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00年,为了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我和沈慧云研究员合写了《“龙虫并雕”和“语”的研究》一文(载《语文研究》2000年第4期);2002年5月,在石家庄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究讨会上,我宣读了《论语词分立》一文(载《辞书研究》2002年第6期);2005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拙著《汉语语汇学》;2006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主编的《汉语语汇学教程》。后来又发表了《论字典、词典、语典三分》一文(载《辞书研究》2014年第2期)。2009年10月和2014年1月,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我和朔彬合著的《汉语语汇研究史》和《语典编纂的理论与实践》。这些论著,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07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届全国性的语汇学学术研讨会。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先后在山西太原、浙江温州、浙江杭州、内蒙古呼和浩特、山西长治、甘肃天水举办了第一至六届全国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402篇,对“语”“语汇”“语汇学”,以及相关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每届研讨会之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论文集。有的报刊也刊载文章进行讨论。其热烈的程度,是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所不多见的。
参加讨论的文章中,多数对“语词分立”“字典、词典、语典三分”的新主张表示赞同,对汉语语汇学的建立表示肯定,对汉语语汇学的发展、完善和繁荣,以及“语词学”“语典学”的建立充满期待。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撰文对此提出质疑或发表不同意见。
正如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李行杰教授在《语词分立势在必行》(温端政、吴建生主编《汉语语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33—41页)一文中所指出的:
一种新理论或新主张出现之后,应当有支持,有质疑,有反对,有补充。支持的意见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反对和批评的意见更有价值。当今之计,最需要反对的意见,有反对的意见才会有争论,而科学是在争论中产生和发展的。反对的意见,首先可以考验新理论、新主张是否经得住检验,特别是事实的检验。如果经受不住事实的检验,倡导者不能说服反对者,那么,这种新学说新主张可能就是伪科学。其次,反对的意见可以促使新主张的提倡者深入研究和思考,从而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主张,所谓去伪存真者即此。再次,反对的意见可以促使更多的人关注或参与研究和讨论新主张,这可能会带来两种结果:其一,是使研究更深入,从而使学说或主张更趋完善,或者暴露出更多的缺陷甚至错误,因而被否定。其二,在大规模的讨论中,新理论新主张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正式成为一门新的科学。
这些年来,正是不同意见的交流、讨论,促进了语和语汇的研究,推动了语汇学的发展和繁荣。
198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朱德熙先生《语法答问》,采用客问主答的方式,讨论了“汉语语法的特点”“词类”“主语和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连动式、兼语式”“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汉语语法体系”“形式和意义”等七个方面的问题。虽然篇幅不大,但论述精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人不惜“东施效颦”,想效仿朱先生的做法,回答同行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过不用客问主答的方式,而是采用先简述有关方面的背景,然后针对一些学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的方式。内容涉及“语”“语汇”“语汇学”以及相关的种种问题,核心还是“语汇”问题,故名之为《语汇答问》。
朱先生在《语法答问》日译本序里曾引用成语“先入为主”,意在说明旧有的观念的力量是很大的,要冲破旧的观念,必然会遇到阻力。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重要的是理智。我们认为,语言事实是最高的权威。一种新的观念,能否冲破旧的观念,主要是看这种新的观念是否有事实依据,是否经受得住事实的检验。只要能经受得住事实的检验,新的观念迟早会被接受的。
作者 2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