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备维护与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机电设备维护维修

第1章 设备维修管理基础知识

1.1 设备及设备管理

1.1.1 设备及特点

设备指可供企业在生产中长期使用、具备一定的功能、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并在反复使用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和功能的物质资料,为生产经营服务的机器、动力装置、仪器仪表等的总称,包括生产设备、动力设备、辅助设备、运输设备等。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企业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主体。设备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局。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

由于社会生产过程包含了许多领域、行业和专业,除了通用设备外,各种产品生产过程离不开专门的生产设备,如冶炼设备、化工设备、造船设备、煤矿设备、发电设备等,因此,设备种类繁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成果不断应用在设备上,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发展迅速提高,正在朝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电子电气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

1.大型化

大型化指设备的容量、规模和综合能力越来越大。如我国石油化工工业中合成氨生产装置的规模,20世纪50年代年产只有6万吨,现在建成的大型装置年产可达60万吨。乙烯装置在20世纪50年代年产只有10万吨,2005年投产的中海壳牌乙烯项目年产达到80万吨,实际产能达到100万吨。

冶金工业中,我国沙钢集团的高炉容积为5860立方米,新日铁最大高炉容量为5150立方米,德国蒂深钢厂的最大转炉容量为400立方米;国内的发电设备已能设计制造30万千瓦的水电成套设备,100万千瓦的火电成套设备,三峡电站的装备为68万千瓦的机组。

在其他如造船、机械制造等领域,设备的大型化也十分明显。设备大型化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2.高速化

高速化指设备的运转速度、运行效率、控制数字系统的运算速度加快,也包括化学反应速度的加快。如纺织工业中,国产气流纺纱机的转速60000r/min,国外先进的可以达到100000r/min以上。钢厂轧钢工序的轧机速度、高层建筑的电梯运行速度等,运行速度在迅速提高。

3.精密化

设备的精密化决定了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如机械制造工业的金属切削加工设备,20世纪50年代精密加工精度为1mm,80年代提高到0.05mm。21世纪初,加工精度又比20世纪80年代提高了4~5倍。现在,主轴回转精度达到0.02~0.05mm,加工零件圆度误差≤0.1mm,表面粗糙度Ra≤0.003mm的精密机床已经在使用。

4.电子电气化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电器元件的快速发展,使新技术在机器设备中集中使用,引起了设备装备的巨大变革。新一代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等,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机加工生产中可以将车、铣、钻、镗、铰等许多工序工艺集中在一台机床上自动顺序完成,易于快速调整,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可不需要人的直接参与,能够在高压、高温、高真空等环境中,准确完成规定的加工过程,满足工艺要求。

5.自动化

自动化不仅可以自动实现各种生产工序与生产工艺,还能实现对产品的自动控制、整理、包装、设备工作实时状态的检测、监测、报警等处理。如汽车制造厂的锻件、铸件生产自动线,发动机有关零件的加工生产线,家用电器的电路板安装的生产线,冶金工业中的连铸、连轧、型材生产线等。

本书以通用设备为重点,介绍基本管理知识。如图1-1~图1-10所示是常用的车床、铣床、磨床、刨床、钻床、镗床等机加工设备及涉及安全的特种设备,如电梯、起重设备等。

978-7-111-60222-4-Part01-1.jpg

图1-1 车床

978-7-111-60222-4-Part01-2.jpg

图1-2 立式铣床

978-7-111-60222-4-Part01-3.jpg

图1-3 磨床

978-7-111-60222-4-Part01-4.jpg

图1-4 刨床

978-7-111-60222-4-Part01-5.jpg

图1-5 钻床

978-7-111-60222-4-Part01-6.jpg

图1-6 典型机加工车间设备

978-7-111-60222-4-Part01-7.jpg

图1-7 起重设备

978-7-111-60222-4-Part01-8.jpg

图1-8 手扶电梯

978-7-111-60222-4-Part01-9.jpg

图1-9 锅炉

978-7-111-60222-4-Part01-10.jpg

图1-10 电焊设备

1.1.2 设备管理特点及内容

1.设备管理的总要求

设备管理是围绕设备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它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综合效率与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应用相应的理论、方法,通过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设备管理要围绕提高经济效益中心,以获取良好的设备投资效益为目的,依靠技术进步、保证设备正常安全运行,坚持预防为主的管理思路、坚持维护保养与计划检修相结合、坚持修理制造与更新改造相结合、坚持专业人员管理与全员管理相结合、坚持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现设备的全过程综合管理。

设备有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设备管理包括实物形态管理和设备价值形态管理。前者从规划设置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即为设备实物形态运动过程;后者在整个设备寿命周期内包含的最初投资、使用费用、维修费用的支出,折旧、技术改造、更新资金的筹措与支出等,构成了设备价值形态运动过程。

2.设备管理的特点

(1)系统理论的应用

设备管理因素多,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设备管理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包括运筹学、后勤工程学、系统科学、可靠性工程、管理科学、工程经济学、机械电子电气液压仪表等工程技术、人机工程学等。设备管理的系统化就要求在企业内部许多部门的配合、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2)设备管理进入到全员维修阶段

传统的设备管理,是企业设备部门狭义的维护维修,现代设备管理已经发展到全员维修阶段。

(3)维修专业化与协作化

设备维修是设备管理的一个部分。社会发展,使专业化分工更细,协作需求更明显。相互协作才能专业化生产品种专业、批量大的产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组织专业化设备修理是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设备维修专业化具有维修效率高、修理质量好、成本低、周期短的特点,实行维修专业化,可以减少许多重复的工序或者是维修车间、修理工厂,节省大量的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固定资产的占用额,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4)设备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管理发展迅速,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水平与效率,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信息系统与管理可以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设备故障、故障特点、停机工时、修理时间与费用、备件库存,以及设备改造与折旧、报废进行综合管理。

(5)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管理

设备可靠性、维修性指标是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能频繁出现故障,在满足工艺、符合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要追求高效率、高效益。

(6)加快设备更新改造

生产设备为生产经营服务,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合理的设备配置、合理的设备选购、自行设计与制造、合理的折旧、技术改造与更新改造等。

(7)节能、环保、职业安全卫生成为重要环节

设备投入不再是简单的购买设备,使用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必须要综合考虑。如首先要考虑环境保护问题,降低废物排放;节能节约是设备使用的重要技术指标;设备使用中的职业安全卫生也要考虑等。

(8)设备管理的具体性

①技术性。设备是企业的生产手段,是物化的科学技术,是现代科技的物质载体。

②综合性。现代设备是多门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设备管理是工程技术、经济财务、组织管理的综合;为获得设备的最佳经济效益,必须实行全过程管理,是对设备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的综合;设备管理涉及物资准备、设计制造、计划调度、劳动组织、质量控制、经济核算等许多方面的业务,汇集了企业多项专业管理的内容。

③随机性。许多设备故障具有随机性,使得设备维修及其管理也带有随机性质。

④全员性。现代企业管理强调科学调动广大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3.设备管理的内容

设备管理包括从设备规划调研、可行性研究决策、设计制造或选型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使用中维护维修、更新改造到报废的全过程,是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因此,广义的设备管理包含设备维修与狭义的设备管理。

①设备的添置调研。调研生产过程与设备之间的关系、设备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设备与工艺之间的关系、设备投资与经济能力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还有设备与使用维护维修、设备使用与职业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等关系。

②设备选择和评价。依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及工艺上可行的原则,正确合理选择设备,综合进行技术、经济的论证,确定最佳方案。

③设备的使用。针对设备特点,合理协调安排生产任务,产品生产必须符合设备的性能要求,制定企业设备管理制度,正确使用设备。设备安全是设备使用中的重要内容。

④设备保养与维修。此过程在企业设备管理中内容多,任务重,具体有设备的定期检查、维护保养、修理计划制定;组织或指导日常维护维修,设备使用备件备品库存及供应商的管理。

1.1.3 设备管理的地位

1.设备管理是有序生产的条件

设备在工业企业资产中总值超过60%。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取决于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取决于设备的技术状态及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维护与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如不重视设备维护与设备管理,短时期可能使设备的效率降低、故障增加,长期失修可能造成设备事故、设备提前报废,生产失去连续性、均衡性。特别是现代企业,生产的连续性、自动化程度高,一台设备或一条生产线因故障停产,可能给企业的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必须重视设备维护与管理。

2.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生产现代化,要求企业设备投入加大,如购置费、维修维护保养费、保险费、能源消耗等,费用越来越大,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就是要提高设备技术水平和利用率,减少故障,降低使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设备管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

产品质量是一个体系,属于质量管理体系范畴。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直接与设备精度、性能、可靠性有关,高质量的产品必须有高性能高质量的设备做保证。在某些情况下,高水平操作者可以在一般设备上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但不能保证质量稳定。良好设备管理才能保证设备稳定,生产出质量好的产品。随着对设备技术改造的重视、技术的发展、设备性能的提高,直接参加操作设备的人在减少,产品质量有了保证,而从事设备维护维修的人员在增加。

4.设备管理对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各种新的零件、部件、器件迅速运用在设备上,从某种程度上讲,设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另外,设备性能的提高,也促进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新产品的实现全部靠设备来保证。可见,提高设备管理的科学性,加强对使用中的设备技术改造与更新,在每次修理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技术改进,促进技术进步。

1.1.4 设备管理的涉及面职责

1.涉及面

1)技术方面。设备是由机、电、液、仪表、传感、控制等构成的满足一定功能的整体,设备管理必然涉及技术方面,包括设计与制造技术,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与状态检测维修技术,设备的维护保养、中修、大修、改造技术。技术方面应围绕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如采用维修性设计、改善性维修,达到无维修设计的境界。

2)经济方面。对设备运行价值的量化考核,是设备使用成本与效益的控制,主要涉及设备规划、调研、决策、购置过程。设备使用成本包括能源消耗、人工劳动成本、日常维护保养成本等评价,设备的中修、大修、改造、更新的经济性评价,设备折旧比例的合理确定。经济方面的要点是建立设备周期寿命的经济费用成本评价。

3)管理方面。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制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设备运行过程各种状态的信息管理系统,设备日常维护维修保养管理系统,设备模具夹具等易损件及备件消耗管理系统,设备报废、规划投资与采购管理系统。管理方面的要点就是建立设备一生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服务。

2.设备管理的职责

1)负责设备资产管理,保持设备安全、稳定、正常、高效的运转,以保证生产的需要;负责动力等公用系统的运转,保证生产的电力供应、循环用水、压缩空气等能源的需要。

2)制定正确使用设备、安全使用设备的基本管理制度。

3)制定设备维修和技术改造更新计划,确定设备资产的管理制度。

4)负责企业生产设备的维护、检查、监测、分析、维修工作,合理控制维修费用,保持设备的可靠性,充分发挥其技术效能,产生经济效益。

1.1.5 设备维修

设备维修是设备管理中的一个部分,传统的狭义的设备管理是指设备维修,尽管目前设备管理的含义在进步,但设备维修在设备管理中的重要程度依旧。加强设备维修工作,设备才能得到合理的使用,正确而适时地维护与保养,有计划的修理、更新、改造,企业可以提高效益。

提高设备完好率,保持并恢复设备精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提高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设备的有效能力;降低维修成本,减少停工损失和维修费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加工的质量,减少废品损失;符合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