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完美的希伯来专家

《泰晤士报》刊出那篇专文三天后,艾希曼奉命掌管帝国保安总局第四局(Amt IV des RSHA,即“盖世太保”)辖下的“R特别部门”(Sonderreferat R)。该部门后来在1940年1月30日与全国犹太移民中心合并,划归到负责被占领地区的第四局D处(IV D),更名为第四局D处4科(Referat IV D 4)。第四局D处4科通称为“艾希曼办事处”(Dienststelle Eichmann或Eichmannreferat),在1941年改划归到负责“世界观敌人”的四局B处,编号从此改成了第四局B处4科(Referat IV B 4)。——译注这个改变大大扩展了艾希曼的职权范围:除了逼迫犹太人移民之外,现在他还要负责协调将犹太人迁移到东方的各种计划。艾希曼随后的晋升更加表明,没有人怀疑他组织大规模人口迁徙的能力。从1940年4月起,他和一位同僚还另外接手了位于波森(Posen)的移民安置中心,负责执行希姆莱“清空瓦尔特高(Warthegau)的异族人”的计划。于是波兰人和犹太人被强制迁出,以便让位给来自沃里尼亚(Volhynia)和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的德裔移民。瓦尔特高位于今日波兰中西部,面积4. 5万平方公里,在1939—1945年之间划归纳粹德国,首府是波森(今波兹南)。沃里尼亚位于乌克兰西北部,比萨拉比亚大致相当于今日的摩尔多瓦共和国。——译注有趣的是,艾希曼的声名此时已经传到了波兰。当时住在索斯诺维茨(Sosnowitz)的弗里达·马齐亚(Frieda Mazia)后来在1961年出庭作证:

 

我们大约在1940年年初就已经知道,如果有高阶的德国官员或军官过来,大家还是躲藏起来为妙,千万别在街头露面。……有传言说绝对不能跟他们接触,因为他们当中有一个人出生在巴勒斯坦的德国殖民地,不但会说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而且熟悉所有犹太习俗。艾希曼审判,第27次开庭。

 

马齐亚女士在这里的证词,并不是受了战后才知道的信息的影响。除了前面引述的《巴黎每日新闻报》的专文,另一篇关于艾希曼的最有影响力的文章亦表明了这一点。1940年12月6日,纽约的《建设》刊发了一小段文字。这回不但完全集中于艾希曼,甚至还出现在头版:

 

完美的希伯来专家

艾希曼专员是盖世太保新派往罗马尼亚的密探和刽子手,他已经在本周抵达布加勒斯特(Bucharest)。艾希曼来自巴勒斯坦,诞生在特拉维夫(Tel-Aviv)附近萨罗纳的圣殿骑士封邑。他能说一口流利的希伯来语,并且熟悉犹太复国主义的历史,以及犹太复国运动各个团体的人物、影响力和政治倾向。

 

这篇短文几乎没有讲对任何事情,也正因为如此,艾希曼才特别感到沾沾自喜,毕竟所有那些传说的来源恰恰就是他自己。艾希曼来自莱茵兰的索林根(Solingen),不过他知道那个位于巴勒斯坦、名字铿锵有力的圣殿骑士聚落——虽然即便在《迈尔大字典》(Meyers Lexikon)上面也查不到“萨罗纳”那个地名。或许艾希曼是从利奥波德·冯·米尔登施泰因(Leopold von Mildenstein,他的顶头上司和受人钦佩的近东问题“专家”),或者从他的朋友奥托·冯·博尔施温(Otto von Bolschwing)那里,听说了有关特拉维夫附近这群激进反犹的德国群体的事情,以及他们如何在1871年之后自诩为圣地的最后一个基督徒堡垒。克里斯托夫·霍夫曼(Christoph Hoffmann)于1871年建立了这个殖民地,之前他曾在土耳其有过一个诡异的定居点计划,但没有成功。萨罗纳并非巴勒斯坦唯一的圣殿骑士聚落,可是表现得特别顽强。英国人最后在1943年将巴勒斯坦的德国圣殿骑士成员悉数驱逐出境。米尔登施泰因在两份旅行报告中描述了他浪漫而理想化的印象:LIM(米尔登施泰因的化名),“ Ein Nazi fährt nach Palästina”,Artikelserie in Der Angriff,26.9-9.10.1934(Buchausgabe: Rings um das brennende Land am Jordan,Berlin 1938);Leopold von Mildenstein, Naher Osten-vom Straßenrand erlebt.Stuttgart 1941,114f.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在浏览犹太报刊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圣殿骑士聚落的名字。例如阿道夫·伯姆主编的德文版《巴勒斯坦建设杂志》( Palästina.Zeitschrift für den Aufbau Palästina)在1934年8月号和1937年12月号都谈到萨罗纳。此外德皇威廉二世曾在1898年前往巴勒斯坦旅行时造访该聚落,从而巩固了它在殖民地文学上的地位。艾希曼很早就有意使用萨罗纳这个地名,既在自己的阵营之内,也在犹太社区代表及其周遭人士面前,加深了别人对他的印象。海因里希·格吕贝尔(Heinrich Grüber)是柏林市一位专门替不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发声的牧师,曾经在1940年直接向艾希曼询问他所谓的出生地。尽管我们不太清楚艾希曼究竟是怎么回答的,但格吕贝尔听完之后显然相信了那个传说。海因里希·格吕贝尔在艾希曼审判案第41次开庭时的证词。关于他对艾希曼的印象,参见Heinrich Grüber, Zeuge pro Israel.Berlin 1963。

艾希曼也向维也纳的犹太人讲述了同样的事情,用以假乱真的流利说辞谈论起弗拉基米尔·泽埃夫·亚博京斯基(Vladimir Zeev Jabotinsky)和哈伊姆·魏茨曼(Chaim Weizmann),以及二人对犹太复国主义的不同观点,还提到只有犹太人才感兴趣的名字。阿道夫/多尔菲[·丹尼尔]·布伦纳(Adolf/Dolfi [Daniel] Brunner),1938年“马卡比联合会”的青年组织领导人,还记得许多这样的对话(磁带录音,Dr. Daniel Adolf Brunner über den“Makkabi Hazair Wien”,Jaffa,1977, Yad Vashem Archive O-3/3914)。Zit b.Herbert Rosenkranz, Verfolgung und Selbstbehauptung...,A.o.,111.本亚明·穆尔默斯坦也曾亲耳听过艾希曼讲他的身世故事。穆尔默斯坦如此告诉了西蒙·维森塔尔。参见维森塔尔1954年3月30日写给纳胡姆·戈尔德曼的信函,NA, RG 263, CIA Name File Adolf Eichmann。迪特尔·维斯利策尼(艾希曼的同僚和朋友,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爱恨交织)曾讲述过几个不同的版本,内容都可以总结为:艾希曼讲了自己的故事之后,欣喜地发现人们相信了,于是意识到这个传说能派上多大的用场——例如让他可以堂而皇之地谎称自己会说希伯来语,而且对犹太人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即起诉文件T/84,所谓的“133号牢房文件”(Cell 133-Dokument),第5页:“艾希曼在1938年年底、1939年年初跟维也纳犹太人打交道的时候,想用自己关于巴勒斯坦和犹太人问题的知识以及语言能力给他们留下印象,并且暗示他出身海法附近萨罗纳一个属于‘圣殿骑士教派’的德国家庭,所以‘谁也骗不了他’。从那时起,这个谣言就已经传遍了犹太人的圈子,而艾希曼一直引以为乐。”但必须注意的是,维斯利策尼的这个讲法套用了艾希曼的说辞,因为事发当时他跟艾希曼并没有什么接触,二人是从1940年夏末才变得关系热络起来的。除此之外,维斯利策尼并没有什么说实话的嗜好,在涉及艾希曼的时候,往往更是看不见实话的影子。

这个故事更宛如一根红线,贯穿了艾希曼的公众形象。1943年人们在荷兰谈论它夏洛特·扎尔茨贝格尔在艾希曼审判案第42次开庭时的证词。;1944年在匈牙利,艾希曼更积极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威权。维斯利策尼也利用它来使犹太社区对他的顶头上司心生畏惧——因为艾希曼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读得懂,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又打扮得那么像犹太人,随时都有办法不知不觉地混进他们当中。这种恐怖情景产生了持久的效果,以至于人们在战后都还担心艾希曼会冒充犹太人秘密前往巴勒斯坦,躲藏在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当中。Jüdisches Gemeindeblatt für die Britische Zone,“Der Mann den wir suchen”, 6.1.1947. Simon Wiesenthal, Großmufti—Großagent der Achse,Salzburg,Wien 1947,46.1952年的时候,这个谣言仍然在特拉维夫流传。据说艾希曼也曾在私下谈话中,向官阶高出他许多的党卫队指挥总部(SS-Führungshauptamt)的集中营督察长里夏德·格吕克斯(Richard Glücks)讲过萨罗纳传说。那个传说在许多方面对他的声誉产生了助益。

鉴于艾希曼两三下就足以在同事们面前装出完美希伯来专家的样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少关于他如何有效打造自己角色和形象的方法。维斯利策尼(133号牢房文件[起诉文件T/84],第3页)表示艾希曼从1935年开始对希伯来语感兴趣,而且显然完全复述了艾希曼自己当时的说法:“由于有很多空闲时间,他开始学习以希伯来语为主的一些古代语言,起因是他负责保管的犹太法器和钱币。他通过自学掌握了相关知识。他具备良好的希伯来语阅读能力和说得过去的翻译能力。他能够流利地阅读和翻译意第绪语,但无法流利地说希伯来语。”维斯利策尼还说,米尔登施泰因曾在巴勒斯坦“待过许多年”,这助长了他浮夸自大的倾向并导致维斯利策尼疏远米尔登施泰因(以及艾希曼)。艾希曼根本不会希伯来语,而且也只能说一点点意第绪语。或许是受到他所钦佩的米尔登施泰因的激励(米尔登施泰因同时通晓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艾希曼曾试图学习那两种语言,但很快就达到了自己的限度。事后回顾时,他把第一次尝试的时间定在度蜜月之际,也就是1935年3月。由于早年在党卫队保安局的职务,艾希曼在阿根廷和以色列给出的日期引发了一些疑问。那也可能是一种谎称。有证据表明,他在1936年夏天首度提出申请,想找一位犹太裔的希伯来文教师,但被海德里希拒绝了,并且向他推荐了一位“雅利安人”语言老师。虽然那位老师愿意效劳,后来却没有了下文。第二次申请书中提到了第一次的申请。那位愿意效劳的老师是弗里茨·阿尔特(Fritz Arlt)。SD OA Südost am 3.7.1936. Barch Koblenz R58/991. Götz Aly, Karl Heinz Roth, Die restlose Erfassung. Volkszählen, Identifizieren, Aussondern im Nationalsozialismus. Frankfurt a.M. 2000,以及Hans-Christian Harten, Uwe Neirich, Matthias Schwerendt, Rassenhygiene als Erziehungsideologie des Dritten Reichs. Bio-bibliographisches Handbuch. Berlin 2006, 238-242.米尔登施泰因大约在同一时间被调离,部门的语言问题随即在第二年变得越发严重,因为已经再没有人能够阅读希伯来文了。尽管尝试了“自学”,但艾希曼还是对希伯来文一窍不通,而他在1937年6月第二次提出的拜师申请又遭到了拒绝。艾希曼在1937年6月18日第二次提出申请,起诉文件T/55(11);另一份更好的副本是起诉文件T/55(14), Dok. 13., Vermerk: Betr. Übersetzungen neu-hebräisch-deutsch. R.M.W.Kempner, Eichmann und Komplizen,Zürich,Stuttgart,Wien 1991,39.这份申请书中提到了1936年六七月间提出的第一次申请。艾希曼称他随即买来一本教科书,扫罗·卡莱科(Saul Kaléko)编著的《大家来学希伯来文》(Hebräisch für Jedermann)。该书可在一些德国图书馆找到,例如汉堡国家与大学图书馆(Staats-und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Hamburg, A1949/7278, Ausgabe 5. Auflage 1936)。至于艾希曼之所以在接受萨森访谈时还记得作者姓名和那个相当奇特的书名,可能有几个原因:扫罗·卡莱科直到1938年都在柏林教授希伯来文(Yad Vashem Archive 01-132: Saul Kaléko [Barkali Shaul], Teaching Hebrew in Berlin,1933-1938,Aufzeichnung 1957),而且《犹太环视报》( Jüdische Rundschau)曾经打广告宣传他那本书,并且印出了课程精选。然而既不同于书名,也不同于艾希曼的讲述,那本教材即便对训练有素的自学者来说也相当不容易,顶多只适合作为艾希曼办公桌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摆设品罢了。

于是1938年,艾希曼自掏腰包,在维也纳跟本亚明·穆尔默斯坦上了几小时希伯来文课,但这也没有带来多少帮助。西蒙·维森塔尔在1954年3月30日写给纳胡姆·戈尔德曼的信中谈到此事。NA, RG 263, CIA Name File Adolf Eichmann。维森塔尔的消息来源是本亚明·穆尔默斯坦。奥地利和匈牙利的证人们都认为,艾希曼不过是很有技巧地用一些简单的句子虚张声势罢了。多尔菲·布伦纳(曾经多次在维也纳与艾希曼会面的“马卡比联合会”负责人)和布达佩斯犹太人委员会的艾尔诺·蒙卡奇斯(Ernö Munkácsis)十分确定,艾希曼只不过是卖弄一些短句罢了。磁带录音,Dr. Daniel Adolf Brunner über den “Makkabi Hazair Wien”,Jaffa,1977, Yad Vashem Archive O-3/3914。Zit bei Herbert Rosenkraz, Verfolgung und Selbstbehauptung..., A. o.; Aussage von Dr. Ernö Munkácsis (Judenrat Budapest), abgedruckt bei Jenö Levai, Eichmann in Ungam.Dokumente.Budapest 1961,211.1960年在以色列的时候,艾希曼显然完全听不懂希伯来语,而且也无法阅读。然而,他仅仅靠着几个短句和不至于把希伯来文书拿颠倒的本事,便足以扮演内行人的角色。

这必须归功于艾希曼的表演天分和良好的记忆力,但同时也是由于德国的犹太人并不习惯有人对他们这么感兴趣,况且对方还是一名纳粹党员。纳粹成员当中竟然有人这么了解犹太人,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反过来也说明艾希曼必然已经是纳粹政权特别引人关注和特别出名的人物,否则那些传说根本不可能出现并流传得这么广。

艾希曼从一开始就密切关注自己的公众形象,并千方百计设法加以影响。连他最后的那些注记,也只能视为对别人关于他的书籍和论断所做出的回应。1961年出庭受审时,艾希曼的反犹太主义偏执导致他过分高估了学术界和新闻界的“沆瀣一气”;同样,1939年在柏林对着犹太代表们大发雷霆的时候,艾希曼也高估了外国新闻媒体在他自己国内的影响力。那些报刊根本不准输入德国,即使连拥有它们也是危险的事情。“世界犹太集团”与“国际新闻界”和“遭到渗透的学术界”之间密切互通消息,这仅仅存在于纳粹的噩梦之中。但这并不表示艾希曼出现在欧美报刊上的公众形象只不过是来自远方的幻影。消息来源是纳粹暴力所及范围内的线人,因此即便最不切实际的文章,也多少能够向我们呈现此人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