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1. 揉法:用大鱼际、掌根或手指指腹吸附于一定的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部位的皮下组织。
2. 点压:又称点按,常用手势是拇指伸直,其余四指伸张,扶持于所压部位之侧旁;或将四指握起,拇指紧贴于食指桡侧。也可用其他手指点压。多用指端,也可用指腹、指节。点压法主要用于全身各处的穴位,按压的时间宜长不宜短,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3. 点揉:点揉法是在按压的基础上,带动皮下组织进行环形运动,作用层次比点压法稍浅,主要在肌肉的浅到中层。适用点压法的穴位也可以做揉法,揉法比较柔和,可以让浅中层的肌肉组织快速放松,经常与点压交替运用。
4. 按揉:同点揉。若在腹部、背部等较大面积处操作可用掌根或手掌。
5. 掐:掐以甲入,即以指甲刺入皮肤。又称“切法”“爪法”“指针法”。
6. 掐揉:掐揉是掐法与揉法的交替使用,一般为掐一揉三(掐一次揉三次)。
7. 拿揉:拿法是指以拇指与食中二指(三指拿)或与其余四指(五指拿)相对捏住一定部位,再向上提起。拿揉法为拿法与揉法的复合运用,在拿法动作的基础上增加了适度的旋转揉动,使拇指与其他手指在做捏、提时,所产生的拿揉之力连绵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上。
8. 摩:用食、中、无名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于一定治疗部位,通过肩关节在前外方向的小幅度环转,使着力面在治疗部位做有节奏的环形平移摩擦。
9. 摩揉:摩法与揉法相结合,力度比摩法稍重,而又比揉法轻。
10. 掌推:手掌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多用于背部、胸腹部、季肋部和下肢部。
11. 分推:用两手拇指指腹由一处向两边分开移动,起点多在穴位上。常用于胸腹、前额及腋掌等部位。
12. 分合:分推法与合推法的总称。分推法同前,合推法为从两边同时向中央推动的方法。分法与合法的交替使用称为分合。
13. 旋推:旋是回旋,推有位移产生。旋推法为表面有摩擦,同时又带动深层肌肉的回旋运动。
14. 擦(横擦、搓擦):用手指或手掌紧贴皮肤,稍用力下压并做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的方法。
15. 振法:是以掌或指在体表施以振动的方法,也称振颤法。在腹部操作振法,即为振腹。
16. 运: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无名指指腹由此往彼的弧形或环形推动。
17. 捣:瞬间击打穴位的方法叫捣法。成人为叩击,小儿为指捣。可用屈曲的中指指端,或以屈曲的食、中指指间关节击打。
18. 提捻:拇指和食指相对,先捏住皮肤,再均匀和缓地来回捻揉的方法称为捻法。做捻法的同时配合上提的动作称为提捻。
19. 揪痧:将中指和食指弯曲如钩状,夹揪皮肤,造成局部瘀血,可蘸水操作。
20. 挤痧:用双手拇指及食指的指腹围成四边形,向中心挤压皮肤,直至局部皮肤出痧为止。
21. 熨:双手掌搓热,直接覆盖于患处,借助温热作用使气血流畅,以达到治病或缓解病痛的作用。
22. 刮:以手指或器具的光滑边缘蘸液体润滑剂后直接在患儿一定部位的皮肤上做单方向的直线快速刮动,称为刮法。
23. 捏脊:临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两手拇指置于脊柱两侧,从下向上推进,边推边以食中二指捏拿起脊旁皮肤,此法为普通捏脊法。另一种为双手食、中、无名及小指屈曲并重叠,以食指第2指节垂直于脊柱正中,从下往上推进,边推边以两拇指交替夹持起脊柱正中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