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正深度融合,人类在日益享受互联网创造的更为便捷高效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构成的挑战。加强互联网治理业已成为全球共识。作为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既是世界领土面积最大的传统政治大国,也是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分布最广、网络普及率较高的互联网大国,其治理互联网的诸多经验与探索,值得深入研究。
本书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俄罗斯情结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春彦是我指导的2013级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具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曾任法制晚报社副社长等职。多年来,他致力于媒体经营与管理研究,跟踪分析国际互联网治理前沿理论与实践。同时,缘于本科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及其早期相关研究经历,春彦对俄罗斯情有独钟,一直希望在俄罗斯互联网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为此,他持续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相关数据、报告和文献,并曾专门前往莫斯科拜访俄罗斯电子传播协会、俄罗斯互联网发展研究所等机构的负责人,获得大量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完成的博士毕业论文曾获答辩老师充分肯定,后参加由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网络内容治理体系及监管模式研究”,持续深入地研究俄罗斯互联网治理体系和特色。
作者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环境,增加了其互联网治理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并影响治理的优先顺序。例如,西方基于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持续多年的制裁,导致其互联网发展与管理呈现出危机型特征,同时也极大地加强了俄罗斯互联网自主性和网络主权意识,加速推进了其互联网技术和基础设施“进口替代”进程。20世纪美苏争霸期间形成的技术自主精神开始激励俄罗斯加大国家人才培养的投资、挖掘开源资源潜力、开发国产软件和设备等,以期建立“自己的互联网”。无疑,俄罗斯寻求互联网技术自主的道路不会平坦,其相继出台的“网络反盗版法”、《个人数据法》、“俄罗斯互联网主权法”等均曾引起国内外广泛争议,其行政治理的手段和效果亦有待完善,但俄罗斯主动立法、快速立法并根据互联网空间新问题不断修订法律的法治理念,对数字经济、通信、大众传播等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思路,以及以儿童保护和反恐为切入口建立并不断完善网络“黑名单”制度等治理实践,不仅影响了其本国互联网的运营与管理,而且必然会对国际互联网信息流量和流向产生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书重点研究二十一世纪普京执政后的俄罗斯互联网治理,同时向前延伸至叶利钦时代和苏联时代,向后展望未来可能存在的多种发展路径与治理模式,既突出治理主线,又兼顾关键节点,形象勾勒出俄罗斯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时间轴。沿着此轴,作者从不同维度揭示了俄罗斯互联网步入“单极型”“均衡型”和“危机型”三大“发展—管理”关系阶段的时代特征,借助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件解释了俄罗斯互联网治理面临的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独特的网络基础设施构成、鲜明的国家领导人个性等,历史地分析了国家从“期待俄罗斯互联网成年”的放任阶段到主动开展“断网演习”的重大转折,全景式描绘出俄罗斯以“信息社会发展”为主线,以“安全”与“发展”为两翼,以“数字经济”为驱动的互联网治理体系,帮助读者理解俄罗斯互联网国家治理的路径选择与治理模式不断演进的内在逻辑,从而呈现出一个别致的“国际互联网俄罗斯分支”(Runet,俄文为Рунет)。
作者在研究方法和内容方面均进行了创新和探索:一是构建了以“发展—管理”关系为基础的治理研究范式,探讨不同关系模式下国家治理的角色、路径和方法,为互联网治理的国别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二是全面分析了俄罗斯互联网发展和治理的特殊生态与构成,如历史遗产、政治联姻、黑客攻击、数字经济、网络主权等,向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别致的国际互联网“俄罗斯样本”;三是客观阐述了俄罗斯实践对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借鉴意义,并展望中俄协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图景。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希望本书能够打开一扇窗,让更多的人了解俄罗斯互联网,进而汇入中俄互联网治理合作及其研究的历史大潮,共同促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同时,期待春彦能够有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问世。
谢新洲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8月31日于北大燕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