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斜川并序
辛丑①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②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③欣对不足,率尔④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纪其时日。
①汤本云:一作“酉”。
②骆辨在后。
③汤注:《天问》:“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淮南子》:“昆仑中有增城九重。”注云:“中有五城十二楼,故云灵山嘉名也。”
④汤本云:宋本作“共”。吴骞曰:汤注中有引宋本者,盖指宋元献刊定之本。
开岁倏五日,①吾生行归休。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
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②
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
中觞③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④
①汤本云:“日”一作“十”。李注:按辛丑岁靖节年三十七,诗曰“开岁倏五十”,乃义熙十年甲寅,以诗语证之,序为误。今作“开岁倏五日”,则与序中“正月五日”语意相贯。
②何注:《汉书》:“引满举白。”
③各本作“觞”。中觞,酒半也。焦从宋本作“肠”,非。
④张自烈曰:渊明谈理之诗,如“苟得非所钦”,“过足非所钦”,此两句直是造道大关键。至云“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又“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皆达观死生荣辱之外,非后儒所能窥测。尝细观渊明一生,恰会著孔颜当日乐处。
骆庭芝《斜川辨》曰:渊明闲世之士也,斜川游一时之胜也,读其序,诵其诗,孰不怅然而遐想?后世失其所在,世人念斜川,若昆仑、桃源比也。庭芝生长庐阜,询之故老,访之荐绅先生,未有能辨之者。岁在戊午,卜居星渚,周览物色,详味诗句,适与意会。夫渊明柴桑人也,所居在栗里。今归宗[1]、灵汤二寺之间,有渊明醉石,其旁有邮亭,曰栗里铺。则渊明故居,必在于是。顾斜川之境岂远哉?世人或以楚城是柴桑故县,遂指为渊明所居,非也。质之《归去来》,“或命巾车,或棹孤舟”。今楚城无泛舟之溪也。又云:“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则知所居去江滨为不远矣。《斜川》序云:“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意其称南阜者,即庐阜也。山有南北,故称南阜。《饮酒》诗所谓“悠然见南山”是也。称曾城者,落星寺也。《斜川》诗云:“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当正月五日,春水未生,落星寺宛在大泽中,是所谓迥泽也。层城之名,殆是晋所称者。栗里之南有小溪,名吴陂港,贯穿落星湖入大江,其水冬夏不绝,固可以泛舟矣。夷考渊明畴昔,问前路,棹孤舟,与夫临长流,望曾城,正在此耳。匡庐千万仞,烟云出没,岩壑巉绝于其上。彭蠡数百里,湖光洞,晨夕变态于其前。清奇壮丽之观,俯仰无尽。有如斯人,忘形骸,外声利,篮舆扁舟,往来于其间。吁,可乐哉!庭芝既尝辨之于好事者,咸曰:“唯唯,不可以不书。”乃作《斜川辨》以遗山间之父老云。
《萸江诗话》曰:此篇年月在赴假之前,曰“忘彼千载忧”,又曰“明日非所求”,皆有慨乎言之。盖七月之赴假,亦见桓玄
之将乱,不徒以不堪吏职也。又此时元显专权于内,桓玄觊觎于外,晋之危亡已兆。先生年才三十七,虽及时行乐,何遽汲汲若此?良以名臣之后,不得假手以救乱,情实有不能已者。
以为作达,真不知先生者矣。
[1] 宗,原作“家”,乃形误。《方舆胜览》卷一七记星子有归宗寺,在庐山南。今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