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基尼系数的性质及其问题
基尼系数被全世界广泛应用于衡量不同国家的收入差距,但本身并非完美无缺,以下就其不足之处进行讨论。
一 衡量收入差距,但不能解释收入差距
基尼系数作为一个统计指标衡量收入差距,但不涉及任何经济学理论。这一方法因对收入差距的定量描述而比劳伦斯曲线进了一步,即它能把收入差距的相关信息用一个数字进行统计,并且通过这个数字我们就能做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比较,也可以对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差距进行历史比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动都会反映到基尼系数上来,但基尼系数对收入差距的成因却不能作出任何解释。
二 仅对记录在案的收入进行收入差距的统计
基尼系数只对人们上报的收入数字进行统计分析,这会使基尼系数因收入数据不完整而不能对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进行准确的衡量。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们有记录的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一部分,所得税税收制度不是很完善,所谓的灰色收入不仅不进入所得税税基,而且所占比例较大。这样,官方公布的基于不完整的收入数据所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就不能反映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收入差距。
中国民间研究机构——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王小鲁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估算出中国的隐形收入有9.26万亿元之多,如果中国全年GDP以52万亿元计,灰色收入就占18%。而灰色收入的归属又多偏向于高收入人群或政府官员,这就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的收入差距。假如果真有20%的收入不能记录在案从而不能进入基尼系数的计算,那么任何用中国官方数据计算出来的基尼系数都只是对中国收入差距的不真实描述。我们希望王小鲁能够公开他的估算方法及其所用数据供大家讨论,这对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研究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三 不完善的税收系统
税收制度的完备要求建立起一整套保证接近真实收入的申报体制。税收体制的完备离不开纳税人的诚信和对逃税漏税的惩罚,后者对高收入群体的纳税尤为重要。世界各国税收体制的完备程度不一,欧美一些国家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数据比较接近现实,而发展中国家的税收体制不够完备,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数据不够可靠。对研究收入差距而言,通过比较完备的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数据得出的基尼系数,相对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社会收入差距的现实。
库兹涅茨和其他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自1954年开始就依靠美国国税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IRS)的所得税纳税数据从事收入分配研究。当然,纳税数据也有缺陷,那些最低收入人群因收入过低而未申报,因而他们的收入不被包含在纳税数据中。因此,要获得比较全面的收入数据来准确估算基尼系数,我们离不开调查数据。
中国的纳税数据目前为止还不能很好地被用于对收入分配的研究,所以中国的研究者们不得不依靠各自组织的收入调查。中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初公布的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就是基于对全国城乡居民所作的收入调查。2012年西南财经大学公布的《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有效家庭样本8438),以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审计学院2012年对城乡居民的收入调查(个体有效样本26293),还有其他诸多调查,都希望弄清中国的收入差距。但因调查地区(全国或局部、城市或农村)、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或是个人为单位)、有效样本的大小不一以及调查方式的不同,所估计的基尼系数相差较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已公布的基尼系数更多的是“仅供参考”。
四 所谓基尼系数的“国际警戒线”
中国国内对基尼系数的研究和报道,常把基尼系数0.4作为“国际警戒线”,有的甚至将国际警戒线分作三等:0.4为黄色警戒线;0.5为橙色警戒线;0.6为红色警戒线。但对这个国际警戒线的来源却鲜有说明,往往以“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冠之。
联合国确有机构提出过基尼国际警戒线,它是联合国的居住环境检测与研究部(UN-Habitat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Division),在2008年公布了所谓的基尼国际警戒线(见表2-1),翻译自《2008/9世界城市现状》(The State of World’s Cities 2008/9)第51页。表2-1显示,基尼系数0.4并非是什么警戒线,它仅仅是该部门认为的国际关注线。将英文“alert”翻译成“警戒”并不恰当,该词仅有“提请关注”之意。联合国居住环境检测与研究部在表中所列基尼系数的等级,只是为了解释基尼系数的含义,但并非什么国际公认标准,那些黄色、橙色、红色警戒线更是无稽之谈。该部将基尼系数0.4视为国际关注线,只是因为它认为在基尼系数0.4的层面,社会上的收入开始出现一定差距(原文:A Gini coefficient of 0.4 denotes moderately unequal distributions of income or consumption)。
还需注意的是,这种对基尼系数的解读,只是联合国居住环境检测与研究部的一家之言。中国的一些研究人员对这些基尼“标准”的引用不当,或是受到谬误翻译的误导,或是对联合国报告的过度解读。世界各国研究收入差距的文献浩如烟海,但很少有人提及这个联合国报告,引用这个国际关注线的更少。
表2-1 联合国对基尼系数的解释
五 基尼系数不反映一个社会的贫困程度
基尼系数反映一个社会收入差距,但不反映一个社会的收入水平或贫困程度。比如说,美国的亚特兰大、新奥尔良、华盛顿市、迈阿密、纽约,其贫困人口比重要比非洲或南美一些国家的城市低得多,如内罗毕、布宜诺斯艾利斯等,但美国这些城市的基尼系数却和那些非洲或南美城市的一样高(见2008/2009联合国居住检测与研究部报告)。这一问题反映的是国家/地区间基尼系数相近,但收入水平或贫困程度相差很大。
六 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差距,但不反映财富差距
一些国家收入差距很小,但财富差距很大。比如,北欧国家瑞典是均富社会的一个样板,其收入差距确实很小,常年徘徊在0.3左右,但其财富差距却很大,用财富分布计算的基尼系数高达0.8。
为了克服上述的基尼系数缺陷和数据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其他一些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如泰尔指数(Theil Index)和阿特金森指数(Atkinson Index)。泰尔指数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经济学家泰尔(Henri Theil)于1972年发表;阿特金森指数由英国经济学家阿特金森(Anthony Barnes Atkinson)创立于1970年。这两个新方法虽然依旧离不开劳伦斯和基尼的基本思路,但所用数学和计算公式变得很复杂。二者都借用了热力学熵的概念,而阿特金森指数在某种程度上是泰尔指数的归一化(normalized)。泰尔指数的特点之一是它可以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差距分解成若干子地区的差距,而阿特金森试图将观察到的收入差距分解成是由于收入分布低端的穷人过多造成的还是因为收入分布高端的富人过多造成的。由于本书的重点是研究收入分配政策,故不进行深入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阅读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