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王”晁盖之谜
晁盖:谜一样的人物
在谈到梁山领导层时,我们还特别注意到晁盖这个人物。在《水浒传》的诸多谜团中,晁盖之谜最不易解。
晁盖之名不见于史乘、笔记,没有哪一种史料提到宋江义军另有一位开山领袖。宋江本人就是三十六位好汉的总头领,也应是这支队伍的创始人。那么晁盖是《水浒》作者凭空虚构的文学人物吗?也不像。小说家为什么要在一部以歌颂宋江为主的英雄传奇中,虚构一位创业开基的领袖,压在主人公头上?若说让王伦草创山寨,尚能以小人的言清行浊、嫉贤妒能,反照晁盖等人的宽宏大量、义重如山;那么将晁盖置于宋江之前,便连这点反衬的作用也没有,正可谓师出无名了。
晁盖的种种表现,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一出场,小说作者便介绍他“人物轩昂,语言洒落”(第十五回),分明是一派领袖风度,很像要率领众人大干一场的样子。可是他后来的表现却令人失望,不过是结交了七八条好汉,劫了一宗财货。此后又火并王伦,杀了一个虽说胸襟不宽却也是绿林朋友的白衣秀士王伦。至于与官军、土豪等恶势力的直接对抗,晁天王却总显得力不从心。
祝家庄之役,梁山好汉取得了辉煌胜利,但那场攻坚战却是宋江出马指挥的。晁盖好不容易争得攻打曾头市的指挥权,却出师未捷便遭暗算;就在梁山大业蒸蒸日上之际,他却窝窝囊囊地撒手西去。
奇怪的是,对这位才具一般、功劳有限的前任寨主,宋江等人却奉若神明。不但在其生前尊为兄长,在他死后还设置了“梁山泊主天王晁公神主”灵牌(第六十回)。大聚义时,宋江坐了梁山头一把金交椅,犹不忘在山寨正厅“供养晁天王灵位”(第七十一回)。
作为文学人物,晁盖的形象塑造算不得成功。他的出现分散了作者的笔墨,影响了小说家对宋江形象的集中塑造,小说结构也因此显得支离散漫。——然而正是这位于史无征又不合小说创作规律的尴尬人物,却始终在小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习惯于开门见山的读者不禁要问,作者因何要叠床架屋,在一号主人公宋江之上设置这样一位赘痈人物?
四点比较见“真章”
其实答案很简单:晁盖形象恐怕不是小说家虚构的人物,他的原型仍可在洞庭史料中寻觅。据笔者所见,这个原型人物,应即洞庭义军开山领袖钟相。晁盖与钟相的相似之处,至少有四点:
第一,两人同是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开创者。钟相于建炎四年(1130)二月十七日首揭义旗,是持续六年的洞庭湖农民大起义的开山领袖。晁盖则率领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等开创了梁山大业。在这一点上,二者极为相似。
第二,钟相领导起义活动仅仅四十天,便遭重挫。他本人兵败被俘,饮恨而亡。这与晁盖无所建树、过早阵亡的结局完全相同。
第三,洞庭湖的反抗大业,并未因钟相一死便风流云散。其继承者杨幺、黄诚等“据江湖以为巢穴”,很快形成新的领导核心,掀起规模更大的起义波涛,又坚持斗争达五六年之久。而晁盖死后,宋江等同样坚持斗争,起义烈火越烧越旺,给官军以沉重打击。
第四,钟相虽死,其在义军中的威望不减。杨幺等称兵,每每“扬言与钟老爷报仇”。杨幺还“立钟相幼子子义为太子,自幺与黄诚以下,皆尽臣礼之,以固其党之心”。可见钟相的影响是一直延及身后,贯穿起义活动始终的。这又如晁盖死后,忠义堂上始终供奉着“梁山泊主天王晁公神主”灵牌;直至第八十三回受招安后,宋江才吩咐“宰杀猪羊牲口,香烛钱马,祭献晁天王,然后焚化灵牌”。
通过比较,晁盖形象源于钟相的结论,已是呼之欲出了。
“天王”之号不寻常
关于钟相对晁盖的影响,还可从“天王”称号中看出。
晁盖形象最早出现于《大宋宣和遗事》,绰号“铁天王”,至《水浒传》中则改称“托塔天王”。这种称呼变化,或为音近而讹,或因传闻有异,可不必细究;倒是“天王”之称始终未改,值得关注。
或谓:无论“铁天王”还是“托塔天王”,不过是当时常见的江湖绰号而已。不但梁山好汉人人皆有,一般绿林豪杰、军贼流寇,也都拥有一个。且以“天王”为号者也不止晁盖一人,例如建炎年间活跃于江淮一带的军贼李成,也号称“天王”,与晁盖的“天王”称号,并无不同之处。
笔者却以为,晁盖的“天王”称号常常出现于庄严场合,据此一点,便足证其含义特殊,有别于一般绰号。如小说叙述中每提及晁盖,多直称“晁天王”;山寨众人也张口便是“晁天王”“晁天王哥哥”。晁盖死后,忠义堂上的灵牌,也大书“天王晁公神主”。——我们很难想象,像“赤发鬼”“短命二郎”“母夜叉”“鼓上蚤”一类的绰号,也能成为好汉的人前敬称或死后尊号。即如李成,死后恐怕也不会把“天王”写在灵牌上——那纯粹是个江湖诨名罢了。
那么晁盖“天王”称号的意义究竟何在?《中兴小纪》卷一四谓:“时鼎寇杨幺,众至数万,僭号称‘大圣天王’,旗帜亦书此字,且用以纪年。”而杨幺这一称号,又与钟相的称号有关。《建炎》卷三一说“(钟)相武陵人,以左道惑众,自号‘天大圣’”。——这里所谓“天大圣”“大圣天王”,显然都非一般江湖绰号可比,而与荆湖民间的宗教信仰有关,明显带有僭越封建秩序、挑战封建王朝的意味。
只不过到小说中,起义的性质发生微妙变化,晁盖、宋江等人并不想真的“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于是一个带有僭越性质的称号,也便在传说及小说中蜕变为普通的江湖绰号。只有从“天王”的语言外壳以及众人对这一称呼的格外尊重,还能依稀辨出故事演述与洞庭史实间的承递关系。
弄清了晁盖与钟相之间的映射关系,集中在晁盖身上的诸多疑点也便烟消冰释。如晁盖在山寨中几乎一事无成,却又享有极高威信。一旦明了钟相在荆湖地区传教多年、威望素著的背景事实,也就不难理解晁盖何以是“天下闻名的义士好汉”,“独霸在那村坊,江湖上都闻他名字”了(第十四回)。钟相虽死,他所鼓荡起来的宗教气氛犹在,杨幺等人都是他的忠实信徒;他们要坚持起义、团结队伍,就必须继续高举钟相的旗帜,以“钟老爷”相号召。杨幺拥立钟相之子钟子义为太子,正是出于此种目的。从某种角度看,钟子义当视为洞庭水寨中活的钟相神位。
《水浒传》中晁盖形象的不足,恰在于作者仅从钟相头上借取了精神领袖的神圣光环,却忽略了原型人物传教廿载、威望素著的背景事实。于是晁天王的威信也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有一点须特别强调:钟相事迹对小说的影响,远不限于晁盖一人。钟氏本人的教主身份及其复杂的人生经历,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其布道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肯定会在荆湖民间传说中留下印迹。文学创作对历史素材的运用,本是十分自由的,并没有严格的对应规律。笔者认为,钟相的某些素材,还为《水浒》作者吸收,丰富了宋江的形象。而从攻打祝家庄、曾头市等故事情节中,我们也能见到钟相的影子;彼时的钟相,则又附着在祝朝奉、曾长者的形象上。有关这些,我们后面还要作专门讨论。
在以上两节中,我们讨论了义军首领人数及领导层的更迭问题。事实证明,在这个问题上,《水浒传》同样是贴近洞庭史实,而与历史上的宋江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