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大开发20年回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质量评价的思路、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一)评价思路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表明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表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转变为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主要矛盾,而“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破解这一矛盾的主要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因此,在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中,既要客观反映西部大开发20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要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和时代特征。

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0.60%,人口占全国的27.20%(截至2018年),但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7.93%和全国的76.14%(截至2018年),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国的17.60%(截至2017年),城镇化率占全国的51.65%(截至2018年),单位固体排放量0.33万吨/亿元,高于全国的0.22万吨/亿元和东部地区的0.16万吨/亿元(截至2017年)。多项统计数据均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年来,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量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仍有待提高,西部地区存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比东部、中部地区更加突出。因此,在评价和分析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评价的核心从传统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评价”转换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质量评价”。转换后的评价思路有以下新特点:一是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强调了新时代的“发展”主题;二是融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矛盾,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其中;三是强调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质量的评价与分析,深化了“质量”这一内涵。

(二)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基础,我们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质量”作为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体系下,设立了“经济增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6个二级指标。构建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依据如下。

(1)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创新。通过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全方位的创新,使创新发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点,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这不但能够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形成创新驱动,而且能够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2)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需要协调。通过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辩证性来解决前期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注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多层次统筹协调,协作互促,改变原有的单一发展偏好,打破传统的一元发展依赖,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共生发展。

(3)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来自绿色。通过发展中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内在统一,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4)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性来自开放。通过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利用好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实现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达到经济社会内部与外部的联动发展,形成更高层次的开放水平。

(5)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需要共享。通过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具体体现在人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民生的不断改善等方面。

2.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由于评测时间跨度较长,以及20年间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综合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本着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我们在6个二级指标项下,最终选取了46个三级指标。各项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统计年鉴和部分专业年鉴。由于西藏地区数据缺失较多,在评价中将其排除在外,只对11个地区进行评价,其中静态指标体系用于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质量的现实情况(见表2-1)。

表2-1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质量(静态)评价指标体系

注:带*为负向指标。

(1)经济增长。该二级指标从总量角度评价地区经济发展规模,了解总量规模,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共包含6个三级指标,其与二级指标的关系为: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2个指标从数量上表现经济发展规模;GDP增速、社会零售总额增速、财政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增速4个指标从增速上表现经济发展速度,而且由于西部地区各区域间初始经济总量不同,采用增速指标进行评价更加科学。

(2)创新。该二级指标主要评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共包含7个三级指标,其与二级指标的关系为: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R&D占GDP比重2个指标反映一个地区对创新的投入和重视程度;每万名就业人员研发人员数、万人专利拥有量2个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技术市场交易额、R&D企业数占企业总数比重、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申请量3个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3)协调。该二级指标主要评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共包含6个三级指标,其与二级指标的关系为:泰尔指数主要评价地区收入分配平衡性;第三产业占比主要评价地区产业发展的平衡性;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主要评价地区城乡收入的平衡性;城镇化率主要评价地区城乡发展的平衡性;投资率、消费率2个指标主要评价经济发展的平衡性。这些指标组合能够反映出地区收入分配、产业发展、城乡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情况。

(4)绿色。该二级指标主要评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约束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包含6个三级指标,其与二级指标的关系为: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2个指标主要评价地区资源利用程度,以及破解资源约束程度;单位大气污染程度主要反映人民对清新空气的强烈要求;单位污水排放量主要反映人民对干净饮用水的强烈要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区绿化覆盖率2个指标主要反映人民对优美环境的强烈要求。

(5)开放。该二级指标主要评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共包含8个三级指标,其与二级指标的关系为:外贸依存度、外商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FDI、互联网普及率6个指标能够评价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质量,用好国内国外资源、用好国内国外市场的能力;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境外游客占比2个指标可以从旅游的角度评价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市场化程度。

(6)共享。该二级指标主要评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包含13个三级指标,其与二级指标的关系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参加医保人数、保险密度6个指标,能够评价一个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增加、生活质量提高情况;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增长率、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增长率、城市用水普及率增长率、城市燃气普及率增长率、万人私人汽车拥有量增长率、人均道路面积增长率6个指标,能够评价一个地区人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情况;贫困发生率能够评价一个地区脱贫攻坚的效果,能更好地反映出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享。

动态指标体系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质量的发展趋势(见表2-2)。

表2-2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质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

注:带*为负向指标。

(三)评价方法

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涉及多维、多层次的系统,包含的三级指标较多,各个具体三级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强,比较符合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条件。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在不损失或尽量少损失原有信息的情况下,将多个具有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起到降维和简化分析的效果,从而大大精简了原始指标体系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了指标间信息的重复问题。同时,由于指标的权重是由指标数据本身的变异特征而非人为主观判断确定的,也就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章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质量进行评价。

其评价步骤如下。

(1)对三级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二级指标评价得分。

①确定主成分个数m

②计算各主成分得分。设f1f2f3,…,fm为各主成分得分,则

其中,表示第m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Xi表示三级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据。

③计算二级指标评价得分。设F为二级指标评价得分,则

其中,λi表示第i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根。

(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综合质量评价得分。

Y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综合质量评价得分,则

其中,K1K2K3,…,Km表示各二级指标的权重,F1F2F3,…,Fm表示各二级指标的评价得分。

(4)在动态评价过程中,评价所用数据是静态竞争力指标每五年的几何平均增长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