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优化研究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佟爱琴 施宋烈 郝雨桐
【摘要】本文围绕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优化,结合同济大学经管学院的现状,分析学院目前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支持与服务、国际交流项目、素质拓展与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加强资源支持与个性化服务指导、打造国际合作交流的特色与优势、加强创新与实践教育等措施以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对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的改进实现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优化。
【关键词】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 教学资源
【Abstract】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Tongji Uni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ocess, the support and service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ject and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education of Tongji SEM. Furthermore, it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ensur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cluding establish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objec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strengthening teaching research and reform, enhancing resources support and individualized service guidance, buil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projects and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education, thus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se key link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Keywords】Teaching 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source
一、引言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应基于三个原则:系统性、目标性和持续性。一是要保证制度规范的明确与全面,并且相互联系、补充和完善,通用性与动态性兼具;二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三是要以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不断改进、持续发展。同济大学经管学院目前已取得了EQUIS、AMBA和AACSB国际三大认证,立足于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现状,发现薄弱的环节,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措施,是完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二、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现状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总体上包括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四大模块。经管学院遵循同济大学的教学质量保证原则,培养能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并与全球化要求相适应的一流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途径。
具体而言,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经管学院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本科阶段采取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教育,设立大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学生自主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研究生阶段则注重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教育。在教学设施和资源方面,为师生提供了便利的公共学习讨论区、研讨室、设备先进的多功能会议室和报告厅等。在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方面,学院目前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国际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有29个双学位交流项目,70多个非学位交流项目,每年为学生提供300多个免学费国际交流学习名额。在实践环节和创新教育方面,学院开展了各类社团活动、文艺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并将创新项目的开展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层次,强调对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 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方面
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师的授课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学院目前还存在以下不足。
(1)有些课程内容缺乏前沿性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尤其是社会科学类专业,新理论和新素材层出不穷。然而,目前培养计划中的有些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对于本学科前沿动态、方法论的涉及不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无法及时做到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增减课程内容。部分课程理念陈旧,没有很好地联系学科实际的发展,内容较为枯燥,时效性差。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未能很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2)教学形式和手段比较僵化。
课堂中更多的是教师单向的信息传输,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之间的讨论仍然不足,课堂互动性有待加强,教学氛围较为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整体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2. 教学资源支持与服务方面
海量的图书馆藏及网络数据库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然而,目前经管学院图书馆利用率较低。据学生反映,学院图书馆的纸质及电子资源相对短缺、更新较慢是最突出的问题,无法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网络资源中,尤其是可免费使用的数据库较少,增加了课题研究或科研项目的开展成本。
在学生服务方面,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课外的学业指导和咨询尚有欠缺。例如在职业指导方面,尽管目前学院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只是独立的选修课程,并未真正使职业指导融入课程设置的整个体系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欠缺完善的理论知识,对于自我认知和定位的能力较差。
3. 国际交流项目方面
经管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国际交流机会。然而,学院的国际交流项目名额往往有较多的空余,有些国际交流项目参与率低。造成这种较低的参与率的原因主要在于学分认证存在一定的冲突和障碍。一方面,交流院校的部分课程与本校课程无法进行衔接和互通,学分认证难;另一方面,由于不同院校的成绩评价体系、标准存在差异,在转换过程中成绩认证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一定的瑕疵,使得即便有对应的专业课程,学分的转换率也较低,这无疑加重了学生在下一学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对诸如奖学金的评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可能挫伤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的积极性。此外,学分认证的手续和步骤比较复杂,交流项目信息的不对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交流项目的覆盖率。
4. 素质拓展与实践方面
对于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不应仅停留在教材的理论层面,素质拓展和实践发挥着关键作用。创新项目作为经管学生的“第二课堂”,设立初衷是帮助本科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但开展至今还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学生反映创新项目的选题创新性不足,偏于理论化而实践性不强。同时,项目流程不清晰,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缺乏导师高质量的指导;项目成员之间的交流不足,使得创新项目的开展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项目完成的质量参差不齐,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锻炼综合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效果。
四、同济大学经管学院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对策
1. 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学院应按照新形势下质量观、人才观和教学观的要求,进行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并持续更新。
总体而言,对人才的培养围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教育”三个层次展开。基于通识教育对开阔人才视野的重要性原则,建立起以学科大类知识为基础的课程平台,拓宽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教育要反映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应与行业、专业紧密结合,尤其要体现时效性,并实施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在此基础上,个性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鼓励学生展现个性,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具体来说,学院目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在以下几个方面可做出改进。
(1)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时效性,使毕业生能够满足时代变革和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进一步丰富专业选修课门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
以经管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在专业选修课门类设置方面可以向其他高校学习借鉴,比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创建多年,专业内细分方向众多,学生选择范围大,课程设置与行业前沿发展的契合也较为紧密。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专业选修课汇总见表1。
表1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各方向的专业名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汇总
同济大学经管学院会计专业的选修课程目前有:财政学、商业伦理、货币金融学、财务经济分析、电子商务、资本运作、税务会计、计算机审计、跨国公司财务、会计专题讲座、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共计12门课程。
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各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相比,同济大学会计专业的选修课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当然这方面会受专业师资队伍所约束,建议通过引进新的专业师资力量和提升现有师资水平加以有效改进。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在师资力量许可的条件下,也建议在保持同济课程特色的基础上,尽可能开设多样化的符合新时代形势和学生要求的选修课程。
(3)增设双语教学的课程,适当加强课程的国际性内容,促进课程与国际前沿的接轨,提高学院国际化教育的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4)增设个性教育的相关课程,加强对学生多元化发展的培养,要求学生自主修读其他专业、交叉课程、创新创业类相关课程,从而引导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
2. 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积极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有利于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多方面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开展教学研讨会、教改项目管理和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及推广应用,可以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新方法和新途径[2]。一方面,教师在授课时的理论与实例应契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走向与趋势,帮助学生从课本走向实践,能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教师要改进教学模式和手段,注重使用讨论式、启发式、演示式教学,如引进参与式教学等模式,摆脱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推进过程中,学院也应给予教师相应的支持。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其为教职工提供专业发展的培训,学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会定期举办年度教学创新博览会,为优秀教师提供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学校还特别设立了学能提升研究中心,来促进教师之间关于教与学问题的讨论与交流,旨在优化教与学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探索大学教与学的创新方法和促进教与学质量的研究[3]。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与建设,保障雄厚的教学资源,也能使教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保证了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一流的教学方法。
3. 加强资源支持与个性化服务指导
本着“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院应加强学习和学术资源方面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指导,提高服务学生的意识。
一方面,应通过各种渠道公布学院的资源分布情况。针对学院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可考虑建立学院图书馆的官方网站或公众号,加强图书馆自身的宣传力度。同时,学院应及时更新国内外的专业纸质图书、期刊以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并重视电子图书、网络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提供与管理,给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便利。同时,还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或学术讲座,给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优质学术资源及学习机会。
另一方面,加强面向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服务,包括开展就业咨询与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服务等。如学院可设立职业规划咨询中心,个性的职业指导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身定位,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提前从思想、行为、能力上做好职业准备,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职业需求,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将大有裨益。心理辅导服务的提供则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此外,也可设立学术咨询中心,满足对科研有兴趣的本科生的需求,为本科生提供研究方向的指引,奠定其科研素养。
4. 打造国际合作交流的特色与优势
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是经管学院重要的特色之一。国际交流项目的推动对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针对国际交流项目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在学院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包括学位项目与非学位项目,使学生能够使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其次,针对非学位的短期交流项目,应本着鼓励交流的原则,尽可能简化学分认定的相关程序。对于课程不衔接的问题,学院在与交流院校进行合作的时候应尽量考虑双方课程的同步性和有效性,在这一前提下适当放宽专业必修课的学分互换标准,拓宽国际交流学分的认定渠道。
同时,除了学期制的交流项目,学院可以增加其他的国际交流机会,例如聘请国外高校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或短期讲学,使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国际化教育。借鉴交大安泰学院等其他高校的经验,学院可加强在每年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短期的访问交换项目,和国际学生同修2~3门管理经济学类课程、开展全球500强公司参观、当地金融商业机构访问并与当地学生联谊交流等,从而增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多样性,提高国际交流的覆盖率。
5. 加强创新与实践教育
“第二课堂”的教育对于人才的全面培养发挥着关键作用。学院应提倡学生多参加“非正规”学习活动,增长阅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知识储备以及各项能力。
针对创新项目面临的问题,首先,应在学院范围内对创新项目的概念进行普及,使学生明晰项目执行流程。这就需要学院创新俱乐部的指导教师加强管理,引导和协助学生完成创新项目。同时在创新项目立项时,学院应该严格进行项目的审核与把关,将创新性不足和重复课题的项目排除在外,可适当采取激励措施,以保证项目能够得到导师的高质量指导。
创新项目之外,学院可鼓励学生成立专业类社团,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探索“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主运用”的实践平台,同时,辅导教师也应到位。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以往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的弊病,达到交流沟通、组织协调、合作创新的实际效果,使学生具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五、结语
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过程。抓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明确影响体系运行的关键环节,使教学工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才能满足学生对优质教学质量的需求,实现高校育人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许晓东,王乘.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44-47.
[2] 胡丽竹.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0(2):161-165.
[3] 韩萌,郭翔宇. 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以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为例[J]. 继续教育研究,2016(11):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