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影像诊断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正常髋关节影像解剖及测量

第一节 正常髋关节的X线表现

一、生长期
出生前,仅见髂骨、耻骨、坐骨三个彼此分开的初级骨化中心,其间均为软骨,整个股骨上段亦均为软骨,相当于股骨颈处,仅见关节囊稍致密的软组织影。
在小儿,构成髋骨的三块骨骼互相分离,其间因软骨较多,髋臼显得较宽,各骨距离较远。
2~4岁时,髋臼边缘高低不平、欠规则,10岁以前逐渐变整齐;7~12岁,髋臼顶部通常亦不规则,显示为毛糙或波浪状;14~18岁,髋臼外缘可能出现多余的骨化中心,呈三角形或卵圆形,有时可分裂为3~4个小块,称髋臼小骨。正位像上,股骨头凹位于股骨头的顶部,呈小的半圆形骨质缺损,屈曲外旋时,表现为股骨头中心部的小空洞。
股骨颈在4岁时除股骨颈骺软骨板外,已全部骨化。年幼时,股骨颈与股骨干几成直线,以后随年龄增长及负重增加前倾角逐渐变小。
股骨头骨骺在第3~7个月时出现,早期可呈点状、多点状、云絮状、米粒状等多种形状,以后逐渐随发育变为圆形、椭圆形、馒头形、不对称半圆形、最后发育到半圆形。骨化中心出现后,无论在正位及侧位像均对称并位于骺软骨之上。
股骨颈的干骺端在1岁后呈环状,与卵圆形的股骨头相对,在2~4岁的男性及2~6岁的女性前后位像上明显,这种关系逐渐转变;至12岁时,股骨颈的干骺端凸向上方,而其上的股骨头则相应呈凹状。
儿童时期的骺软骨板较宽,随骨化进展,逐渐变薄至融合,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骨骺线仍隐约可见,尤其当腿部外旋时更明显。股骨头与股骨颈融合的时间在20岁左右,通常女性较男性提早1~3岁。
股骨大小转子的化骨核可为多个,形态可不规则,其骨骺与骨干的愈合,一般较股骨头骨骺早1~2年,大转子与骨干间的骺软骨板较股骨头及股骨颈的骺软骨板为宽,但在14岁以后则较其为窄。
二、成人期
正位片上髋臼呈半月形凹窝,凹面朝向外下方,髋臼中心对着小骨盆的髂耻线,此处髋臼壁最薄。髋臼后缘投影呈一条致密线横过股骨头,像髋臼半圆形窝的直径,而髋臼的前缘投影显示较模糊位于髋臼后缘的内方。髋臼底通常呈较浅的半圆形,其中部较深区为髋臼窝。髋臼底前下部正面投影像称之为泪滴,泪滴的外侧弧线相当于髋臼壁,内侧弧形长而近乎垂直,相当于小骨盆壁。在成人,泪滴影大部分呈U形或泪滴形,少部分呈线条形,两侧泪滴影的形状和大小应对称。
股骨头呈膨大的球形,大部分为髋臼所覆盖,呈现均匀、光滑、边界锐利的球面,股骨头与股骨颈之间有一轻微的切迹,头的中心偏后下方有一小凹,为股骨头凹,正位多数投影为一小环形透亮影,股骨旋转时凹的位置有变化。股骨颈约2/3位于髋关节囊内,参与关节的构成,髋关节囊外有脂肪,在股骨颈上下缘显示为低密度透亮线,平行于股骨颈的边缘,以此可认定关节囊内的边缘。
正位片上股骨颈与股骨干构成颈干角,正常平均为125°。股骨颈外上缘短,连于大转子,内下缘稍长,连于小转子。骺板完全骨化后大转子处可遗留骺线影,小转子则不明显。股骨上段的骨松质骨小梁的排列有一定方向,主要有压力曲线及张力曲线,在主、副压力曲线之间,有一个缺乏骨小梁的薄弱区,称之为Ward三角。
股骨颈侧位片上,髋臼呈半圆形致密弧形影,前方连于耻骨支,后方续于坐骨结节,髂骨位于上方。股骨颈与股骨干构成另一个颈干角,称为股骨颈前倾角,正常为15°~20°。注意小转子可能和股骨干重叠形成三角形低密度影,类似骨破坏。另外,股骨后上段臀大肌粗隆粗糙、凹凸不平,颇像骨膜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