得轻了。
不过话说回来,董卓现在还没有反应,这很值得耐人寻味啊。
刘辩在心中默默盘算。
毕竟以董卓这个人在历史上的性格,他能做出什么事其实都不奇怪。
尤其是他对于世家的态度,早些时候其实是相当暧昧的。
虽然在自己的逼迫下,董卓不得已和袁家决裂。
可是天下世家当中又不止袁家一个。
要是有其他世家给董卓投去橄榄枝,董卓会不会接受?
刘辩心中估摸着八成是会的。
沉默片刻之后,刘辩似是认命般地叹了口气,道:“两位爱卿所言甚是,既如此,那便诏令太尉、前将军、御史中丞三人共同参录尚书事。”
“往后为国辅政,还需几位卿家多多操劳了。”
崔烈和杨彪心中一喜,同时谢恩。
“臣等定竭心尽力!”
今日他们前来,其实至关重要的事情就两件。
一件是妥善处理好陈翔的事。
另一件便是参录尚书事的大事。
前者主要是为了做给底下人看。
毕竟这种当廷死谏,一命呜呼的事情,已经多少年没有发生过了。
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现在正盯着御史台呢。
要是他连自己手下的人都处理不好,杨彪就算是得以参录尚书事,手下的人也必然会对他离心离德。
搞不好连自己弘农杨氏这四世三公的招牌,都可能会砸在自己手里。
至于后者,便是他们掌权过程当中,永远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
要是没有这个名,他们的位置便不稳。
但只要有了这个名,往后的事就方便多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
杨彪颇为隐秘地瞧着身后,那座章德殿殿门的方向看了一眼。
心中忍不住升起一丝得意。
他们假借和董卓联手之名,让陛下误以为他们和董卓已经达到了合作。
可是实际上呢?
他们不过是上书推荐了一下董卓,让董卓得以参录尚书事而已。
等到后续朝局稳定之时,董卓这个位置,自然也能被他们想办法摘下去。
而到时候,已经失去了皇帝信任的董卓,又还能有什么威胁性可言呢?
一箭三雕!
正当杨彪心中为自己的筹谋洋洋得意之时,就看到一名小宦官,出现在了殿门口的地方。
“启禀陛下,前将军董卓求见。”
嗯?
董卓怎么来了?
刚刚还洋洋得意的杨彪顿时一怔。
不光是杨彪几人心中疑惑,连刘辩都一时猜不透,董卓这次来所图为何。
不过眼下的水已经够浑了。
倒也不怕多董卓一个。
“宣。”
“宣前将军董卓觐见——”
随着宦官在殿门口的声音高高响起。
不多时,一个胖墩墩的身影就随之出现在了大殿上。
“臣董卓叩见陛下。”
“董卿家起身。”刘辩随意道:“刚刚太尉上书,推荐董卿家以前将军之职,参录尚书事,董卿家以为如何?”
啪叽!
出乎所有人预料,董卓这时候竟然直接膝盖一弯,跪在了地上。
“臣微末之姿,何以能担得如此重职?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竟然要推辞吗?
刘辩忍不住多看了两眼董卓。
参录尚书事,如此之重要的职位,没人不会对其心动。
董卓只是凉州武人出身,又不是傻子,怎会不知这种职位的重要性。
看来这是在来之前做足了功课。
“董卿家谦虚啦……”片刻之后,刘辩轻轻一笑,语气和煦地道:“董卿家的本事,朕都看在眼里。参录尚书事,非董卿家莫属。”
“陛下!”
董卓又叫了一声,却被刘辩径直打断。
“朕意已决,董卿家不必多言。”
“陛下厚恩,臣定肝脑涂地!”董卓说着,又重重地叩了个响头。
只是那埋下去的脸上,闪过一丝喜色。
贾诩说对了!
只要自己及时出现,表达出自己仍然心向陛下,尊重陛下的心思,陛下便不会吝啬对自己的支持。
而且当陛下察觉到,这些公卿士人们的逼迫之后,反倒会更加重视自己。
参录尚书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缓缓起身之后,董卓又道:“陛下,臣此次前来,还有一要事要奏。”
“何事?”
“臣刚刚入宫,沿途所见宫垣虚旷,宦寺不足十数。掖庭侍奉之班亦有缺员,此绝非天子威仪。”
“臣以为,此实乃社稷隐忧。伏请增补侍郎百八十员,择良家子弟中,通晓经义者充入省中,以补掖庭之缺,朝夕为陛下讲论《孝经》《春秋》,既可明圣德教化,复能卫戍宫禁。”
“以重彰天子威仪。”
?
杨彪三人听着董卓在那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直觉得自己刚刚是不是起猛,出现错觉了?
区区一个凉州蛮子,竟然还能想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