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其他重要创新创业类大赛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是以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国内影响力最大、专为高校大学生设立、通用主题的创新创业类竞赛。

其他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主要有3种类型:

第1类是关注某类较为宽泛产业领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例如,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iCAN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聚焦服务外包产业、高科技产业等较为宽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竞赛;

第2类是聚焦某一具体细分产业或学科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例如,全国高校智能交通创新与创业大赛、全国“互联网+”快递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林业草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等;

第3类是专门面向职业教育学生(职教、技校等特定院校学生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例如,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等。

此外,还有面向全社会的、符合相关条件的团队/大学生也可以自愿参加的创新创业大赛,例如,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

下面,主要介绍几个影响力较大的国际与国内创新创业大赛。

1.4.1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创新创业赛事。大赛聚焦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搭建众扶平台,引导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切实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积极服务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赛由地方赛、专业赛和全国赛组成。地方赛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牵头组织,产生的优胜企业按组委会办公室分配各赛区名额,被推荐入围全国赛。专业赛由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按专场举办,集聚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力量,着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产生的优胜企业按组委会办公室分配名额入围全国赛。全国赛由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分全国半决赛和总决赛两个阶段,按大赛的行业主题,分为初创企业组和成长企业组比赛。

在大赛当年,企业注册成立时间在大赛前十年1月1日(含)以后、上一年度营业收入不超过2亿元人民币、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的非上市企业均可参加,这意味着高校大学生团队和社会团队平等竞争,共同评审。工商注册时间在大赛前一年1月1日(含)之后的企业方可参加初创企业组比赛,工商注册时间在大赛前两年12月31日(含)之前的企业只能参加成长企业组比赛。

奖项设置地方赛奖项和全国赛等级奖。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自主设立地方赛奖项,全国总决赛分组评选,产生若干名一、二、三等奖项。以2020年第九届大赛组织方案为例,全国总决赛结束后,初创企业组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成长企业组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1.4.2 “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是由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以及部分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服务青年创新创业的示范性赛事,大赛每年举办一届。大赛旨在搭建青年创新创业者展示成长与投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激发全社会关心青年创新创业的热情,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优化青年创业环境,提高青年创业成功率。

大赛的参赛对象须为年龄在35岁以下(含)的中国公民,按地区赛、全国赛的流程进行。大赛一般采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涉农产业不同赛制,分别组织实施。全国赛赛制每届略有区别,以2020年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例,设有商工组、农业农村组、互联网组3个类别,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及企业创办年限不同,商工组和互联网组分设创新组、初创组、成长组,农业农村组分设初创组、成长组、电商组。全国赛包括初赛、半决赛、决赛等环节,设立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优质入围项目和选手将获得政策支持、融资对接、培育孵化、荣誉推荐等多方面支持与奖励。2014年第一届至2020年第七届大赛已累计吸引47.5万支青年创业团队、超过207万名青年创业者参赛。

1.4.3 “汇新杯”新兴科技+互联网创新大赛

“汇新杯”新兴科技+互联网创新大赛,是2018年诞生的创新创业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主办,旨在大力发展新兴科技,扶持初创企业。此项赛事面向范围广,大学生、科研人才和团队、中小微企业和社会团体均可参加。大赛分企业组赛道和团队、个人赛道。企业组赛道根据项目范围分新兴科技成果专项赛、互联网产业模式专项赛、科技+文化艺术专项赛、科技+社会公益专项赛。团队、个人赛道设置青年创客专项赛,不同赛道的赛事规则略有不同,但均为三级赛制。全国总决赛设置金奖、银奖、铜奖、优胜奖等奖项,同时设有奖金奖励以及相关扶持奖励。

1.4.4 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是聚焦现代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每年举办一届的全国性竞赛。大赛由教育部、商务部和无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2010年开始举办,参赛对象为高校全日制在校生和毕业不超过5年的大学生。大赛包括校赛、区域赛、全国赛3个阶段,起初有3个竞赛类型,分别是企业命题类(A类)、自由命题类(B类)和创业实践类(C类)。2017年第八届大赛对竞赛类别做了调整,分企业命题类(A类)和创业实践类(B类)两个竞赛类型。企业命题类参赛团队数量不限,由企业发布真实需求命题,评审专家以企业专家为主;创业实践类每校报名数量有限,一般每校限报2个队,评审专家以创投机构或相关专业领域专家为主。大赛对两类竞赛分别设等级奖。

1.4.5 iCAN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iCAN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iCAN international contest of innovation,简称iCAN大赛),是原美新杯中国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2007~2009年)和国际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2010~2014年),2015年改为此名。iCAN大赛是由国际iCAN联盟、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年度竞赛,主要倡导高科技创新。

iCAN大赛始于2007年,倡导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改善人类生活;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勇于创新,发现和培养一批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促进和加强以物联网、智能硬件等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高科技创新创业搭建国际交流平台。iCAN大赛中国选拔赛的参赛对象为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在校学生(含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必须以团队形式参赛,每支队伍2~5名队员,可以跨赛区和跨学校组队,作品形式为可以演示和操作的创新应用系统实物作品及作品说明。

大赛基本按照分赛区选拔赛、全国总决赛、国际总决赛的流程,每年略有不同。比赛以应用创新为主要评审原则,采取分赛区选拔和总决赛的递进式评审形式。全国总决赛一般按现场答辩、演示、观众投票等方式进行,奖项设置有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根据分数的高低排名,前五名参加国际总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