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重点难点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内涵和意义

历史方位,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从历史发展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时代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发展要求的科学概括,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容。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这一新的变化和判断,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般来说,“时代”是人们认识人类社会规律的世界历史性范畴,是指一定时空范围下世界历史的性质和走势,这是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总的趋势或者总的方向的判断,这是“时代”内涵的最高层次。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时代大趋势中,一般还会有阶段性区分的时代,比如20世纪前半叶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后半叶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21世纪的今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这里的“新时代”,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来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非世界历史的性质和走势发生变化的大时代,也不是世界发展阶段性时代主题的变化,仅仅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所做出的重大判断,也是基于时代发展的历史性变化所做出的重大判断,有着充分的时代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表现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这些历史性成就带来了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这些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发展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历程的必然接续,又有很多与时俱进的新特征。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这些历史性变革的力度之大、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成效之卓著,在党的历史上、共和国史上、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使得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正以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要求我们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状况及其变化是社会发展阶段性划分的重要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论断,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主要问题的根本着力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当下中国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明确要求,又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从2020年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我们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上,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这一鼓舞人心、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宏伟蓝图。

(四)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新变化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历史机遇期。当代中国己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同时也要看到,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树大招风”效应日益显现,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一些势力对我国的阻遏、忧惧、施压不断增大。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的新变化。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理解新时代,需要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表述,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的必然历史飞跃,具有丰富厚重的思想内涵、实践内涵和历史内涵。

第一,从历史过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近100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活力,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从主要内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阶段。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安排,到2020年我国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需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战胜各种风险考验,闯过各种险滩难关,举全党全国之力不懈奋斗。在2020年底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以后,再用两个15年,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科学而宏大,要用10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程,用和平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史无前例,其任务之艰巨繁重、道路之艰难和曲折、困难障碍之多都是超乎寻常。因此,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任务。

第三,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战略部署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任务,就是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集中精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鲜明的人民性特质,凸显着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和追求。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状况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民族精神的高扬同向同行,人民群众将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第四,从人心所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中华民族展现出强大活力,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到达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

第五,从国际地位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当今世界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的利益和世界的利益不可分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对全球经济贸易和全球治理进程的深度参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的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面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深度调整,面对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人类需要应对许多共同挑战的外部环境,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建成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落后挨打到独立自主、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发展历程。经过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中国已经步入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强起来不只是简单的物质经济总量的提升,而是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实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不断发展,协商民主凸显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社会和谐、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等等,都将成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重而道远、但明确而坚定的前进方向。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的辨证统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中国崩溃论”在西方也不绝于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发展时机和时代特征,适时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各项事业取得稳步前进,社会主义在中国彰显出顽强生机和不竭活力,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中国奇迹”,谱写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辉煌篇章,为历经磨难的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生命力,在世界上重振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如果说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前半程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全新阶段。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在当今世界更加鲜艳夺目、更加令人神往,成为引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路径依赖”,为它们树立了发展榜样,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显著的建设成就和成功经验,证明了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只是一条道路,而是有多种选择。无论什么国家,必须把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发展趋势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探索既符合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又能与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道路,才能既摆脱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又实现本国现代化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就是在现代化和民族特点之间找到了相容相济的发展方式,在融入世界全局和维护国家主权之间找到了平衡协调的路径和桥梁,不仅顺应了现代化发展的世界潮流,而且弘扬了民族传统和本国优势,破解了困扰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与保持独立性之间的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又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推进全球治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全球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矛盾学说和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着这种社会形态在一定发展阶段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页。。科学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历来是党制定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党对我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矛盾的认识,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深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矛盾,牢牢把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最终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页。这一提法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并没有坚持下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肯定了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提法并作了进一步精简和提炼,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这一主要矛盾制定和坚持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历史充分说明,坚持一切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在诸多社会矛盾和矛盾全局中敏锐地抓住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自觉围绕主要矛盾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是我们党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一条成功经验。党和国家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也同我们能否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无论从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面对的矛盾和问题、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等,还是对我们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已经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变化,进而制约和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判断和战略部署,需要作出新的概括和表述。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认识前提。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和集中反映,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决定的。

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和服务贸易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遥遥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这说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了新台阶,已经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7年的59660元,年均增长约9.5%,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3.1%以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7年达到45.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7年达到76.7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极大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其他很多方面的民生保障也有显著改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68—69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生活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这说明,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广,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

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从社会生产力来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还不均衡,发展水平仍然差距较大。不平衡和不充分,从目前来看,不平衡更主要更凸显。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好,但社会法治化水平不高,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建设还有不少短板,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较多。从城乡和区域发展来看,我国城市和乡村之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从收入分配来看,虽然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上处在中等偏上行列,绝大部分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农村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脱贫,城市还有不少困难群众。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

四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应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重点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然要求,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反映了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新战略、新举措的着力点。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的表述不是一个短期的概念,而是要管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工作导向和实践要求,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结合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变”与“不变”论断的相统一中来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来看,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同一个阶段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可以有不同的层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不一定会改变社会发展阶段的总体判断。“两个没有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则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特殊性规律。二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统一性和阶段性之间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其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都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左右,按国家和独立经济体排位,大体处在世界中列,在创新能力、产业层次、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长历史时期的统一性中,包含有不同的阶段性,社会主要矛盾不会一成不变,必然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但这些变化一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性中的阶段性变化。

因此,在认识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时,必须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问题,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问题统一起来思考和研究,把“变”与“不变”这两个论断统一起来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故此,谋划发展、制定政策,要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既不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研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机遇。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战略机遇期是各种因素和各种关系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内涵和条件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谁能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谁就能够获得新发展和新突破;谁能正确分析和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谁就能够延续和拓展战略机遇期。这既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经验。

抓住战略机遇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贯思路,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重要法宝。从20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开始至今,中共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丰富的战略机遇期思想以及基于其上的战略决策。新中国伊始,以世界进入原子能历史新时期、世界处于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为国际背景,毛泽东认为“我们要利用目前国际休战时间,利用这国际和平时期,再加上我们的努力,加快我们的发展,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1956年9月党的八大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形成了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加强国民经济技术基础的战略目标,掀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国防技术发展的高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及战略实践,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催生了中国尖端技术的发展,孕育了中国的新兴工业,为国民经济自立起到了固基立本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反复强调,分析问题要有战略眼光。“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他还认为中国能否抓住历史机遇,不仅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快慢,而且关系到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前途和命运。他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我国一轮接一轮更加坚定有力的改革开放,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机遇期判断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中共中央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并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等三项重大战略决策。由此开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共十六大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十六大精神,中共中央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为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了强大动力。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不仅强调了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重大战略意义,还强调了抓住战略机遇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基于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胡锦涛提出:“无论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看,还是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胜利的关键所在。”胡锦涛:《进一步认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5日。同时强调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战略主张,“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结合现实国情以及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我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伟大征程,形成了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战略主张,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和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升华。

党的十八大重申,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始终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我国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互利共赢新格局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等重大战略决策。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再次明确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基本特点,作出了我国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其依据主要是:

第一,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干涉主义、逆全球化潮流有所上升,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能源资源安全、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但是,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互相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变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各国加强对华合作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包容共享、合作共赢的世界新秩序,是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和条件。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为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了坚实的道义基础,超越了过往人类社会国强必霸的历史路径,改变了由发达国家主导和主宰、并非发展中国家可以完全享用发展成果的发展维度,塑造了人类社会开放、共享、包容、合作、共赢的发展轨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其他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以及亚投行的设立,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新实践,也是我国赋予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和把控战略机遇期的新尝试。

第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转危为安、善于化危为机。既要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社会矛盾凸显;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较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更加成熟定型,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得到了确立和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已经成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定海神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牢牢抓住和利用好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因此,牢牢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四,世界权力转移的历史表明,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反映人类价值正义的道义支持,是大国战略机遇的必要条件。当前,位列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和强大的制造业能力,构成了我国硬实力的强劲支持。创造了40年高速增长的人类经济奇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以积极的方式展示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立足于发展中国家,代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利益,反映新的世界秩序的需要,践行新的发展观,力促世界和谐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正义和世界新秩序的方向。这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期待,也是支撑我国战略机遇期判断及其延长的有利条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是一个事关国家、民族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的判断,并非仅仅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领域。二是战略机遇期是一个世界性话语,并非专指中国。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着战略机遇期,各个大国都有对其战略机遇期的预估和研判,这个战略机遇期可以是10年甚或50年。战略机遇是开放的,也是互动的。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是,有些国家在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为各种秩序的修正和完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为规则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国家在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的过程中,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比如“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不仅是中国的机遇,也是沿线、沿岸国家和地区的机遇;不仅是“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机遇,也是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发展机遇。“片面的以某个国家的意旨和行为作为标准来核定其他国家是否处于战略机遇期,这本身就是一种以他人的霸权思维束缚自身思维的认识和看法。没有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就没有所有国家的战略机遇期”吴小平、韦统义:《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控战略机遇期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年第5期,第133页。。各国的战略机遇期是可以叠加的。三是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研判,同时蕴含着我们所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寓意,必须全面理解。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胜于不利因素,所以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充分研判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和平、求共赢,确保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这是继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对我们当下所处历史方位的又一重大判断。“战略机遇期”之后强调“历史机遇期”,是在纵观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演进,统揽国家、政党、民族的沉浮兴衰、立足于“两个百年”目标实现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判断。历史性机遇就在今朝。历史机遇就是中华民族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机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更加成熟、更具引领力感召力的机遇,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机遇。“历史机遇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的奋进历程。体现了将走向百年华诞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党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深化。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然内在地要求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进行到底,也必然内在地要求党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备豫不虞,以理性的自我反省能力和自我革命勇气,应对艰辛挑战,充满朝气。

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快干”“实干”“会干”,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在尊重规律中破解难题,在防范风险中化解风险,在应对挑战中转危为机。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四、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也称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的集中概括,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全部实践的指南和依据。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不仅将“美丽”写入了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要求。历史经验证明,基本路线正确,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进步。基本路线发生失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坚定不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不动摇,有效抵制了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改善,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重申了这个认识,指出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并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大意义。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依然必须牢牢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

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牢牢把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实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一切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适应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

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要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把党的领导贯彻和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必须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确保党始终总览全局、协调各方。要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和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充分发挥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促进中国与世界联系的不断扩大,促进中国以更自信的胸怀面对世界,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应对挑战、创造辉煌。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各方面的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刻领会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新时代正确认识历史方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能不能坚持决定我们的兴衰成败。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容不得半点怀疑和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新时代更好担负伟大使命、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已取得的伟大成就、发生的伟大变革,又要看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清醒地看到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还很低,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还要不断深化改革,破解新问题、新课题。既要看到中国的机遇,又要看到必须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必须振奋精神,勠力前行,决不能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决不能对错误思想、不当言行放松纵容、养痈遗患。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打铁必须自身硬。“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度认同基本路线,则贬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错误思潮就没有空间;高度认同基本路线,则夸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正确指出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怀疑甚至反对改革开放的声音就没有市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高度认同、善于运用基本路线,党的团结统一、中央权威就能够实现;广大党员高度认同、善于运用基本路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凝聚就能实现。总之,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建设才能扎实推进,我们党才能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一切违背党的基本路线的错误言行。党的基本路线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大方向、大原则和大战略,内部体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外部体现为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有机统一。因此,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要坚持其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保证其内在统一,贯彻始终;也要坚持其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所共同决定的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方向、大原则和大战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在于保证用党的基本路线统一全党的意志和行动,巩固党的领导、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改革开放大政方针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全体党员在坚决捍卫党的基本路线中,除了自身要不断提高认识、强化实践外,还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错误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