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汉阳铁厂建立的“天时”与“人和”
(一)汉阳铁厂建立的“天时”:洋务运动[1][2][3]
英国在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国力大幅增强,发展成为了不起的“日不落”帝国,更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然而当时还处在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下的清朝,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的挑战,显得不堪一击。另外,随之而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更使清王朝内外交困、摇摇欲坠。面对这样的困境,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为代表的晚清政府官员(这一部分人之后被称为“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特别是在1861年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开始重用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自1861年至1894年短短30余年的时间里,“洋务运动”经历了发展、鼎盛和衰退的过程。
清政府应付外来战争的连番失利,加之随即一系列的割地赔款举动,彻底惊醒了沉睡数百年的东方大国。在这样的全民对外的社会氛围下,不正是开展“洋务运动”的绝佳时机吗?于是“自强”和“求富”便成为全国的共识。“自强”意在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冶铁炼钢技术,从而制造兵器,发展铁路运输、轮船运输;“求富”的目标是推行西方已经实行的重资本的资本主义经济,以替代当时既有的小农经济,期望改善当时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如果说“自强”是当时统治阶级急于实现的国家目标,那么“求富”无疑符合当时广大中国民众的生活期许。因此,“洋务运动”一经开展,便得到了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涌现出许多卓越的民族资本家和优秀的民族企业。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北洋”李鸿章所建立的轮船招商局(本书另有专章讨论)和“南洋”张之洞组织成立的汉阳铁厂,这两家企业皆为官办企业(即现在的国有企业),然而前者为官办民营,后者在前期为官办官营,之后由盛宣怀接手,改为官督商办。
(二)汉阳铁厂建立的“人和”:张之洞的崛起与慈禧的支持
张之洞(1837~1909),同治进士,出身于官宦世家,与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历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等职。能在晚清云谲波诡的政坛站稳脚跟,甚至是平步青云,其中的原因除了张之洞自身以突出的才干谋略成就了卓著的政绩外,还包括他精于权变,善于审时度势、深谙谋后而动的为官哲学,更少不了当时清廷“一把手”慈禧太后对他的喜爱和信任。张之洞自幼博闻多识,文采也很出众,14岁时便已中了秀才,16岁一举成为顺天府乡试第一名,27岁时被慈禧太后钦点为同治二年(1863)会试的探花,会试后,授翰林院编修,从此声名鹊起。之后,张之洞洗雪了在光绪元年(1875)发生的“东乡冤案”,彰显了其洞若观火、为官公正的一面。在光绪六年(1880)的“庚辰午门案”中,他深思熟虑、审时度势,以非常巧妙的陈述,奏请当时处于盛怒的慈禧撤销对午门护军的处罚,从而避免了慈禧由固执偏袒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从侧面维护了她赏罚分明、公正执法的当权者形象。经过以上的事件,慈禧太后对张之洞的信任与欣赏直线上升。
人们对于张之洞的了解很多集中在其创办的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和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等,汉阳铁厂的故事也为许多人所津津乐道。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由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于1890年,为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其实早在张之洞担任山西巡抚,整顿山西官场懈怠之风,解决全省烟患之后,就有过开矿山、办钢铁厂的想法[4]。然而在他刚开始考虑试办洋务,富强山西的时候,中法两国在越南爆发军事冲突,清兵败北;慈禧太后诏张之洞回京陛见,他趁势提出应对意见,并即刻被调职出任两广总督。由于广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便成为首批被迫开放的口岸,至1884年经过40余年的发展,广州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心。张之洞到任之后,看到洋铁大量进口、白银外流,便组织当地打铁匠开办了“铸铁局”“制铁厂”等多个官办小型企业。然而这些小型铁厂受限于规模而导致成本偏高。虽说是企业,但是生产模式与民间作坊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使用传统的土方法产出的成品铁成本高、杂质多、质量低劣,容易折断或变形,因此无人问津,也根本无法与洋铁竞争,更谈不上制造洋枪大炮。看清局势的张之洞意识到,如果想要使中国制铁企业摆脱当时所面临的经营困境,中国所制造的铁想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引进当时西方的先进制铁技术与设备。于是便致电当时的驻英公使刘瑞芬,委托其以8.55万英镑购买谛赛德公司日产生铁100吨的高炉两座,以及炼熟铁、炼钢、曲板、抽条等的机炉。由于当时正值中法战争,国库吃紧,无法一次性付清款项,张之洞转而要求先以2.8万英镑为定金,并将设备运抵广州,拟在广州城外的珠江南岸凤凰岗建立新式铁厂。
就在广州凤凰岗铁厂筹建之时,1889年张之洞向清政府提议修建一条依赖于中国材料与中国资本的铁路——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他认为依靠中国资本修建铁路不仅能够带动中国冶铁业的发展,连接沿途的铁矿与煤矿,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改善沿途的民生状况,同时也方便征兵以及兵士、粮饷的运输。这项提议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计划铁路北段由直隶总督主持,南段交由湖广总督主持,张之洞随即调任湖广总督[5]。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之后,奏陈修建汉阳铁厂,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首肯。慈禧令户部拨款200万两作为建厂经费,这对于当时国库只有存银700万两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另外,慈禧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可以风光大办,不惜克扣当时北洋水师的军饷来重修清漪园(现颐和园),但是对张之洞建铁厂的经费请求,却异常慷慨。不得不说,张之洞能够顺利建成汉阳铁厂,慈禧太后是最大的支柱。这也反映出因为张之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看清了形势,站对了队伍,所以才有了后来为人津津乐道的汉阳铁厂。能够获得有利的政治态势,在当时的中国至关重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