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爱情
佛陀的弟子阿难在出家前于道上遇到一个女子,从此便爱慕难舍,日思夜想。于是佛陀问阿难:“你到底有多爱那个女子?”阿难答说:“我愿化身石桥,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只愿她能在桥上走过。”
这个故事很美,也广为人们传颂,但是这确实只是个故事,人们之所以传颂爱情,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稀少,如果真让阿难化身石桥,等他个几百年,保不齐纵使你佛法修习的如何精深,也早都等崩溃了吧。而且也没有人可以给爱情这种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在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代,茹毛饮血,这种行为无疑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在经过世世代代爱情文化的熏陶之后,很难保证这种原始的交配欲望是否还原汁原味,现在的人的爱情考虑了太多的因素,也融合了千百年来人们对道德伦理方面的观念,大概就是因为长时间形成的这种爱情文化而使爱情和欲望有了区别吧,比如产生了“柏拉图式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当看一个电影的时候,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总是能赚足观众的眼泪,但爱情故事总是充斥着分别以及坚守,甚至是和希望联系起来,因为这种东西经不住时间的推敲的,如此晶莹剔透,纯真无邪的爱情和生活中的繁琐结合起来,其美好程度如何也会大打折扣,就像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有一个诗人叫什么来着,具体名字我也不记得了。他是个诗人,每天媳妇却让他洗猪大肠,他拒绝,但是不洗猪大肠又没法生活,这是让他很纠结的一件事,优雅的诗和猪大肠总是那么的格格不入,而爱情也是同理,没有哪个影视剧会对爱情中的繁琐去大篇幅的塑造的,观众觉得多乏味,无法刺激人们的精神感官。因此,影视剧中的爱情故事一般都是一个片段,短暂的相遇之后生离死别,要不就是男主角和女主角最后一幕来个接吻的画面,这一般都会在欧美的影视剧中出现,至于男女主角后来的生活,那就不得而知了,说不好他们两个为了谁去买醋的问题而大打出手也不一定。
在《泰坦尼克号》3D版上映的时候,我果断去电影院看了一下这部创造了票房奇迹,让20亿人感动的稀里哗啦的电影。看完之后仿佛耳边还隐隐的响着杰克和露丝的绵绵情话,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候,人声嘈杂的甲板上露丝撕心裂肺叫杰克的声音,我在想如果杰克最后没有冻僵沉入海底,没有为露丝献出了生命,那这部剧中催人泪下的因素将削减的不是一丁半点,而这部电影中爱情的桥段固然感人,但我觉得卡梅隆重点塑造的还是人在面临生死之际所表现出的人性,爱情只是这部灾难片的润滑剂,但是不可缺少,杰克和露丝由于一个偶然的冲动而造就了这个美好的故事。有了这个桥段,可以让观众在面对人性阴暗面失望落寞到极点的时候,还有美好的爱情可以向往,生活因爱而变得美好,而最让我内心备受震动的是,大富豪和艺术家在面对生死时的坦然,以及设计师在沉船时内心的愧疚和对自己的谴责,还有维护秩序的工作人员由于受了别人的贿赂,在内心的煎熬下开枪自杀,这无不赤裸裸的揭露了人性的自私,而一段美好的爱情的穿插显得至关重要,而现实中也是如此,大部分关于爱情的作品都是悲苦、落寞才感动人心,就像张爱玲说的,美好的爱情最终都会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爱情的美好也可以断定为一瞬间的头昏脑热!大家都称之为“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