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六百年(珍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二讲 永乐三子

永乐帝朱棣有四个儿子,徐皇后生长子朱高炽,洪武十一年(1378)生于中都凤阳;次子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三子朱高燧,生于洪武十五年(1382)。次子和三子都生于北平燕王府,三个儿子都相差两岁。另一子早死,生母不详。他们同胞三人,一起长大,又一起从燕王府中都、南京到北京。朱棣起兵夺位,为明朝藩王军事政变开了先例。他的三个儿子的“世子”“太子”“天子”之位争夺,上演了骨肉相残、鱼死网破的家国悲剧。

一、争夺世子

长子朱高炽自小端重沉静,言动有序。稍长习射,发无不中,又好学问,深受爷爷朱元璋的喜爱。次子朱高煦性凶悍,言行轻佻,不肯读书,为爷爷厌恶。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册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这一年,他十八岁。

兄弟三人都经历过一场生死炼狱。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各地藩王们得知皇父驾崩,都赶往京师奔丧。燕王朱棣到达淮安时,受到朝廷使臣的阻拦,遂派三个儿子赶赴京师。朱棣回到北平后,暗自准备起兵夺位,但三个儿子还留在京师。直到将近一年之后,这三个儿子才回到燕王府。二子高煦暗盗舅父徐辉祖的良马,奔驰赶回。

靖难师起,朱高炽奉命以世子居守北平。在朱棣起兵的四年中,他曾经和母亲徐皇后、道衍(姚广孝)等一起,以万人顶住李景隆50万众攻城,北平赖以全城。

老二朱高煦则跟从朱棣,护侍左右,争当先锋。一战白沟河,朱棣被包围,危在旦夕。高煦率精骑数千,直前冲突,救出朱棣。二战东昌,朱棣只身败走,高煦引师突至,击退南军,解救朱棣。三战舅父徐辉祖,时朱棣兵大败,高煦驱骑奔来,朱棣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明史·高煦高爔传》)高煦麾骑力战,打败南军等。朱棣屡临险境,转败为胜,高煦功多。高煦以此自负,恃功骄傲,心怀异志,多为不法。

朱高炽还曾受到建文帝的离间。建文帝派人到北平赐世子书,世子高炽不启封,立马驰报朱棣。而太监黄俨先潜报燕王曰:“世子与朝廷通,使者至矣。”(《明史·仁宗本纪》)很快世子所遣使到,燕王朱棣开启呈书,叹道:“差点儿杀了我的世子!”

二、争夺太子

燕王朱棣称帝,命长子朱高炽居守北京,但没有立太子。太监和朝臣形成两股力量,煽风点火,互不相让。特别是高煦、高燧,都有宠于朱棣。本来高煦就自恃从军有功,朱棣也暗许他做太子;而太监黄俨又同老三高燧结党,阴谋夺嫡—两面都说世子的坏话。世子朱高炽是怎样对待两个弟弟及其党羽的阴谋呢?有人问朱高炽:“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明史·仁宗本纪》)高炽就是四个字:不为所动。他以“诚敬”获得最后胜利。自然,他也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如解缙就曾力挺他。

经过短暂的犹豫,朱棣于永乐二年(1404),召长子朱高炽从北京到南京,立为皇太子。这一年,朱高炽二十七岁。并封二十五岁高煦为汉王,二十三岁高燧为赵王。从此,皇父六次北征,都由太子监国。四方水旱灾荒,太子处置得当,仁声传布四方。

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同时,安排朱高煦封藩于云南。朱高煦曰:“我何罪!斥万里。”(《明史·高煦高爔传》)不肯行并力请到南京。朱棣不得已,应允。

永乐三年(1405),太子高炽京师监国,次子高煦随父出征,三子高燧据守北京。高燧恃宠,多行不法,又与汉王高煦谋夺嫡,时时谮太子。永乐七年(1409),帝闻其不法事,大怒,诛其长史顾晟,褫高燧冠服,以太子力解,得免。另选择两位老师教育,高燧稍有收敛。

但是,永乐帝听到谗言多了,有时也有猜疑。而且朱高炽成年后,体态很胖,无法弓马,令朱棣很不满意。而高煦长七尺余,轻趫善骑射,两腋若龙鳞者数片。既负其雄武,又每从北征,在朱棣左右,到永乐十年(1412)北征还,朱棣便以太子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为由,悉惩太子宫官黄淮等下狱。

永乐十三年(1415)五月,朱棣将高煦改封青州,其又不欲行。祖始疑之,赐敕曰:“既受藩封,岂可常居京邸!前以云南远惮行,今封青州,又托故欲留侍,前后殆非实意,兹命更不可辞。”(《明史·高煦高爔传》)然高煦迁延自如。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3000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高煦怒,手执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遂僭用乘舆器物。朱棣闻之大怒。永乐十四年(1416),朱棣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高煦废为庶人。高炽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昵诸人。明年三月徙封乐安州(今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带)。永乐十五年(1417),汉王府迁于此。宣德元年(1426)废。西南距府城240里,趣即日行。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高炽数次写信劝诫。

永乐十六年(1418),黄俨等复谮高炽擅赦罪人,宫僚多坐死者。侍郎胡濙奉命察之,密疏高炽诚敬孝谨七事以闻,朱棣才算了事。

永乐二十一年(1423)五月,朱棣有疾。护卫指挥孟贤等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养子造伪诏,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高燧。总旗王瑜姻家高以正,为孟贤等谋划,谋定告王瑜。王瑜将此事告诉朱棣,朱棣说:“岂应有此!”于是立捕孟贤,得为伪诏。孟贤等皆伏诛,提拔王瑜为辽海卫千户。朱棣回头问高燧:“是你干的不?”高燧大惧,不能言。高炽力为之解曰:“这肯定是手下人干的,高燧一定不知情。”自此,高燧有所收敛。

三、争夺天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崩于榆木川。遗体送回皇宫的仁智殿。四十七岁的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洪熙皇帝。

仁宗继位后,对弟弟高煦顾益厚遇。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藩。封其长子为世子,余皆郡王。朱高煦和他的儿子朱瞻圻素来不和。朱瞻圻怨父杀其母,屡次揭发其父过恶。而高煦入朝,也悉数将其子瞻圻在朱棣去世后,在北京前后觇报中朝事。仁宗借此机会命瞻圻守凤阳皇陵。这就削弱了高煦的力量。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崩于钦安殿,年四十八。太子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高煦、高燧觊觎皇位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宣德元年(1426)八月,高煦反叛。在山东立五军、命官员、放兵器、备马匹。又遣亲信枚青等潜至京师,约旧功臣为内应。御史李濬偷偷到京师报告。

宣德帝遣中官侯泰赐高煦书。侯泰至,高煦盛兵见侯泰,南面坐,大言曰:

逛一逛

仁智殿

明代永乐年间建紫禁城时所建宫殿,俗称白虎殿。明代时是皇帝驾崩后停放灵柩的地方,也是宫廷画士作画的地方。清代改为内务府署所在地及造办处各作坊。

“永乐中信谗,削我护卫,徙我乐安。仁宗徒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汝归报,急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徐议我所欲。”(《明史·成祖诸子传》)接着,高煦遣百户陈刚进疏,更为书与公侯大臣,多所指斥。

宣德帝叹曰:“汉王果反。”于是,御驾亲征,直捣汉王大本营乐安,围城,劝降。朱高煦本来对他这个侄子就有些发憷,听说新帝亲征,非常害怕。“乃密遣人诣行幄,愿假今夕诀妻子,即出归罪。帝许之。是夜,高煦尽焚兵器及通逆谋书。”第二天,高煦潜从间道出见宣德帝,顿首言:“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废高煦父子为庶人,筑室西安门内加以禁锢。后高煦及诸子相继死。事后,宣德帝杀了此案牵连的2800余人。(《明史·成祖诸子传》)

第二年,朱瞻基派妹夫袁容将有关事项通知高燧。高燧大惧。四年之后就死了。

永乐帝两个儿子汉王与赵王反叛朝廷,有两点值得借鉴:

其一,永乐帝立太子,宠溺其余两子,教育不严,犹犹豫豫,患得患失,导致身后皇权动摇。

其二,“打铁还要自身硬”。朱高炽面临危境,孝敬父皇母后,礼待两弟,王妃诚笃,儿子优秀为“好圣孙”,善待大臣,仁爱施政,博得上下好评。特别是培养了一位好儿子继位。如永乐帝曾命朱高炽同朱高煦谒孝陵,朱高炽身体肥重,且有足疾,两太监扶掖行走,失足,差点摔倒。高煦在后面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这时皇太孙朱瞻基在后,随即应声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明史·成祖诸子传》)高煦回头一看大惊失色。后来,也正是这位“皇太孙”朱瞻基解决了汉王、赵王叛乱的难题。

看一看

明朝皇家给男孩起名字,很有讲究。朱元璋为其儿孙们起名,希望朱明代代相传,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因此,给每个儿子后代选了20个字,每代用一个字。如太子朱标后代用“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燕王朱棣后代用“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名字第二个字,按木、火、土、金、水五行排序选字。朱元璋儿子的名字都从木,为木字旁;因木生火,孙子名字都从火,为火字旁;而火生土,曾孙一代名字从土,为土字旁;然后土生金,再下一代名字从金;金生水,后面一代从水;然后再从木,又开始一轮,周而复始。这只是朱元璋的美好愿望,实际上明朝传了13代16帝。明朝延续276年,最终灭亡。这“木、火、土、金、水”,也只转了两圈。比如,明末崇祯帝朱由检,他的“由”字,在朱棣后代起名字的20个字中才排到第10个字,“检”字从木字旁,以“木、火、土、金、水”起名转了两圈,又转到以木字旁来起名。这些规定在《大明会典》中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