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下的健康:小儿四时辨体捏脊疗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小儿四时辨体捏脊法的操作方法

(一)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均匀、柔和、平稳,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下面主要通过文字和图片形式来介绍小儿按摩常用的单式手法和复式手法,具体操作可扫描相应的二维码观看。
1.单式手法
【推法】(直推;分推;旋推)
推法为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直推、分推、旋推三种。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向指根方向);屈其指直推为补,直其指直推为泻;往上推为清,往下推为补等说法。
直推法: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做直线向前推动(图16)。
分推法:用双手拇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图17)。
旋推法: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做频频旋转推动(本法不常用)。
图16
图17
【运法】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图18)。
图18
【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
指揉法: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做回环揉动(图19)。
掌揉法:用掌根大、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做回环旋转揉动(图20)。
鱼际揉法:仅用大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做回环频频揉动(图21)。
图19
图20
图21
【按法】
用拇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法(图22)。
图22
【摩法】
摩法是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种。有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掌摩为补,指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说法。
(1)指摩法:用食、中、无名三指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做连续的回旋抚摩(图23)。
图23
(2)掌摩法: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做回旋抚摩(图24)。
图24
(3)旋摩法: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后做交替旋转运摩(图25)。
图25
【掐法】
掐法为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指甲用力掐入穴内以不掐破皮肤为宜(图26)。
图26
【拿法】
拿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筋腱。后者又称五指拿法(图27)。
图27
【捏法】
捏法为按摩常用手法。分捏脊法和挤捏法两种。
(1)捏脊法:用双手拇指和食指做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图28)。
图28
(2)挤捏法: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图29)。
图29
【搓法】
双手掌心相对用力,夹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的移动(图30)。
图30
【擦法】
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图31)。
图31
【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拇指面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图32)。
【捻法】
用拇指、食指面,捏住一定部位,做对称的用力捻动(图33)。
图32
图33
2.复式手法
【黄蜂入洞】
食指和中指在鼻孔下缘进行按揉的方法。用于感冒、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等,效果较好,多与通肺经、拿风池等合用(图34)。
【开璇玑】
从璇玑穴开始沿着肋间隙向两侧分推,推至鸠尾穴处,推摩至脐,沿着脐进行摩法,之后推至小腹部。用于痰邪拥塞,食积不化引起的胸闷、气喘、咳痰不畅、夹食腹痛、呕吐、泄泻等实热证(图35)。
图34
图35
【按弦走搓摩】
双手放于腋下进行由上至下的搓摩。可理气化痰,用于胸闷气促、咳嗽、积滞等症(图36)。
【运水入土】
掌面向上,握住小儿食、中、无名、小4指,从小指根部运到大指根部。可以健脾助运、润燥通便,常用于久病虚证,如因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疳积、泻痢等症(图37)。
【运土入水】
与运水入土相反,从大指根部运到小指根部。主治小便滞涩、尿频、下腹胀满(图38)。
【水底捞明月】
用手指蘸冷水滴到小儿劳宫穴附近,用中指在劳宫穴旋转推运,边运边吹气。主治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图36
图37
图38

(二)操作方法

捏脊疗法的操作方法主要分施术前准备、施术步骤、治疗体位和常用方法等四个方面。
1.施术前准备
(1)施术室内温度要适中,切忌温度过高过低。
(2)施术应饭后2小时进行,切忌过饱或饥饿。
(3)施术时应避开室内的桌边、床角,以防患儿由于哭闹,挣脱而发生撞伤。
(4)术者应态度和蔼,争取患者的合作。
(5)施术时将患者腰带松开,暴露出整个脊背,体位要求自然舒适。
2.施术步骤
捏脊时双手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拇指指腹对准食指的第二指关节桡侧,两者保持一定的间距,虎口向前,从患儿尾椎下长强穴开始,双手食指紧贴皮肤并向前推动,将皮肤推起,然后双手拇、食二指把皮肤捏起来。然后沿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此种姿势最为常用,也易操作(图39)。
图39
另一种方法是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拇、食、中三指指端夹住皮肤并捏起,同时用力提拿,双手交替移动向前(图40)。本法俗称为“翻皮肤”。两种方法将皮肤捏起后沿着脊柱由下而上,或轻或重,随捏随拿,随推随放,波浪式向前,一直到大椎穴(有时至风府穴)即为一遍,然后再从头开始捏,连续捏三五遍算作一次,一次捏完,双手拇指在肾俞穴处揉按三五下,此种方法称为常规捏。为了加强疗效,可在捏三遍时,再提拉一遍,这种方法又称为“捏三提一法”。
图40
3.治疗体位
(1)患者体位:患者的体位必须舒适,把脊背放平,全身放松,这样既能使治疗者便于操作,又能使患者坚持治疗而无痛苦之感。成人捏脊时多采用屈肘俯卧位,偶用坐位。儿童患者根据年龄的大小可以采取多种姿势,常用的有以下四种:
1)俯卧位:此姿势与成人相同。患者俯卧,双肘屈曲,两手交叉放于额下或颌下,下肢伸直。衣服解开纽扣翻至头部,注意不要盖住面部,以免影响呼吸。此体位适合年龄在六七岁能主动配合的患儿。
2)俯怀位:家长坐凳子上或床上,患者两脚踩地,面对家长,头和上肢俯在家长怀内,家长用两膝夹住患儿的下肢,两手固定住患儿的上肢,解扣翻衣暴露背部。此体位适于五六岁的患儿。
3)俯膝位:患儿站在家长侧面,上身伏在家长的双膝上,家长将患儿的上肢揽在怀内。此体位适合于三四岁的患儿。
4)横俯膝盖位:家长坐在床上或椅凳上,将患儿抱起横俯于自己的膝盖上,一手扶患儿的上肢,一手扶患儿的下肢,此体位适合于二三岁的患儿。婴儿亦可采用此姿势。
由于捏脊治疗时常与其他推拿按摩手法配合使用,因此患者的体位尚有仰卧位、侧卧位、坐位等,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但应以患者舒适、施术部位放松以及适合术者操作为原则。
(2)术者体位:主要以操作方便为前提,一般取患者的正后方或侧后方,有时可用双膝夹住患儿的下肢或臀部,以防患儿乱动而影响操作。
4.常用方法
捏脊是各种手法的综合动作,通常用的手法有八种,称之为“捏脊八法”,分别是推、捏、捻、放、提、按、揉和拿。现分述如下:
(1)捏:将皮肤捏起来叫捏,是治疗时最常用的手法。捏时双手拇食二指将皮肤捏起,随捏随提随放,逐步向前推进,这时皮肤一起一伏好像后浪推前浪似的。捏法运用时要注意术者捏拿皮肤的面积,以及力量要适中,捏起的皮肤要适当,捏多了,不容易向前推进,捏少了又容易从手中滑出来(图41)。
图41
(2)拿:拿是捏的进一步动作,是将捏起的皮肤进行揉捏的动作。具体动作是捏起皮肤后,拇指向后捏,食指向前推的时候,拇食二指同时轻轻向上揉捏,形成一个合捏微提的手法,拿和捏是相辅相成的(图41)。
(3)推:向前推动,并且稍微加力。方法是将食指二三节紧贴皮肤,均匀地向前推进,与拇指协调;边捏拿,边推进,推进速度要适当,过快则容易滑脱,过慢则不易推进(图42)。
(4)捻:拇、食二指相对用力搓动叫捻。捻是在捏拿患儿施术部位皮肤的基础上,食指向前上用力,拇指向后下用力。向前捻动患儿的皮肤,移动施术部位,左右手交替进行。捻法与推法要结合而做,推的时候要捻,像捻线一样,使皮肤从手中不断通过(图42)。
图42
(5)提:捏起皮肤后,食指向上顶,同时拇指往后牵拉上提。一般用于重提背俞穴时,提起的皮肤要多一些。运用时应注意提拉力量,一般来讲,年龄大的、体质强的力量稍重,年龄小的、体质弱的力量稍轻一点(图43)。
(6)放:提起皮肤后,然后放松,使皮肤恢复原状叫放。是捏、拿、推、捻等手法的放松,随着捏拿部位向前推动,皮肤自然恢复到原状的一个过程。
图43
(7)揉:用双手拇指在相应的背俞穴上或皮肤上进行适当的揉动,手法一般较轻柔。
(8)按:在揉的同时,拇指指腹对准一定的背俞穴,适当加压,以刺激背俞穴。按和揉要互相结合。按、揉手法多穿插进行。
此外,在捏脊法之外尚有推脊和按脊法。推脊法是指用食、中二指从大椎由上而下做直推。推脊柱穴从上而下逆督脉而行,为泻法,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合用。由下而上顺督脉经而行具有补的作用,按脊法实际上是捏脊八法中按法的使用,重在刺激脏腑,以使脏腑功能得到调节。

(三)常用介质

古代根据不同的病症,病症的寒热虚实,季节气候的变化不同选择不同介质,如葱姜水、热水之类的介质来辅助治疗,增强疗效,使皮肤湿度适中,易于操作。而现代大多数专家认为选用介质是为了改善皮肤的滑利程度,便于操作,无季节气候、疾病虚实寒热之分,常用滑石粉、润肤油。
小儿肌肤娇嫩,在按摩时为了减少对皮肤的损伤,或借助某些药物的辅助作用增强疗效,常在手上或背部涂一点类似润滑油的物质即推拿介质,古代称此为膏,将应用介质的按摩称为膏摩。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按摩介质,在按摩时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
1.生姜汁
取鲜生姜适量切碎、捣烂,取汁液应用。小儿在冬春季节,常用姜汁,取其辛温,能发汗解表、温中健胃、助消化之功效。既可用于风寒感冒,又可用于胃寒呕吐及腹痛、腹泻之症。
2.葱白汁
取葱白适量切碎、捣烂,取汁液应用。葱白能散在表之风寒,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之作用。对于感冒风寒的轻症,常用葱白汁作介质,此外,对于因寒凝气滞所导致的小便不利,也可使用本品。
3.鸡蛋清
把生鸡蛋打一小洞,然后倒置,取渗出的蛋清使用。有清热除烦,消积导滞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热性病,或久病后期烦躁失眠,手足心热等病症。
4.薄荷水
取鲜薄荷叶或干薄荷叶(鲜者最好),浸泡于适量的开水中,容器加盖存放8个小时后,去渣取汁液应用。小儿在夏天炎热季节常用。因其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透疹的作用,故对于风热感冒或风热上犯所致的头痛、目赤、咽痛等,或痘疹初期隐隐不透,或麻疹将出之际,均可用薄荷水作介质。
5.滑石粉
医用滑石粉或爽身粉均可。本品有润滑皮肤,干燥除湿的作用。对于婴幼儿及皮肤娇嫩者,一年四季均可使用。
6.其他
如冷水多用于退烧;风油精用于风热感冒;樟脑酒用于四肢肌肉酸痛;肉桂液多用于冬季畏寒体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