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岱庙、东岳庙祭祀用乐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小结

山川之祭早已有之,泰山乃古代山川之祭的延续。汉代有了五岳制度,泰山作为五岳之一,后由于其位置特殊,历代帝王的尊崇,帝王的封禅、祭祀,使得泰山的地位不断提高,被列为五岳之尊,泰山成为国家意义上的山岳代表。正是由于历代帝王对泰山的尊奉,东岳泰山神的地位也一度提高。

岱庙乃泰山的主庙,又称东岳庙,供奉泰山神,皇帝来泰山封禅、祭祀,必先谒告岱庙。泰山神是道教的主要山神,道教自产生之初,就把泰山化为其主要的栖息地,把东岳大帝泰山神也列为其道教主要的山神,其泰山主生死的观念也一同被道教吸纳,泰山成为道教名山,泰山神成为道教的重要山神、冥府之主,因此泰山、岱庙也是道教祭祀的重要场所。

东岳泰山神信仰不仅仅是帝王的神、官方的神,由于帝王的推崇、道教的宣传,赋予泰山神主管生死的职能。生死之事是大事,对泰山神的供奉,关系到人死后的“归属”问题,普通老百姓也因此对其格外信奉。宋代开始,全国县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划开始普建东岳庙,各地方官府都要对其进行供奉祭祀。

祭祀就会有仪式,所谓“礼乐相须以为用”,岱庙作为供奉泰山神的重要庙宇,在此举行祭祀仪式及其用乐都是最高规格。除了皇帝亲自赴岱庙祭祀之外,岱庙所在的地方官府也要对其进行祭祀,日常的祭祀不同于皇帝来时的规格,地方官府的祭祀自有一套体系与其地位相适应。明清时期国家小祀有明确的规定性,各地东岳庙属国家小祀(群祀),具有通祀的意义,各地方官府均要祭祀。由此,泰山、岱庙、东岳庙祭祀涵盖了祭祀的多层级、多类型性。

注 释

[1].詹鄞鑫:《神灵与祭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6页。

[2].[汉]司马迁:《史记》(1),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2页。

[3].[汉]司马迁:《史记》(1),第12页。

[4].[汉]司马迁:《史记》(1),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2页。

[5].詹鄞鑫:《神灵与祭祀》,第66页。

[6].范正生:《大汶口陶符与将军崖岩画考释》,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7].王文锦:《礼记译解·王制第五》,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3页。

[8].熊建伟:《道家、道教在五岳定位中的作用》,《中国道教》1993第2期。

[9].牛敬飞:《五岳祭祀演变考论》,清华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第2—5页。

[10].[清]郑玄:《周礼》卷一八,明覆元岳氏刻本,第195页。

[11].《史记·封禅书》卷二八,第1378页。

[12].班固:《汉书》卷二五《郊祀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49页。

[13].[元]脱脱:《宋史》卷一〇五,礼志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562页。

[14].[唐]萧嵩:《大唐开元礼》卷一,清光绪刊本,第41页。

[15].《宋史》卷九八,第2425页。

[16].[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三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铁玉钦主编:《清实录教育科学文化史料辑要》,沈阳:辽海出版社,1991年,第692页。

[18].铁玉钦主编:《清实录教育科学文化史料辑要》,第462页。

[19].王文锦:《礼记译解·王制第五》,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65—166页。

[20].刘云军:《两宋时期东岳祭祀与信仰》,北京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论文,第12—15页。

[21].刘云军:《东岳信仰缘起与国家祭祀制度——以五岳观念形成中心》,《齐鲁文化研究》2012年第3期。

[22].叶涛:《论泰山崇拜与东岳泰山神的形成》,《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132—141页。

[23].王明:《太平经合校》卷六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34—235页。

[24].[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

[25].顾颉刚:《“四岳”与“五岳”》,《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27页。

[26].朱溢:《汉唐间官方山岳祭祀的变迁——以祭祀场所的考察为中心》,《东吴历史学报》2006年第15期,第69—89页。

[27].王晖:《周代的天神和山神崇拜》,游琪、刘锡诚:《山岳与象征》,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年。

[28].[汉]应劭:《风俗通义》,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5页。

[29].刘慧:《泰山宗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17—127页。

[30].[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24—325页。

[31].任继愈《中国道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1年,第9—15页。

[32].王叔岷:《列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5页。

[33].卜祥伟:《论早期泰山信仰及其道教化》,《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43页。

[34].张继禹:《中华道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348页。

[35].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2、236页。

[36].潘兰香:《东岳大帝源流》,《学术交流》1997年第6期,第129页。

[37].刘兴顺:《论道教五岳神与国家祭祀五岳神的首次完整交融——以北宋五岳观为中心》,《泰山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25页。

[38].刘兴顺:《论道教五岳神与国家祭祀五岳神的首次完整交融——以北宋五岳观为中心》,第25—29页。

[39].白如祥:《从岱岳观碑看泰山道教与唐代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4期,第181—183页。

[40].《五礼通考》卷四七,光绪六年(1880),江苏书局重刊第18册,第15页。

[41].刘兴顺:《论道教五岳神与国家祭祀五岳神的首次完整交融——以北宋五岳观为中心》,第25—29页。

[42].刘兴顺:《唐代道教与泰山祭祀考论》,《泰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46—55页。

[43].汤贵仁、刘慧主编:《泰山文献集成》(第七卷),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年,第422页。

[4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773—1774页。

[45].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475页。

[46].《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475页。

[47].《五礼通考》卷四七,第28页。

[4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713页。

[49].刘兴顺:《论道教五岳神与国家祭祀五岳神的首次完整交融——以北宋五岳观为中心》,第28页。

[50].《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36页。

[51].《宋会要辑稿》,第475页。

[52].《宋史》,第1672页。

[53].刘兴顺:《论道教五岳神与国家祭祀五岳神的首次完整交融——以北宋五岳观为中心》,第25—29页。

[54].王元林、孟昭锋:《论碧霞元君信仰扩展与道教、国家祭祀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第107页。

[55].[明]汪子卿:《泰山志校证》卷一《望祝》,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127页。

[56].[明]宋镰:《元史》卷七六《祭祀志五·岳镇海读》,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900页。

[57].《泰山志校证》,第127—128页。

[58].[清]于敏中、窦光鼐等纂修:《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五,《四库全书》本,第2272页。

[59].[清]郝玉麟:《福建通志》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076页。

[60].[清]嵆曾筠:《浙江通志·严陵志》卷二二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147页。

[61].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雍正朝浙江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300页。

[62].[元]揭侂斯著,李梦生点校:《文安集》卷一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28页。

[63].[明]林弼:《林登州集》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4].[清]张廷玉:《明史》卷五〇,志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10页。

[65].刘红:《道教音乐体系及其流派特征——正一道与全真道两大教派之宫观音乐》(上),《大音》2013第2期,第8页。

[66].曲进贤:《泰山通鉴》,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119页。

[67].[北宋]杨亿:《天贩殿碑》碑文,米运昌:《岱庙“秦既作畴”“汉亦起宫”质疑》,《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第2期,第20页。

[68].汤贵仁、刘慧:《泰山文献集成》(第一卷),第104页。

[69].汤贵仁、刘慧:《泰山文献集成》(第一卷),第104页。

[70].汤贵仁、刘慧:《泰山文献集成》(第一卷),第104页。

[71].汤贵仁、刘慧:《泰山文献集成》(第一卷),第106页。

[72].萧放:《东岳庙与城市社会信仰空间的构建——以北京东岳庙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92—97页。

[73].李吉甫、贺次君:《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74].韦丽:《明清山东地方志中东岳庙的时空分布考》,《泰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50页。

[75].《山右石刻丛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8页。

[76].[清]郭棻:《畿辅通志》卷九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7].《福建通志》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8].[清]曾曰瑛修,李绂纂:《汀州府志》,王光明、陈立点校,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年,第299页。

[79].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清雍正朝浙江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300页。

[80].《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二,《大宋国忻州定襄县蒙山乡东霍社新建东岳庙碑铭(并序)》,王盛:《东岳文化的传承发展对山西地区东岳庙建筑的影响》,太原理工大学2012级硕士论文,第30页。

[81].王盛:《东岳文化的传承发展对山西地区东岳庙建筑的影响》,第30页。

[82].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3页。

[83].汪小洋:《中国宗教美术史料辑要》,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8页。

[84].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第53页。

[85].《太常续考》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6].汪小洋:《中国宗教美术史料辑要》,第128页。

[87].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林登州集》卷一五,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553页。

[88].徐志平:《泰山文化在台湾》,《泰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