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主要内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紧密联系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联系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深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所处历史方位的理解和把握,全面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
一、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情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其中最基本的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尚处于不发达阶段,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不发达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经过4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状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的短板、社会文明水平、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重大改革部署和政策的落实、党的建设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我国基本国情、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党的十二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此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均重申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必然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而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仅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发生的变化,必须厘清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把握和运用好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才能正确认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这并没有改变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坚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高时仍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敏锐把握初级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变化,以新理念引领各项事业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新胜利。
二、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发展中国家是相对与发达国家而言,在经济、社会、科技、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速、经济总量增加位居世界前列,社会结构出现显著变化,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但大而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是从人口数量和质量来看,我国目前总人口已超过13亿,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截至2010年为4.08%(第6次人口普查),无论人口总数还是文盲半文盲人口数量,我国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二是GDP总量2018年超过90万亿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只有9462美元,大体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按联合国公布的2018年“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我国在第86位,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三是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但我们仍然有约3000万贫困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四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民生领域不少短板还没有解决,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有待加强。五是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看,工业化处于后期阶段,城镇化率和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任重道远。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途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发展,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在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通过自身的和平发展,使13亿人口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最大贡献;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发起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就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建设性举措。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经过4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生深刻变革。针对过去一个时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比较普遍的状况,党中央果断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大政治要求,强调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强调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着手,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和宗派主义,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览全局、协调各方。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纠正了一个时期以来在坚持党的领导问题上出现的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想认识,扭转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和党的建设缺失现象,实现了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
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不利条件和复杂形势的深刻变化,党中央果断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接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使全党全国的发展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我国发展培育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各方面体制机制发生深刻变革。针对我国各方面体制机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5年间,共审议、通过重点改革文件3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共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户籍制度、考试招生制度、生态环保等关乎民生的改革举措陆续落地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全面依法治国发生深刻变革。针对我国法治建设相对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状况,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统筹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建设,统筹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有效提高了国家机构依法履职能力,有效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有效增强了全社会法治意识,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发生深刻变革。针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各种错误思潮、观点给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带来的严重干扰,党中央果断作出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大工作部署,就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阐明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舆论阵地管理,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对错误思想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遏制各种错误思想的炒作和蔓延。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大大增强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有效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生态文明建设发生深刻变革。针对导致发展不可持续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显著增强了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遏制了漠视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倾向,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生深刻变革。针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存在的许多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以及部队内部的不正之风、腐败问题,党中央果断作出在全军开展正风肃纪的重大政治决策,对新形势下政治建军作出部署,坚定不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改革强军,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推动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推进科技兴军,加强练兵备战。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组建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突出抓好维护政治安全。这些重大举措和重大工作,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军队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提高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显著加强了国家安全工作,显著提升了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生深刻变革。针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围堵、干扰、遏制,党中央果断对外交总体布局作出战略谋划,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全方位外交,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阐明我国的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全球化观等,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对外工作上取得一系列新突破,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审时度势、精心运筹,开展钓鱼岛维权斗争,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实施常态化管控,强化对南海重点岛礁和海域管控,抓住时机推进南海岛礁扩建工程建设,取得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的历史性突破。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提高了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国的发展在国际上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全面从严治党发生深刻变革。针对新形势下党执政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等突出问题,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并以顽强的意志、空前的力度加以推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出台并坚持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全面强化党内监督,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这些重大工作和重大成就,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形成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管党治党实现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历史性变革的力度之大、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成效之卓著,在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