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银海精微》出现于明代(约16世纪中期),是驰名中外的眼科著作。作者不明,后世托称唐代孙思邈撰。该书汲取明代及其以前的眼科成就,又增加许多眼病诊治内容,将眼科理论和药物、手术治疗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指导中医眼科临床和研究古代中医眼科成就的重要参考书。该书不仅在中国受到重视,而且被西方学者译成英文,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
一、 《银海精微》与作者
目前中医眼科著作中,论成书年代之早和影响之大,当首推《眼科龙木论》和《银海精微》。但就内容而言,晚出的《银海精微》更为丰富,临床实用价值也更大。
“银海”二字,是道家对眼睛的雅称。宋代苏轼《雪诗》有一联为“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瀛奎律髓》引王安石之说,谓道书以肩为“玉楼”,目为“银海”。因此,“冻合玉楼寒起粟”,是形容天气严寒,冻得人手抱双肩,浑身肌肤起鸡皮疙瘩。“光摇银海眩生花”,是说雪光反射,把人眼睛都照花了,看不清东西。“银海”作“目”既然从宋代开始,所以《银海精微》一书绝对不可能是唐代孙思邈所撰。
《银海精微》二卷最早见载于清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四医家类,不著撰人。除此以外从无任何明代书目著录此书。该书现存多种明后期版本,都没有直接署名作者为孙思邈。清代翻刻《银海精微》多署名孙思邈撰,可能是因明刊本有一篇《唐真人孙思邈进眼药表》,因而引起了书商的联想,托孙氏之名以广其传。所谓《唐真人孙思邈进眼药表》,其作者署的是唐贞观十年崔科,与孙思邈无关。
能确定《银海精微》出现年代下限的依据是明刊本前的署名为“奉敕兵巡河北道”北海齐一经序。齐氏是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人,明隆庆五年辛未(1571)进士,据考他管河北道当在明万历(1573—1619)间。齐序中说:“《银海精微》二卷,未知何人氏所撰著。”后世各种刻本,多翻刻齐氏本。可知《银海精微》最晚出现的年代当为16世纪下半叶。其作者当是一位不愿意署名的明代眼科学家。
从理论上推导,齐氏之前应该还有更早的刊本,但今存的明刊本都无法认定是齐氏所依据的底本。中国中医科学院收藏有经范行准鉴定的明嘉靖本。此本残缺后半部,书前无齐一经序,但有《唐真人孙思邈进眼药表》。此本文字不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藏有齐序的明刊本准确,故很难说是嘉靖间所刊。因不明范行准先生鉴定依据所在,故今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所藏明本为底本,以中国中医科学院所藏明本为主校本。
二、 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对《银海精微》的学术评价,以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最为权威:“其辨析诸证,颇为明晰。其法补泻兼施,寒温互用,亦无偏主一格之弊。”四库馆臣为了解除读者对该书作者不明、甚至托名孙思邈的顾虑,特别指出:“方技之家,率多依托。但求其术之可用,无庸核其书之必真……此书疗目之方,较为可取,则亦就书论而已。”也就是说该书之术对临床有用,尤其是疗目之方可取,因此不需要多考虑其书作者是谁。
《银海精微》列有82种病症。其中包括肉轮胞睑病12种,血轮大小眦病2种,气轮白睛病13种,风轮黑睛病20种,水轮瞳仁病13种,目痛7种,目痒2种,目外伤3种,目珠胀突4种,全身病所致目疾6种。其中虽然有20多种明显参考了《眼科龙木论》,但更多的病症出自该书。
82症之中,有80症分别配有一图。其图形比较简单,多数为一示意图,指示病变的部位或病态。图下的解说比较详尽,辨证细致入微。如天行赤眼的流行情况及症状、对瞳仁疾患的描述等,都很准确。对某些眼疾的辨析,较前人更为精确。范玉兰、和中浚撰文指出,《银海精微》修正了前人著作的某些错误。例如瞳仁干缺症,《眼科龙木论》中记载的重点在瞳神不圆及对视力的影响,将此症归为外障疾病。而《银海精微》则指出“亦系内障,与外障无预”,将本病归为内障疾病,纠正了将其归为外障病的失误,且进一步描述其症“金井不圆,上下东西如锯齿,匾缺参差,久则渐渐细小,视物蒙蒙,难辨人物,相牵俱损”。其预后为:“此症失于医治,久久瞳多锁紧,如小针眼大,内结有云翳,或黄或青或白,阴看不大,阳看不小,遂成瞽疾耳!”正因为该书辨症细微,所以其治疗方法也更有针对性。
《银海精微》的另一个学术特点是治法丰富,其中内服最为丰富,还配合了很多外治法,如劆、洗、针、烙等。其立法选方比较平正而不偏颇。在明代,医家用药有尊李东垣、薛己者,好用温补;也有宗朱丹溪者,好用清凉滋阴之法。但在《银海精微》中,其选方用药明显不受当时风气的影响,这就是四库全书的编写者称赞该书“其法补泻兼施,寒温互用,亦无偏主一格之弊”的原因。书中还提出了“瞳神开大者,以酸收之;焦小者,以辛散之”的用药理论,是其独特之处。书后附有134种药物的药性与功治,可为眼科用药提供参考。
总之,《银海精微》能密切关注临床最为紧要的辨证与治疗两个重要环节,内容丰富,是中医眼科必须熟读的一种眼科著作。1998年,该书由两名德国学者(Jueren Kovacs & Paul U.Unschuld)译成英文(Essential Subtleties on the Silver Sea——The Yin-hai jing-wei:A Chinese Classic on Ophrhalmology),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西方学者了解中国传统眼科成就的重要参考书。
三、 如何学习应用《银海精微》
《银海精微》产生的时代距离当前至少已有400多年了。当西医传入中国以后,眼科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尤其是西医许多精密的仪器,使得医家对眼科疾病的观察更加深入细致。眼科外科手术的飞速发展,使某些在古代难度很高的眼科手术变得更便捷安全。20世纪上半叶盘尼西林(青霉素)、磺胺相继出现并应用之后,许多细菌感染性的眼科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那么,当代再出版《银海精微》,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些什么东西呢?
1.注重辨证施治,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必须看到的是,西医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疾病。许多病毒性、免疫性以及由全身疾病引起的眼科病等,并不是单靠西医西药所能解决的。中医治疗的优势是注重个体特性,辨证施治,而不是按图索骥。因此,建议在学习《银海精微》80多个眼疾诊治内容时,特别要注重其辨证细微之点,分析某些眼疾产生的病因、病机,熟练运用辨证论治方法,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医眼科治疗的优势。
《银海精微》中有许多卓有疗效的眼科方剂,还有少数简易有效的外洗方,可以熟记并根据辨证结果化裁使用。例如“肝风目暗疼痛”,是由于“肝肾虚劳、肝气不足,血虚”引起“不时疼痛,举发无时,痛则惟眼珠坠疼,颇有赤涩泪出,看物依稀,眼前多见花发数般,或黄或白或黑,见一物如见两般形状”。书中明确指出“此症实有内外相兼病也,非徒治外,而不治内曷济哉”?该症之下列举了补肝活血散、补肾丸、白蒺藜散3方,以及一些外洗、点眼方,都可以参照使用。这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引起目暗疼痛的例子,用中医的方法可以标本兼治,取得较好的效果。
2.外治方法可以兼取西医之长,提高疗效
《银海精微》中有许多很有效的外治法,包括洗、劆、刮,甚至个别复杂手术。在古代条件限制下,其使用的器具在现在看起来过于粗糙(例如竹夹、铜簪等),手术中也不大注意采用消毒等法。时至今日,则可以对《银海精微》中的某些外治法去粗取精,师其意而改进其法,注意消毒,采用更精细的手术器械,保证安全,提高疗效。如果对这些外治法一味墨守成规,不仅难以提高疗效,而且患者也很难接受某些粗砺的手术器具。所以在保持中医传统治疗特色的同时,应与时俱进,不妨在具体器具和辅助方法方面取西医之长。
《银海精微》是中医古代眼科的代表作之一。学习中医眼科,此书是必读之书。本次整理该书时,特别注重底本和主校本的选择,文字上力求准确。为方便当代读者阅读,在某些方面做出了一些调整(参“整理说明”)。希望该书的整理出版,能为当代学习中医眼科的读者发挥应有的作用。
郑金生
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