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西征陕西
攻克山西之后,就剩下陕西了。自古以来,陕西是个易守难攻之地,当年秦国以函谷关拒六国,不过这一次情况却并非如此了。
当时,陕西之地的元军头领是“老朋友”李思齐和张良弼,二人皆是久经沙场之人,手下还有十万之众,不过早已是惊弓之鸟。洪武二年(1369)三月,徐达率领西征军一路穷追猛打,所向披靡。李思齐就像踩到了西瓜皮,一路滑到底,先是逃到了凤翔,后又退到了临洮,张良弼则在庆阳。
一日,徐达在凤翔召集众将,商讨下一阶段的西征策略,说白了就是讨论李思齐和张良弼到底先打哪一个?
此言一出,底下众将纷纷开口讨论,都认为张良弼的军事才能不如李思齐,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应该先攻庆阳,再打临洮。
此次会上,大家思想高度统一,众人脸上无不洋溢着笑容,就等着徐达作最后的总结报告。没想到徐达却一直眉头紧锁,默不作声。
片刻之后,徐达终于开口说话了:“众位,这先易后难的道理是不错,不过今日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应该先打临洮,再攻庆阳。”
众人一听,大惊,无不面面相觑,十分不解。
徐达笑了笑,当场仔细剖析了李思齐和张良弼的兵力部署,以及临洮和庆阳两地的地理形势,最后缓缓说道:“这庆阳城城池险要,守备精良,不易攻取。反倒是这临洮,北与河湟毗连,向西控制羌戎,容易攻取,一旦我们攻占此处,就能获得大量人员和物资的补充。如今我们大军压境,遮天蔽日,李思齐若不向西逃入胡地,必定束手就擒。”
徐达这番言论鞭辟入里,合情合理。众将听后,纷纷点头称是,无不心悦诚服。
大将军徐达在凤翔会诸将,议师所向。诸将咸以张思道(张良弼)之才不如李思齐,庆阳易于临洮,欲先由豳州取庆阳,然后从陇西攻临洮。达曰:“不然。思道城险而兵悍,未易猝拔,临洮之地,西通番夷,北界河湟,我师取之,其人足以备战斗,其土地所产足以供军储。今以大军蹙之,思齐不西走胡,则束手就降矣。临洮既克,则旁郡自下。”
——《明太祖实录》
后面的事情竟然如徐达导演的一般,徐达大军压境,李思齐果然立马举手投降,明军上下无不欢喜,一路捷报送至南京城。
朱元璋大悦,给徐达传话,说现在李思齐已经投降,那么进攻庆阳、宁夏的时机也已成熟;不过,张良弼兄弟狡诈多变,不好对付,如果他们主动投降,定要小心谨慎处置,切莫中计。
朱元璋能夺取天下,确实有其过人之处,尤其是军事能力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令人不得不服,在这里又得到了印证。
徐达按照之前的战略部署,决定率军起征庆阳城,于是命薛显为先锋,率领五千骑兵先行,自己随后就到。
这薛显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明军将士见了他都纷纷避道走,生怕不小心惹恼了他。在洪都大战中,洪都城两万守军被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团团围困,薛显却敢反冲锋,还亲手斩杀了敌将。总之一句话,此人就是个不要命的狠角色。
“阎王开道”,谁敢阻拦!蒙古骑兵一触即溃,四下逃散,没有几日,明军便杀到了庆阳城。
话说这张良弼被明军打怕了,早已成了惊弓之鸟,一听徐达大军压境,连忙“脚底抹油”,溜了,留下弟弟张良臣和部将留守庆阳。或许是上天看不过眼,张良弼刚逃到宁夏,就被死对头扩廓帖木儿逮了个正着,可谓人算不如天算。
这张良臣可不简单。此人久经沙场,骁勇善战,还有七个养子,个个英勇无畏,十分了得。当时庆阳城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作:“不怕金牌张,惟怕七条枪。”
徐达率领大军想要直接进攻庆阳,不过他想了想,还是先礼后兵,看看情况再说,于是派张焕率领骑兵前往庆阳劝降,顺便侦察一番。当时,张良弼被捉的消息传到了庆阳城,张良臣热情地接待了张焕,说自己兄长张良弼被扩廓帖木儿捉了,自己跟扩廓帖木儿不共戴天,若是此仇不报,自己便枉为人也。说着说着,他还当众痛哭流涕,最后当即跪倒在地,说自己愿意归投明军。为了展现诚意,他还当场呈上庆阳城的军民、马匹和装备登记册。
这张良臣绝对是“影帝”,这番操作下来,张焕信了。他回去后告诉徐达,说张良臣愿意归降,并将这事一五一十地汇报给徐达。或许是张良臣戏演得太好,又或许张良臣归降乃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是最合情合理的选择,就连一向小心谨慎的徐达也忘记了朱元璋的嘱托,没有怀疑此事。
徐达同意了,于是派薛显前去受降。
受降那日,张良臣戏份很足,他率领城中众人全都出了庆阳城,全部低着头,匍匐在道路的右侧,模样十分卑微,迎接明军入城。
众位看官,你们可瞧清楚了,这可不是跪地迎接,而是匍匐迎接。戏都演到这分上了,这下别说薛显信了,如果你当时在场,估计你也信了。
当时,薛显深信不疑,于是率领骑兵全都入了城。入城之后,张良臣自然率领众人款待明军。明军上下全都信了,吃饱喝足之后,这才回营。
戏演了一天,鱼儿也已经上钩,是时候拉钩了!张良臣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当天夜里,张良臣露出了真面目,派兵偷袭明军军营。当时,明军来的全是骑兵,这骑兵的长处就是攻击力猛,善于突破敌人阵型,若是列阵防御还不如步兵。加上明军当时毫无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全面溃败,张焕当场被擒。
薛显知道自己上当,于是大骂张良臣虚伪、不得好死,挥剑乱砍,夺路而逃。
“兔子急了也咬人”,这不要命的薛显急了,那还得了,吓得众人不敢近前捉拿,最后还真被薛显逃了,不过他也受了伤,挂了彩。
徐达得知后,对着众位将领说道:“皇上英明,高瞻远瞩呀!他能在万里之外明察秋毫,今天发生的事情果然如皇上所料。张良臣降而复叛,乃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罢了,我们应当同心协力,诛灭此贼!”
“同心协力,诛灭此贼!”众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当即,徐达调派各路人马围攻庆阳城。冯胜、汤和、俞通源、傅友德等人得令后,哪敢怠慢,连忙交代了手头工作,亲自率领大军四面合围,直扑庆阳城。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个道理我相信张良臣也懂。
其实,张良臣敢降而复叛,心里早已做好了坚守的准备,那么到底是谁给了他坚守的勇气呢?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庆阳城位于险要之地,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二是,城中有“井泉”,不用担心水源问题,张良臣又在城中囤了不少粮草,就算围困三五个月,也没什么问题。他相信明军久攻不下,便会退了。
徐达率领明军到了庆阳城下,双方也不多话,直接开战。可是庆阳城城高墙厚,明军没讨到便宜,张良臣不免有些得意,于是出城攻击明军。当时,明军士气高涨,只是碍于城墙,才没讨到便宜,现在你出城攻击,自然不在话下。没有几个回合,张良臣就被明军杀败,只得回城死守。
张良臣有点不服气,一连试了几次,都是如此,最后学乖了,任凭明军如何叫阵,他就是坚守不出。如此一来,徐达也没办法,久攻不下,只得团团围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