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范足式、遗愿当酬——悼念朱仲华先生
吾越著名爱国人士、佛学研究前辈朱仲华先生不幸于1月26日(农历腊月初八日)溘然长逝,享年九十有二。笔者忝属世交,痛定之余,因叙往事数则,用志追思。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先父曾为祖母六十华诞及先祖父八十冥辰假绍城开元寺(今市一医院)祝寿,是日仲华先生也亲临祝寿,童稚的我跟着家人列队向仲华先生鞠躬答谢,这是我第一次得睹先生风采,虽时隔五十余年,犹历历在目。
绍兴旧有“龙山诗巢”“壬社”之设,仲华先生和先父均为“壬社”年轻诗友。社中遇有雅集,先父常携我同往。因我童年即善饮酒,父亲也常令我代饮。一次,先生和李鸿梁老伯劝我父亲莫让孩子饮酒,有损脑力,可见二老对我的爱护。而我亲近二老,都直到他们临终。
抗日战争起,我随父亲避难南天,时山河破碎,人各一方,音信杳然,直至1948年归里,即探望先生于四板桥“仁里”“德邻”旧居,时先生五十开外,精力充沛,谈笑风生,令人欣慰不已。并悉绍兴沦陷期间,先生避难孤岛,誓不为敌所用,且在沪上共筹稽中上海分校,其高风亮节,和先师生翁先生身陷敌后,处垢泥而不染,同为铁骨铮铮之士。鲁迅先生读明末王思任文有感云:“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身为越人,未忘斯义。乡贤楷模,终身受持。
先生青年时代求读于复旦大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积极组织领导同学参加“五四”运动,深得同学爱戴。曾两度晋谒孙中山先生,面聆指导,并得到孙先生嘉奖,亲笔题写“天下为公”横幅留念。仲华先生关心桑梓,特别是教育及福利事业,多率先倡办,育人济世,仁声播七邑。中年后参加绍兴佛学研究会,潜心佛学,40岁起茹素,直至临终,长达五十余年。如无大宏愿、大毅力,何克臻此!先生平生经历过许多险滩恶浪,能享如此高寿,功也在此。
前年某日曾访先生于病榻,尚谆谆叮嘱:绍兴是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余名城均有著名寺院,唯独绍兴没有,正好可以恢复一座如戒珠寺的古刹,并在市区开设一家素食馆,提倡素食。他要我将其建议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能够实现。先生于绍兴佛教事业多有建树,暮年仍复耿耿,作为一名身体力行的佛学老居士,深受绍兴宗教部门和佛教徒的尊重爱戴。先生这一遗愿定能得到宗教界的大力支持和市县领导的重视,古刹重修,佛声远闻,不久必将实现,为古城绍兴增添光彩。
1956年,王贶甫、陶冶公二老及先生从绍兴书法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考虑,三老共商引荐我师事徐生翁先生,主动联袂亲访徐先生,并蒙徐老欣然应诺。三老又复驾舍面告,此情此景,难以忘怀。今三老先后作古,缅怀先哲,怎能不兢兢业业,夙夜匪懈?
1979年,我病退后,居龙山数月,为绍兴市园林部门规划龙山胜迹,曾邀各界人士共襄盛举。先生也不辞辛劳,亲临龙山指点,于重建越王殿,拟复建范仲淹遗迹——清白堂、清白泉等,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有的规划已付诸实施。
先生对绍兴文物保护工作亦多贡献,如30年代初,曾和稽山中学校长徐柏堂创建“绍兴碑林”,迎南齐维卫尊佛于开元寺,和王子余、周星白等集资请购《大藏经》赠小云栖寺等,不胜枚举。落实政策,清退物资,先生慨将文物部分,如孙中山“天下为公”题词、康熙书“兰亭序”木刻挂屏捐献给国家。
先生弟季华,居上海,与先师友善。生翁师贫甚,多亏其资助,年前仲华先生赠我先师手札十数件,均系中晚年时写给季华先生的,件件精品。我如获至宝,后精加装潢,于今年元月在杭州展出,并在《中国书法》杂志发表,获得观众、读者的好评。
杭州展出归来,我本拟将展览盛况向先生禀告,以冀分享喜悦,讵知先生又罹重病,无法成述。后据先生哲嗣吉陀兄云:“家父于病危时,尚和我提起定庵在杭州举办展览之事”,其关心厚爱如此。今哲人其萎,亲近缘绝,中夜临文,泣不成声。
29日上午,我参加朱仲华先生遗体告别仪式,有感先生遗嘱:“遗体火化,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谢绝送花圈、挽幛。”这是移风易俗的典范。综观先生一生,始终跟着时代的脉搏前进,这也是作为一位爱国人士——朱仲华先生的精神支柱。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