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贼到水寇:水浒传的前世今生(知趣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腹心大患”震惊朝野

谁是朝廷的“腹心大患”?

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曾受统治者一时注目,但与同时或稍后的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相比,却又是“小巫见大巫”。遍查史书,并不见朝廷特意发兵征讨宋江的消息。史书所载官军与宋江的几次战斗,也只是郡县官吏以有限之兵与之周旋抵敌而已。

可是到了《水浒传》中,宋江突然成为令统治者食不甘味、卧不安枕的“腹心大患”。小说第五十四回,高俅向皇帝奏禀:“今有济州梁山泊贼首晁盖、宋江,累造大恶……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戮剿除,他日养成贼势,甚于北边强虏敌国!”第七十八回,徽宗皇帝也说过“此寇乃是腹心大患,不可不除”的话。

这构成我们所要讨论的第五个问题:历史上有哪支起义队伍,曾被朝廷视为“心腹之患”?事实上,“腹心之患”一类的话语,正是南宋朝野上下对洞庭义军的一致评价。我们略一翻检,便可从史料中找到不少。如熊克《中兴小纪》卷一八:

(绍兴五年五月己丑)都督张浚谓杨幺拒洞庭,实占上流,不先去之,为腹心害,将无以立国……

《建炎》卷八六对张浚之说有更细致的描述:

时张浚以建康东南都会,而洞庭实据上流,今寇日滋,壅遏漕运,格塞形势,为腹心之害,不先去之,无以立国。

此外,王明清《挥麈三录》卷三记张黜说服孔彦舟攻打钟相时,曾有如下说辞:

鼎州一带,有贼徒钟相,众号四十万,乃国家心腹之疾太尉傥能平此,朝廷必喜,将士以此取富贵,何患不济?

岳飞《乞复襄阳札子》宋岳珂《金佗粹编》卷十,《家集》卷一。则云:

然以臣观之,杨幺虽近为腹心之忧,其实外假李成,以为唇齿之援。……而况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

直至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御试策一道》宋《文丞相全集》卷一《对策·御试策一道》。中尚重复其说:

谨按国史,绍兴间,杨幺寇洞庭,连跨数郡,大将王不能制。时伪齐挟虏使李成寇襄汉,幺与交通,朝廷患之,始命岳飞措置上流。已而,逐李成,擒杨幺,而荆湖平。臣闻外之虏寇,不能为中国患,而其来也,必待内之变。内之贼,亦不能为中国患,而其起也,必将纳外之侮。盗贼而至于通虏寇,则腹心之大患也已。

诸说或称“腹心之害”,或谓“腹心之大患”,或云“心腹之疾”,皆非泛泛形容之辞。洞庭湖位于建康上游,从地理位置上看,正是南宋半壁河山的腹心之地。钟、杨等占据洞庭湖,不但阻断长江上下的漕运,而且阻遏了朝廷对西南、西北的控驭。统治者更担心的,是杨幺勾结金人,里应外合。对于南宋朝廷而言,洞庭起义真如病在腹心,是名副其实的“腹心之患”。

统治者忧虑之深,还可从起义平定后统治者的兴奋心情反观。高宗曾亲赐张浚的手书说:

览奏知湖寇已平,非卿孜孜为国,不惮勤劳,谁能宽朕忧顾?奏到之日,中外欢贺,万口一词,以谓上流既定,则川、陕、荆、襄形势连接,事力增倍,天其以中兴之功付之卿乎!《建炎》卷九〇。

高宗将湖湘的平定与“中兴”联系起来,足见这场农民大起义在统治者心头的分量之重。此外,在朝廷策封岳飞为鄂国公的制词中,也有“清湖湘累岁荡泊之灾,增秦蜀千里贯通之势”宋岳珂《金佗粹编》卷二《丝纶传信录·检校少保加食邑制》。等语,也都明白宣示平定湖湘的重大意义。

只有平定了杨幺,南宋的国土才堪称完整,经济、政治气脉才贯通畅达,川陕荆襄才能有效地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控驭之中,国家实力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否则,漕运不通,形势阻塞,加之外寇凭临,也便真的“无以立国”了。

《水浒传》中屡称梁山为“腹心大患”,其说显然来自洞庭起义。反之,历史上的宋江三十六人虽然也扰郡县、惊朝廷,但无论如何都难称“腹心大患”,是可以肯定的。

中兴三大患,杨幺占其一

洞庭起义对《水浒传》的影响,还可从另外的角度加以证明。如《杨幺事迹》借平民方畴之口,道出南宋初年统治者为内忧外患所扰的困境:

江西布衣方畴上封事,达朝廷:“方今之大患有三:曰金虏,曰伪齐,曰杨幺。然金虏、伪齐,皆在他境,而杨幺正在腹内,不可不深虑之。若久不平灭,必滋漫难图。”

方畴的奏议,代表了南宋朝野的普遍看法。而南宋人所谓“三大患”,在《水浒》中恰恰都有反映。首先,今本《水浒传》有征辽一节,反映了北宋一朝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侵凌的历史背景;有迹象表明,在某种早期《水浒》故事中,与宋朝对立的民族是女真而非契丹。关于此点,详见第二章。这与方畴提到的“金虏”是一致的。

其次,《水浒》中盘踞大名府的梁山宿敌梁世杰,正是方畴奏议中“伪齐”的投影。“伪齐”系指南宋初年投靠金人、为虎作伥的汉奸刘豫政权。刘豫《宋史》有传。《刘豫传》见《宋史》卷四七五“叛臣”上;《金史》卷七七。豫字彦游,北宋元符年间登进士第,后官至河北提刑。建炎二年,南宋政府委派刘豫知济南府,刘豫畏惧金人,请求另谋东南州郡,没有得到应允。刘豫心怀怨恨,勉强赴任。到任不久就变节降金,做了伪官,知东平府——那里正是梁山泊所在地。

其后刘豫野心膨胀,以重金贿赂金酋,在金人扶持下做了傀儡皇帝,国号“大齐”,定都于大名府。该政权于南宋绍兴年间迁都开封。绍兴六年(1136),刘豫派儿子刘麟征集乡兵三十万大举南侵,在藕塘(今安徽定远东南)为宋将杨沂中所败。刘豫因此失宠于金人,在做了八年傀儡皇帝之后,终为金人所抛弃;伪齐政权也随之瓦解。

对号入座,一目了然

不难看出,《水浒传》中的梁中书,正是伪齐刘豫的影子。他身为北京大名府留守,那里历史上曾是伪齐政权的“国都”。小说中梁中书手下的得力鹰犬李成,在历史上正是刘豫的爪牙。李成在北宋宣和年间做过淮南招捉使,建炎年间流为军贼,四处窜扰,成为南宋朝廷最感头疼的游寇之一。建炎三年,他曾被刘光世打败,不得已接受招安,被朝廷任命为舒、蕲(今安徽潜山县及湖北蕲春县)镇抚使。不久降而复叛,占据江淮之间六七个州郡,拥众数十万,往来劫掠,进而觊觎江南。绍兴元年(1131),岳飞大破李成于江西,李成向北逃窜,投奔伪齐,沦为汉奸刘豫的爪牙。伪齐瓦解后,他又投靠金人,成为金人的得力鹰犬李成《金史》有传,见卷七十九。

《水浒》中的李成号称“李天王”(第十二回),上阵使双刀(第六十四、六十六回),与刘豫手下的李成一模一样。南宋史料称“时贼首李成自呼‘李天王’”《三朝》卷二〇七引《岳侯传》。。又谓“(李成)其刀重七斤,成能左右手轮弄两刀,所向无前”《三朝》卷一一八引汪伯彦《时政记》。。可知梁中书帐下这位都监,正是由刘豫手下鹰犬脱化而来。

此外,《水浒》中关胜的形象,也来自刘豫部下。《宋史》《金史》中的《刘豫传》,都提到刘豫杀关胜以降金的史实。试看《金史》的记载:

康王至扬州,枢密使张悫荐(刘豫)知济南府。是时山东盗贼满野,豫欲得江南一郡,宰相不与,忿忿而去。挞赖攻济南。有关胜者,济南骁将也,屡出城拒战。豫遂杀关胜出降。(卷七十七《刘豫传》)

又王象春《齐音》谓:“金兵薄济南,守将关胜善用大刀,屡战兀术。金人贿刘豫诱胜杀之。”(梁学昌《庭立记闻》卷一)这位济南关胜“善用大刀”,刚毅正直,骁勇善战,显然便是《水浒》中大刀关胜的人物原型。《水浒》关胜曾驰援大名府,与梁中书不无瓜葛。刘豫与梁中书的同一关系,正可通过关胜再得一证。——至于关胜进入《水浒》的途径,大概并非小说家直接抄纂史书,而是以其他话本小说为媒介。详见本书第三一节论述。

在方畴提出的中兴“三大患”中,“金虏”有今本中的辽国(以及古本中的金人)相对应,“伪齐”又有大名府梁中书相呼应,所剩“杨幺”一患,对应者是谁,也便再清楚不过了——梁山义军与洞庭起义都是水泊聚义式的农民大起义,在队伍规模及人员组成、领导层更迭乃至被视为“腹心大患”等方面,二者都毫无二致。若说二者没有联系,恐怕很难找出有力的反面证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