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元朝内讧
为什么徐达和常遇春能够北伐成功,顺利夺回燕云十六州呢?
这里面固然有多种原因,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元朝内讧。
元末,元朝军队中最有实力的两支部队,一支是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率领的,另一支是孛罗帖木儿率领的。在朱元璋平定江南之时,这两支部队时有摩擦,相互攻击,斗得不亦乐乎。而且,当时元朝的朝廷内部也爆发内讧,简直就是一笔烂账。
当时,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为了争夺察罕之地,打得“热火朝天”,元朝廷实在看不过去,于是下诏令两边罢兵和解。可是两人拥兵自重,哪里肯听,继续相互攻伐。后来察罕帖木儿去世,由养子扩廓帖木儿代为统帅,继续与孛罗帖木儿开战,仇怨一直如故。
扩廓帖木儿本名王保保,是察罕帖木儿的外甥,自幼被收为养子。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赵敏郡主有个能征善战的哥哥,叫作王保保,指的就是此人。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朝中重臣老的沙、秃坚触犯了太子,担心获罪被杀,于是逃到孛罗帖木儿的领地,被孛罗帖木儿藏匿了起来。元朝廷大怒,于是下诏罢免孛罗帖木儿的官职,解除他的兵权。
孛罗帖木儿没有办法,只得举兵造反,直接率军攻打京师,杀死丞相搠思监,自称左丞相,老的沙为平章,秃坚主持枢密院,把持朝纲。
太子没有办法,只得逃到扩廓帖木儿那里求援。
扩廓帖木儿立即率领上万骑兵入京护卫,可是战败,只得和太子逃往太原。
至正二十五年(1365),扩廓帖木儿不甘心失败,于是又以太子之令举兵讨伐孛罗帖木儿,兵临元大都。元顺帝走投无路,没有办法,只得袭杀了孛罗帖木儿。
当时,扩廓帖木儿功劳太大,升为丞相,但是朝中旧臣看不起他行伍出身,妒忌他,暗中对他十分不满。其实按照扩廓帖木儿的个性来说,他也不喜欢在朝中当官,于是他请求统率军队,前往江南平定暴乱。
元顺帝同意他的请求,封他为河南王,命他统领天下兵马,代替皇太子出征。史书上记载,出征军队横贯数十里,军容十分威严。
当时,朱元璋已经除掉了陈友谅,尽得江楚之地,声势十分浩大,张士诚占据淮东、浙西,也不可小觑。扩廓帖木儿不敢轻易进攻,于是在河南驻兵,特地派人传递檄文,征召关中的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四人领兵前来会师,再一起进攻。
李思齐当年与察罕帖木儿一同发动义兵,资格很老,哪里看得起后辈扩廓帖木儿?他收到檄文后大怒,骂道:“小子,我与你父相交之时,你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现在却敢来征召我?”
李思齐下了一道命令,命部下一兵一卒都不得出武关。张良弼等人得知情况后,也都不听调遣。
扩廓帖木儿大怒,叹道:“我奉诏总领天下之兵,然而众将却不受节制,我怎么去讨伐贼寇呢?”
先别说讨不讨贼,眼下李思齐等四人不听调派,自己面子上肯定挂不住,以后还怎么在朝廷混,还怎么率领三军、发号施令呢?
有道是“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既然你李思齐不给我面子,那么我就从你这里讨回来!于是,扩廓帖木儿率领大军向西入关,进攻李思齐。
李思齐见扩廓帖木儿挥军来打自己,知道不妙,单凭自己很难抵挡,于是联合其他三人,一起抵挡。张良弼、孔兴、脱列伯三人知道,自己不听调令,肯定也没好果子吃,要是李思齐被扩廓帖木儿收拾了,到时候定会腾出手来对付自己。于是四人一拍即合,会师长安,相互结盟,合力抵抗扩廓帖木儿。
双方一打就是一年,具体的过程就不细说了。史书上记载,两军相持一年,交战数百次,不分胜负。
这一年,双方打得不亦乐乎,但是元顺帝心疼啊:不管哪方赢,到头来损失的都是我大元的有生力量。一年后,元顺帝终于坐不住了,下令扩廓帖木儿罢兵,要求他领兵攻打江淮贼寇。
扩廓帖木儿不干了:李思齐还没跪地求饶,老子的面子还没找回来呢,你皇帝小儿却要我罢兵,你让我这老脸往哪里搁呀,我以后还怎么在江湖混呀!不对,是朝廷!
于是,他不听调令,继续自己玩自己的。史书上说,他引军向东,并派了一员骁将貊高,率兵直扑河中,想要直捣凤翔,彻底倾覆李思齐的老巢。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哪知貊高的部众早就心怀不满了,趁机兵变,那么主将貊高怎么办?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被属下黄袍加身,最后开创了大宋王朝,成了宋太祖。不过,貊高的属下可没那么好心,也没准备什么黄袍,而是直接把刀架在了貊高的脖子上。
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一句话,没得选择!
就这样,他们胁迫貊高一起叛离扩廓帖木儿,并向朝廷揭发他的罪状。
这皇帝的宝座,天下谁不觊觎啊?历史上太多人因为争这宝座,父子相残,兄弟相残。唐太宗李世民不就策划过玄武门之变,逼李渊退位吗?
当初,扩廓帖木儿率兵保护太子回大都,太子本想趁机学学李世民,胁迫元顺帝禅位。没想到这扩廓帖木儿不是尉迟恭,关键时刻坚决不同意,最后太子只得作罢。
太子对此事耿耿于怀,一直怀恨在心。
当时,扩廓帖木儿深得元顺帝信任,太子一直没机会下手,然而现在情况不同了。他不听朝廷调令,群臣纷纷出言指责,元顺帝也开始慢慢疑心他,再加上貊高在奏章上揭发的罪行,元顺帝终于忍不住了,下令剥夺他的官职,让太子总领天下兵马。
扩廓帖木儿这下开始意识到事态不妙,决定低调做人,向后退让一步,避过风头再说,于是在受诏后,退军泽州。
有道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前不久,部将貊高刚刚叛变,还向朝廷揭发自己的罪行;如今,另外一个部将关保是个“墙头草”,见自己失势,也跟着投靠了朝廷。
部将接连叛变,而扩廓帖木儿低调做人,主动退让,这一番操作,让朝廷误判了。
当时,朝廷认为扩廓帖木儿势孤力薄,不敢与朝廷争锋,是个“痛打落水狗”的好机会,于是命令李思齐与貊高合攻他。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这次朝廷太过分了,直接将事情做绝了,不给扩廓帖木儿留活路。
“兔子急了也咬人”,更不要说手握重兵的扩廓帖木儿了。他当即大怒,指挥大军直接占领了太原城,并将城内官员全部杀死。
如此一来,元顺帝的脸面挂不住了,也彻底被激怒了。到了这一步,他也不管是不是内战、损失的是不是元朝的有生力量了,命令天下兵马四面征讨扩廓帖木儿。
元朝的将士们,你们也别管什么朱元璋、李元璋了,全部去征讨扩廓帖木儿,将他打趴下再说!
由于元朝内讧,明军北伐一路上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到了这时,已经顺利攻下了山东,并收复了大梁。当时,扩廓帖木儿命弟弟脱因帖木儿率兵对抗明朝,结果他战败逃走,其他将领惶恐不已,无心恋战,或降或逃,没有一人敢于抵抗。
明军继续前进,逼近潼关之时,李思齐这才反应过来,慌忙率军逃走。元顺帝也才如梦初醒,大为惶恐,连忙“甩锅”给太子,下诏归罪太子,并恢复扩廓帖木儿的官职,命他与李思齐停止内战,分别率军南征。
不过为时晚矣,明军已逼近大都,扩廓帖木儿来不及救援,大都失陷,元顺帝连夜逃走了。
呜呼哀哉,对手强大其实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内部不团结甚至内斗,元朝的败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