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研发历程与构成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对公司治理质量和治理环境的格外关注,如何识别公司治理的优劣便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应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环境的公司治理评价系统。通过该系统的运行,我们能够掌握公司治理的状况,观察与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董事会运作、经营层激励约束、监事会监督、信息披露以及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保证公司运营的质量和良好的经营业绩。
一、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研发历程
中国公司治理的研究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深入到公司治理原则与应用研究,之后从公司治理原则研究进一步发展到公司治理评价指数的研究。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的研究发展呈现为渐进式的动态优化过程。具体来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CCGINK)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并组织制定《中国公司治理原则》,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支持下,于2001年推出的《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被中国证监会《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及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 PECC)组织制定的《东亚地区治理原则》所吸收借鉴,为建立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性标准。
第二阶段:构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历时两年调研,2001年11月,第一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提出《在华三资企业公司治理研究报告》。2003年4月,经反复修正,提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2003年11月,第二届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征求国内外专家意见,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和公司治理专家的建议,最终将公司治理指标体系确定为6个维度,具体包括股东治理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监事会治理指数、经理层治理指数、信息披露指数、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合计80多个评价指标。
第三阶段:正式推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和《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报告》,基于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构筑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CCGINK), 2004年首次发布“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报告”,报告应用CCGINK第一次对中国上市公司(2002年的数据)进行大样本全面量化评价分析,之后连续10次发布年度公司治理报告。
第四阶段: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应用阶段。在学术上,公司治理评价为课题、著作、文章等系列成果的研究提供了平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支持,公司治理报告在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此外,还为监管部门治理监管工作提供支持,为企业提升治理水平提供指导。CCGINK连续应用于“CCTV中国最具价值上市公司年度评选”;应用于联合国贸发会议对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抽样评价和世界银行招标项目(2007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应联合国贸发会议邀请,李维安教授参加了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ISAR专家组第24届会议,并就《中国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项目》做大会报告);应用于国务院国资委国有独资央企董事会建设与评价等和国家发改委委托项目推出的“中国中小企业经济发展指数”研究(2007年接受保监会委托,设计保险公司治理评价标准体系;2008年接受国务院国资委委托,对央企控股公司治理状况进行评价;开发中国公司治理指数数据库;研发中国公司治理股价指数;设计中国公司治理计分卡)。
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构成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临的治理环境特点,南开大学公司治理评价课题组在总结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公司治理原则、各类公司治理评价系统以及大量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03年设计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2004年公布“中国公司治理评价报告”,同时发布CCGINK。随后,于2004年、2005年加以优化,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6个维度评价指标进行适度调整。通过对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的实证研究,对部分不显著性指标进行调整;通过对公司实施公司治理评价,不断检验系统的有效性并进行优化;引入新的公司治理研究思想,例如利益相关者;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广泛研讨;密切关注治理环境变化,并及时反映到评价系统中,例如法律法规变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2。
表1.2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资料来源: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指标体系是公司治理指数的根本,不同环境需要不同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反映了中国市场的诸多重要特征。此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临的治理环境特点,侧重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强调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上市公司独立性、董事会的独立性以及监事会参与治理等,从股东权利与控股股东、董事与董事会、监事与监事会、经理层、信息披露以及利益相关者六个维度,设置19个二级指标,具体有80多个评价指标,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状况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