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光照铁衣——隋唐的军服甲胄
在隋唐时期的服装里,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存在。普通人在日常生活里并不需要用到,但是一旦发生战争,将士们出征打战,就不得不依靠它来保护自己,这就是甲胄了。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战斗故事。贞观十五年(641),大唐和北方一支名叫薛延陀的游牧民族之间发生了战争,起因是薛延陀入侵在唐朝庇护之下的突厥人,战火烧到了大唐边境。为此,唐太宗李世民派遣李世绩将军还击。薛延陀知道唐朝军队的厉害,看到唐朝出兵了就赶紧撤退。李世绩一路穷追不舍。薛延陀只能硬着头皮应战。当时薛延陀军队有八万人,唐军只有几千人。令人意外的是,这几千名唐朝骑兵却敢于策马冲杀。薛延陀这边连忙万箭齐发,唐军的战马纷纷中箭倒地。可是马背上的唐军战士却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爬起来,然后拿着长矛继续冲锋,一举击溃了薛延陀大军(详见《资治通鉴》)。我们知道,打仗的时候弓箭乱飞,为什么唐军只有战马受伤而人却没事呢?这就跟唐军精良的甲胄装备有直接关系了。
早在原始社会阶段,部落间就会爆发冲突甚至战争,比如我国神话传说当中的黄帝大战蚩尤以及黄帝炎帝争霸,就是冲突的体现。为了在战争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当时的人们已经想到用兽皮、兽骨等覆盖在身体上来抵御攻击,于是诞生了甲胄的雏形。
到了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随着我国金属冶炼技术的飞速进步,青铜甲、铁甲相继出现,它们的防护性能当然要比皮革制作的铠甲强多了。
闪耀的明光甲
那么,隋唐时期的甲胄又有什么特点呢?
说起来,隋唐时期最有名的铠甲莫过于明光甲。
《唐六典》记载,唐代通用的铠甲有十三种,分别是明光甲、光要甲、细鳞甲、乌缒甲、白布甲、皂绢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其中,明光甲位列第一。
这种铠甲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甲片被打磨得特别光滑明亮,在阳光照射下能够像镜子一样反光,因此得名。到了隋唐时期,明光甲用得很普遍。史书记载,隋大业七年(611),隋炀帝率领声势浩大的军队远征高丽,军队里的骑兵被分为40队,10队组成1团。每个团的士兵们穿着同样的铠甲,其中打头的第一团全部穿着明光甲。
明光甲到底长什么样子呢?我们以陕西省礼泉县唐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釉陶贴金武官俑来看。这件陶俑制作得格外精细,从中能够看到丰富的细节信息。武官俑头上戴着一顶头盔,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胄,两侧垂下护耳,刚好保护住耳朵,只见他双目瞪大,眉毛皱起,很是威武。武官身上所穿的正是明光甲。在这位武官的胸前有两面金色的“小镜子”,其实这是专门保护人体要害部位的护心镜——明光甲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正在这里。这副铠甲能够遮挡住人的前胸后背、腰腹部、上臂、大腿,但看上去一点也不笨重,很适合骑马时穿着。

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釉陶贴金武官俑
实际上,明光甲主要就是装备给骑兵的,因为人在骑马时必须要保证灵活,所以这种铠甲还要具备一定的轻便性。我们从陶俑上能够看到,武官腿部的护甲比较短,而且在中间分开,从而便于跨鞍骑马。
严密的步兵甲
唐代流行的甲胄中还有一种“步兵甲”,顾名思义,这是给步兵们穿的。这种铠甲又长什么样呢?
由于目前尚未发现非常明确的考古证据,也没有唐代流传下来的可靠图画类资料,所以我们只能做一些推测判断。考古学家在陕西省礼泉县发掘了一座大型唐代壁画墓,墓主人是唐太宗的大女儿长乐公主,这座墓里绘制有一幅《甲胄仪卫图》。图中的武士们顶盔披甲,手持旗杆,身上佩带有刀剑、弓箭等武器,跟郑仁泰墓的武官俑的盔甲相比明显不同:
首先,防护的面积更大。可以看到,士兵们的脖子上也围着一圈铠甲,像围巾一样。而且腿甲很长,已经超过了膝盖,全身上下只有面部、小胳膊以及小腿暴露在外面。当然,整副铠甲也因此显得格外臃肿;

长乐公主墓 《甲胄仪卫图》
其次,这些武士的腿甲像裙子一样把下半身包裹起来,但中间没有分开。
不难想象,假如让壁画中的武士们穿着这样的盔甲去骑马,一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铠甲很沉,而且大腿部位很难自由地分开。由此我们判定,壁画里的这种盔甲应当是专门给步兵用的,很可能就是史书记载的“步兵甲”。
看来在唐代,人们已经专门针对不同的战斗需要而设计出相应的盔甲了,真够贴心的。正因为如此,唐军将士们能够在一次次战争中战胜敌人。
唐代的盔甲管理
记载唐代规章制度的《通典》一书中提到,唐军战士中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可以穿上盔甲。在今天看来,这个数字不高,可是在历史上,这真的不算低了。毕竟考古学家们研究发现,汉代军队里只有百分之四十的人能穿上铠甲。
这么多的铠甲都由谁来提供呢?有一部分是朝廷制作分发的,还有一部分是百姓自己准备的。
什么?百姓家里也可以有盔甲吗?没错,不过这些人的身份相对特殊,是所谓的“府兵”。他们平时生产劳作,一旦打仗就重返军队为国效力。唐代法律规定,府兵们需要自己筹备弓箭、腰刀、衣服、甲胄,也是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
此外,隋唐时期对于甲胄的管理相对比较严格,运送大量的甲胄必须有合法手续。唐初的时候,太子李建成曾经私自运送一批盔甲,却没有经过皇帝李渊的批准。事情败露以后,李渊大怒,严厉批评了李建成。
甲胄除了出现在战场上,也活跃在唐代文人笔端,比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充满了开疆拓土的豪气。不过,这些诗句多多少少属于文人的想象,有时和将士们的真实感受未必完全契合。反而是杜甫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更符合普通士兵与平民百姓们渴望和平的真正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