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星之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4章 圣火理论(一):场论的基本框架与动力学方程

(本章是圣火微观理论的补充章节,跳过也不会影响正文阅读。)

(本篇是基于量子场论框架的一个关于圣火的toy model,只进行了最基本的建模,目前并没有考虑圣火场与魔力场的自旋和自旋耦合,也没考虑波函数本身的对称性和重整化问题,这些细节以后再慢慢讨论。)

(还有一个问题,这个编辑器打不出来作为场的花体字母,所以魔力场统一也表示为M,注意和魔力量子数的M区分。)

由于圣火本身可以与已知的场效应(如电磁场)耦合,可以推断其理论很有可能符合现有的量子力学框架。

换言之,如果其理论完全不符合现有的量子力学框架,则需要从头构建起一种更加完整的统一理论。

当前对圣火的研究出于技术进步需要,可以暂时不做构造全新理论这个相当艰巨的任务。我们可以假设,魔力与圣火的耦合在微观上仍然可以利用量子场论的框架讨论。

圣火的基本场论结构:

一、圣火是一种“物质”,所以在场论框架下可以表示为物质波(费米场),意味着它服从狄拉克方程,具有费米子统计性质,但由于某种机制,它能够形成稳定的局域态。解释这种机制将是理解圣火的关键。

二、魔力的大小M是圣火的一个好量子数,意味着圣火的态可以通过M进行标记。类比于能级或准粒子模式。

三、魔力场M(x)是一个玻色场,可以被视为圣火的传播子,控制圣火的产生、传播和相互作用。

四、圣火能够发光,说明它与电子存在耦合,在场论的框架之下,可以通过相互作用项解释光子的发射。

圣火场自身的动力学方程:

(ið-m_Ψ-g_M*M(x))*Ψ=0

其中Ψ是表示圣火微观状态的费米场。m_Ψ是圣火的本征质量,由于圣火是局域化的,所以其具有的本征质量应当很小。M(x)是魔力的微观场论表示,作为一个玻色场传播圣火的相互作用。g_M是圣火-魔力耦合常数,控制圣火与魔力场的相互作用强度。

圣火依赖于魔力场M(x)进行传播,如果魔力场消失,圣火的传播就会受到极大抑制,圣火的局域化将会增强,变为一团火焰的存在形式。

圣火在魔力场增强时能够更稳定地存在,并且原则上对魔力场的调制可以直接影响圣火。这种机制类似于带质量的费米子在某种介质中的束缚态。

在有效的局域化机制下,圣火的行为类似于稳定的自束缚物质波,以等离子体的形式存在。

魔力场的相互作用方程:

根据观察和已有的实验数据,魔力的微观存在形式,在与圣火费米子的相互作用中扮演传播子的角色。其作为波色场,可以用克莱因-戈登方程描述:

(∂^μ*∂_μ-m^2)*M=g_M*Ψ̅*Ψ

其中m是魔力场的质量,决定其传播特性。g_M*Ψ̅*Ψ是圣火场与魔力场的激发源项,表明圣火可以激发魔力场。

魔力场作为圣火的传播子,由圣火本身激发,决定了圣火的传播行为。在强魔力场区域,圣火可以被增强并传播更远。当圣火熄灭时,魔力场仍可能残存,表现为某种“余晖”效应。(圣火从未熄灭)。

圣火与电磁场的耦合:

圣火可以发光,说明它必须与电磁场(光子)发生作用,而最自然的机制是它与电子场产生的耦合相互作用,这一相互作用由拉格朗日量为:

L_int=g_e*Ψ̅γ^μ*ψ(x)*A_μ

其中A_μ是与圣火耦合的标准电磁四矢势场。小写的ψ(x)为标准的狄拉克费米电子场,g_e是圣火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参数。

这一公式表明,圣火可以通过电子跃迁产生光子,实现可见光的发射。并且,圣火可能受到电磁场的影响,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表现出带电性或受控运动,但是从目前的实验现象来看,这一相互作用较为微弱。

在高密度电子环境(如人体)下,圣火可能会改变其运动模式,表现为“在人体表面游动”。这可以解释阿丽娅在圣火仪式中拿取圣火的过程。不过由于圣火和魔力场本身存在耦合,所以要实现这个效应必须对魔力本身有极高的控制力。

但是,以上方程并不能保证圣火可以局域化,所以在狄拉克场方程中引入修正项:

含有修正项的狄拉克方程:

(ið-m_Ψ-g_M*M(x)-g_S*|Ψ|^2)*Ψ=0

其中,g_S*|Ψ|^2为新引入的自作用项,引入其的目的是防止圣火无限增长,保证局域化。问题是此项的来源尚不明确。

综合以上所有方程,我们可以写出完整圣火-魔力量子场的拉格朗日量密度公式:

L=Ψ̅*(ið-m_Ψ-g_M*M(x)-g_S*|Ψ|^2)*Ψ+0.5*(∂^μM*∂_μM-m^2*M(x))+ g_M*M*Ψ̅*Ψ+ g_e*Ψ̅γ^μ*ψ(x)*A_μ

根据拉格朗日量,可以得出圣火的传播受魔力场传播子G控制:

G(x)=i/(k^2-m^2+i*ε)

根据量子场论,这个传播子(格林函数)来源于克莱因-戈登方程动量空间中的解。

其中,k^2为四动量平方,m为魔力子质量。

通过格林函数G可以看出,圣火的局域化强烈依赖于k与魔力玻色子质量m之间的相对大小。

k>>m,圣火更自由传播,局域化较弱。当k=m,圣火最容易局域化,形成一团稳定的火焰。

值得注意的是,与电磁波不同,在本理论中,魔力场玻色子是有质量的,其传播子表现出有限的相互作用范围,类似于玻色子质量影响相互作用的情况。

在低魔力环境下,圣火更难传播,甚至可能熄灭,因为传播子被m截断,导致相互作用减弱。这也是为什么圣火必须依靠“人”的温养,吸收人体的魔力。

魔力场存在质量,这意味着什么?是否能够解释已有的现象?

一、魔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感知和影响物质,不会远距离扩散。

二、魔力需要特定的“传输介质”才能在远距离传递,例如人体、魔石、魔杖等,它们可能作为魔力的“导体”。

三、离开魔力源后,魔力会逐渐衰减,而不会像电磁波一样无衰减地传播。

四、魔力在特定介质(人体、魔石等)内可以流动,但不一定能在真空中自由传播。

五、魔力可能具有黏滞性和边界效应,即它在不同材料中的流动速度不同,受界面约束。

六、魔力流动可能受梯度驱动,类似于电流受电势梯度影响,意味着魔力可能流向魔力浓度较低的区域。

七、人体和魔法道具(如魔杖)可能需要“充能”或“补充魔力”才能维持魔力运作。

八、魔力不会永久存在,而是随着时间或环境变化而衰减,除非有持续的输入。

九、魔力可能无法“平白无故”产生,而是需要某种能量输入(如吸收环境魔力、热能、电磁波等)。

结论:圣火的微观理论和现有的观察结果完全吻合!

动量空间中圣火的拉格朗日量读者可以自行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