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临证偶拾:黄福斌学术经验传承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学术源流与学术思想

学术源流

一、《黄帝内经》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

脾胃学说源远流长,它的理论奠基于《黄帝内经》,在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调治脾胃的大法已备,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标志着脾胃学说的形成,至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完善,所涉医家众多,内容相当丰富。

《黄帝内经》是奠定脾胃学说理论基础最早的医学著作。

(一)脾胃的解剖

《灵枢》只提到胃。如《灵枢·肠胃》说:“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难经》始有脾的明确描述。《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对于胃,《难经》不仅提到形状,还提到其重量和容积。《难经·四十难》说:“胃重二斤一两……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二)脾胃的生理

1.脾胃主水谷精微之运化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五脏别论》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2.脾胃为血气化生之源

《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五味》云:“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又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3.脾胃主肌肉而充养四肢百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生肉。”王冰注:“脾之精气,生养肉也。”《素问·痿论》还说:“脾主身之肌肉。”《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脾藏肌肉之气也。”《素问·热论》云:“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灵枢·本神》云:“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在志为思,思伤脾”。《灵枢·脉度》云:“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直称“脾主口”。

(三)脾胃病的病因

1.饮食不节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又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主张“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素问·奇病论》云:“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2.情志所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思伤脾”。《灵枢·本神》云:“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3.外邪所伤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云:“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四)脾胃病的预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脾胃病的预防,《黄帝内经》概括为“节饮食,调五味,和情志,适寒温”。《灵枢·师传》云:“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灵枢·本脏》云:“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五)脾胃病的治疗

《素问·痿论》引证古代文献,提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

《黄帝内经》收有方药13个,有两个方剂涉及脾胃病治疗。《灵枢·邪客》的半夏汤(秫米一升,半夏五合),历来被视为是治疗胃逆不和、不得眠的主方。《素问·奇病论》以兰草汤治脾瘅。“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草即佩兰,又名省头草,为芳香化浊、醒脾祛湿、清暑逐秽之良药,兼能消胀除满,故为脾家湿热常用之品。《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土郁发之”。

中医学所谓的“脾胃”不仅仅是个解剖学概念,更主要的是具有生理、病理功能的概念,也是临床诊断学与治疗学的概念,是个多种功能的概念统一体,贯穿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神。中医学的脾胃与西医学意义上的脾、胃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不同,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时应当具备的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