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选点、方法论与方法
一、案例地概况及选点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外部现代性、流动性和内部市场经济推动下,中国旅游业作为新兴经济形态和社会事实逐渐嵌入到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在此背景下,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经历了“封闭的空间(民居居住)—感知的空间(行动者凝视)—公共的空间(主客互构)—社会的空间(网络行动)—日常空间(生活空间)”的系列演变与生产。旅游开发极大地改变了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原有的生活空间形态,在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引发了古镇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物质、文化、社会、心理空间的矛盾,出现古镇当代社会使命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以及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矛盾。在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尚未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以及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过程中,又受到信息化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多种社会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流动化和信息化社会)引发的生活空间转向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亟待解决,非常有必要从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索古镇空间生产与新时期古镇旅游空间实践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由于中国古镇的区域分布不具备遍在性,本研究选择的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是中国古镇较为集中的典型区域。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作为一个集合概念,在地理学上泛指“位于太湖流域苏南浙北的江南水乡古镇”。由于地理空间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等因素共同作用,江南古镇形成原因具有特殊的地域特征。在旅游背景下的社会转型中,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连接口,本身具有时代标本的典型性。此外,江南社 区型文化古镇旅游空间实践带来的启发对未来具有借鉴性,其中凸显的问题对未来也具有规避性。从现实角度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基本完成了不同程度的旅游化空间实践。近年来,作者在太湖流域苏南、浙北等区域对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进行系统性对比研究与分析后,选取了更具代表性的周庄(中国最早进行古镇旅游开发的古镇)、西塘(全域性最突出的古镇)、乌镇(市场化运作最突出的古镇)、南浔(出售经营权为特征进行开发的古镇)、甪直(江南最悠久的古镇)、朱家角(自主经营、免费开发的古镇)等六个社区型文化古镇的旅游化空间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表1—1)。
二、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指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例如,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所以,方法论可以理解为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的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的分类具有时间性。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以后,各门科学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方法论在科学知识中的比重日益提高,方法论对科学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这使科学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减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结果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
(2)科学的进一步分化和综合,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这促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开始增强,产生了系统理论等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学科。
(3)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说明的新事实,出现了一些佯谬,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产生了现代科学范畴体系的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
(4)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是科学研究手段也在日益复杂和精密,科学研究日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由此产生了科学研究课题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必要性,从而也产生了协调科学研究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方法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静态的逻辑分 析,而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了起来。
方法论通常可将一项运用恰当技术进行的研究与其潜在的哲学和概念的基础汇集并联系起来。方法论就是那些支持建构和分析信息时选择技术的原则和假定,不应该和方法混为一谈(Crang,2009)。从此角度讲,好的方法论应该与它如何将世界概念化的本体论研究,以及它宣称如何对世界进行认知的认识论紧密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方法学习。
本研究认为,方法论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能对问题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起指导作用,方法论能够很好地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很多学者之所以对学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正是因其在方法论上的贡献(叶超、蔡运龙,2009)。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并结合选取的案例地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的方法论主要有三个:
其一,“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论。将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的旅游化实践及古镇日常生活空间的生产,视作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中的一种过程性环境,其中时间讲究前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先后不同的时间点也会影响古镇社会事务的运行,以此为基础抽象出对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由于社会时间分析和社会空间分析具有不可分割性,社会时空分析就成为了社会时间分析和社会空间分析的再综合,强调的是社会行动或结构与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固定联系和相互影响,基于此抽象出“时空特性分析”。概言之,时间和空间是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社会空间生产的基本构成性要素,时空分析包含时空之间的交叉、交换和转换,这是理解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生产的重要视角和方法论。
其二,“社会过程决定空间形式”的方法论。在20世纪之前的历史长河中,时间被认为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人们对生活历史情境的过分强调掩盖或扼杀了社会理论的空间想象力。20世纪70年代后,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其他领域,人们经历了空间体验的剧烈变化,空间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当代人们的认知视野,这提醒人们必须修正过去的空间观念和认知习惯。基于此,目前更多的研究者将目光从时间与历史、社会关系,转移到人文生活的空间性和政治性上,从而使社会理论产生空间转向的新方向。从空间思维来审视社会,就是肯定和强调空间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事实上,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的旅游化实践,本质上意味着一种空间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在带来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古镇日常生活空间生产的问题也开始变得显著。这说明,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的旅游化实践过程是一种空间的社会化生产过程,也带来了支配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本研究提出“社会过程决定空间形式”的方法论,正是基于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在旅游介入后发生的本质性变化。
其三,“日常生活视角”的方法论。日常生活的视角是介于政治和经济两个平台之外的另一个平台。在全球化、流动性和新自由主义背景下,资本与技术理性不断向日常生活世界扩张,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为消费主义经由无孔不入的传播媒介所渗透,日常的时间被现代的(资本的)生产体制划分为碎片化的存在,从而导致了日常生活的殖民化、符号化、抽象化和体制化。法国新马克思主义杰出代表列斐伏尔认为,扬弃潜伏在日常生活中的异化,是实现生活的人道化和艺术化的基础,只有通过日常生活批判才能揭示简单事实的丰富社会内容。在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的旅游化实践过程中,资本带来的空间生产与重构,确实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空间到微观日常空间的发展过程。以微观日常生活空间作为研究视角,能有效地、建设性地审视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的当代转向,重构古镇日常空间生活(也是我们的生活)。
三、方法
方法是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在人们有目的的行动中,通过一连串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动作来完成特定的任务,这些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动作所形成的集合整体就称为人们做事的一种方法。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如下:
(一)文献法
文献法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在本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对获取的文献信息进行研究,主要对目前空间生产、古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此建立与“发展中的相关知识”之间的连接。
(二)田野调研法
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研究的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田野调查的时间和过程大致为:
周庄,2011~2013年为准备阶段和开始阶段;2013~2015年为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2016~2017年为补充调查阶段;2018年再次进行补充调查。
西塘,2013~2014年为准备阶段和开始阶段;2013~2015年为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2016~2018年为补充调查阶段。
乌镇,2013~2015年为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2016年为补充调查阶段;2018年再次进行补充调查。
南浔,2014年为准备阶段和开始阶段;2013~2016年为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2016~2017年主要为补充调查阶段。
甪直,2014年为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2015~2016年为补充调查阶段;2018年再次进行补充调查。
朱家角,2014~2015年为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2016~2018年主要为补充调查阶段。
在上述调查过程中,具体采用的方法有:
1. 参与观察法
在实际参与案例地古镇日常社会生活中进行观察,以此获得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2. 深度访谈及话语分析法
通过在案例地古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获得研究所需的深度事实和复杂细节。在上述基础上,采用“话语分析”[6] 法,此方法可以发现“人们在特定时刻同特定方式所说的话和所不说的话,可以发现日常话语的规则和程序及其背后的社会秩序”。在相关访谈中,首先选择案例地原住民,在轻松、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焦点访谈。其中,185位属于“探索性/饱和”人员(访谈时长30分钟/人),163位作为“验证性/认同”人员(访谈时长25分钟/人),访谈后马上编码,再根据访谈文本出现认同概率低于平均概率的临界点,进行二次编码,以此确立“编码本”,建立正式分析的“文本库”。在此基础上,寻找码号类型和码号之间的联系,对浓缩以后具有意义分布和相互关系的资料进行研究,再依据“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法抽取信息。在本研究中,文中凡是涉及诸如“FT”“A/B/C/D”等符号的地方,其访谈编号规则说明如下:“FT”代表访谈资料,“01”代表被编码的第一位被访谈者序号标号(以此类推);“A/B/C/D”代表被访谈次数,后两者之间大写字母表示“被访谈者代号”。
3. 影视人类学摄影法
采用照片拍摄方法,通过镜头建构图像和景观,以此寻找对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生产的另一种理解形式。本研究中的照片均为作者自己拍摄。其中,图4—1翻拍于周庄“逸飞之家”,图4—10翻拍于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博物馆。
(三)数据统计与景观格局分析法
基于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多样性指数(H)、镶嵌度指数(PT)、分维数(FD)、聚集度指数(RC)、破碎化指数(FN),将案例地古镇景观的空间特征和时间过程联系起来,对古镇景观在旅游空间实践后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和描述。
(四)赫芬达尔系数、认同度与Co-plot分析法
采用赫芬达尔系数(Hn )分析,聚焦案例地古镇经济社会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层面,对旅游经济形态变化及市场趋势进行分析。采用认同度(RD)与合图注(Co-plot),测量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要事件与原则问题的认识与评价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Co-plot对Yn×p的数据矩阵进行图形的空间展示,根据方向性和相关指数来分析指标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此方法研究古镇旅游发展权能指数的空间格局。
(五)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
基于SPSS 18.0和Amos 17.0软件,采用SPSS 18.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通过界定测量模型、结构模型、抽样调查、参数判断及模型修正等程序,构建案例地古镇在旅游空间实践中的心理空间生产的测量模型。
(六)区域研究和比较法
该方法遵循一套预先设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某一经验性或实证性课题进行研究。区域研究具有尺度性,在本研究中主要指案例地古镇小区域尺度的研究。小区域研究讲究调查社会之空间行动与空间行为动因,不仅有描述与探索性功能,还有解释性功能,可以原汁原味保留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特征,使研究者增进对研究对象相关领域的系统了解和比较。
四、思路与框架
本研究基本思路大体为:通过大规模、长时段在周庄、西塘、乌镇、南浔、甪直、朱家角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的田野调研,针对案例地古镇物理—地理空间、经济—社会空间和文化—心理空间的生产过程,提炼存在的科学问题。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梳理理论研究现状和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厘清空间思想的当代转向,确立案例地古镇空间生产新的研究范式。通过对周庄、西塘、乌镇、南浔、甪直、朱家角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传统空间与旅游空间的社会生产进行对比研究,阐述案例地古镇空间中“社 会—空间”辩证性生产事实及问题所在,并基于空间正义导向的理论探索,寻求更富有力度的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权利和空间共享的推进方案 (图1—1)。
图1—1 章节与知识结构图解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五章进行阐述。
第一章,提出问题并确立研究的目的指向,指出研究的创新所在。从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生产背景出发,提出科学研究问题。在梳理前人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学术界在古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此进一步确立研究选点、方法论和方法,界定和说明相关概念,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
第二章,分析空间思想的当代转向,提炼空间生产的研究范式。对以往相关空间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主要 包括空间问题的历史追溯、近代以来的经典空间观、20世纪下半叶后的空间思想、日常生活空间的社会生产及解放,进而分析空间生产的效用、动力和未来指向,确立空间生产的研究范式。
第三章,分析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传统空间特性与社会秩序。基于历史和地理相结合的方法论,分析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的地理本性、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传统日常生活空间的社会秩序,以及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传统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人观意向。
第四章,分析流动性和旅游介入下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的多维生产。从结构性介体的地方塑造与古镇空间的想象等知识切入,分析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物理—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的空间生产,以及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生产认知、比较与启示,为重塑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未来理想空间提供研究依据。
第五章,分析重塑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旅游空间平衡生产的治理措施。从理论内涵上厘清空间排斥、空间驱逐与空间重塑的解释框架,探索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占有与重塑的价值结构和治理理念,以及江南社区型文化古镇空间生产的正义导向、空间权利与空间共享。在此基础上,从制度政策、体制机制、空间价值安置、利益协调和原住民参与权能等方面,提出未来理想空间的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