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直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黄甘草汤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30克,甘草8克。

大黄甘草汤证之病理,为肠热而燥屎积于其中,饮食不得下而反上逆,故食已即吐也。因其为肠热燥结,故又可见大便不通、烦躁、面赤、腹中胀满、舌苔黄厚等症。

大黄甘草汤之药理:大黄清肠热、逐积滞,甘草安肠补液。

王修善老中医运用此方时,常合四物汤用之,即所谓寓攻于补之义。并谓,食已即吐与反胃虽均系吃甚吐甚,但证有寒热之别,吐有迟早之分,不可一概论治。

附:名医医案选录

一、新生儿出生24小时尚不能吮乳者,即为病态,称为不乳。因在出生过程中吞入秽浊,郁积肠胃,或因胎粪不下,秽热壅结,气机不运,腑气不通。症见烦躁,面赤,啼哭声粗,大便不通或呕吐,腹部胀满,舌苔黄厚,指纹紫滞。如张某,男,出生56小时,不吮乳,呕吐,烦躁,腹胀,面赤,舌苔黄厚,指纹紫。证属秽热积肥于肠胃而致不乳,处方:大黄5克,甘草3克。一剂,大便通,始吮乳,六腑以通为顺,诸症消失,病愈。(周青云《山东中医杂志》)

二、李某,男,20岁,1974年11月10日初诊。患者近半月呕吐,胃脘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实有力,右关脉滑,精神尚佳。平时喜食烙饼,初认为是胃热上逆之呕吐,拟以清热和胃之法主治,用苏连饮加竹茹、甘草,嘱服二剂。于11月12日复诊,服上方无效,乃每餐刚完即吐(平时不吐),并伴口臭,胃脘灼热、胀痛,大便三日未解,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薄少津,脉滑有力。《金匮要略》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从证候分析,亦恰合病机,系积热在胃,腑气不通,胃热上冲之呕吐。改用泄热和胃之大黄甘草汤。大黄12克,甘草3克,嘱服二剂。11月16日,到家随访,上方服一剂后,食已不吐,大便畅通,服完二剂,诸症消失。(《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三、一少妇妊娠三四月,患食已即吐,吃甚吐甚,吐尽则止。医以妊娠恶阻,健脾暖胃治之,其吐更甚。诊之,脉滑而数。此所谓“一阳病发,其传为膈;三焦火盛,食入还出”。予四物加甘草大黄汤,二剂而安。此仿古人寓攻于补之义,医贵通变,不可胶柱鼓瑟。处方:熟地、生地、当归各9克,甘草、白芍各4克,大黄12克,川芎4克。水煎服。(《王修善临证笔记》)

四、唐晋泉,痔疮,湿热下趋,结而蕴酿,以致不得流通。生甘草梢30克,生大黄9克。按:该案当为痔疮湿热蕴酿之际,肛门灼热疼痛,大便不爽。故以甘草梢清热止痛,生大黄泻热通便、祛瘀消肿。药仅二味,配伍精当。(《范文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