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病治验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9.理气活血、益气养心法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某女,62岁,已婚,农民,住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广东省兴宁县人。1997年1月6日初诊:
【主诉】
心慌反复发作3年多,加重2日。
【现病史】
患者于1993年冬在田间劳动时突发心慌,经当地人民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予对症治疗而缓解,尔后反复发作,自1995年10月起服用地高辛(0.25g,1日1次),至今未间断。2天前因家事怄气,再次出现心慌,胸膈闷痛,头痛头晕,气促,不能平卧,右侧卧位方舒,干咳,纳谷不馨,大便干结,小便淡黄。
【既往史】
有眼底动脉硬化,未治疗。
【个人史】
早年长期从事水田劳动。1995年复因长子病故而沉溺于悲伤之中。
【体格检查】
精神不振,面色萎黄,皮肤干枯不润,毛发花白不泽,语声低怯,息促,唇色暗淡,颈部青筋不怒张,下肢无浮肿,虚里搏动应手,心率127次/分,节律不齐,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二尖瓣区明显,双肺中下野可闻及中小水泡音,移动体位时卧侧明显,对侧消失。舌质淡红,边见齿痕,舌底脉络迂曲紫暗,舌苔薄白,脉结而弱。
【其他检查】
心电图:心房颤动,心肌缺血。
【诊断】
中医诊断:心悸(气郁血瘀)。西医诊断:1.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心房颤动;2.心功能不全Ⅳ级。
【治疗】
理气活血,益气养心。生脉饮加味,处方:红参8g(另炖),茯苓40g,青皮10g,陈皮10g,香附10g,赤芍10g,红花8g,生蒲黄10g(另包),全瓜蒌10g,龙骨15g,牡蛎15g,柏子仁10g,五味子10g,麦冬10g。3剂,每日1剂,水煎取液100ml,温服,日煎服3次。另予10%葡萄糖100ml、青霉素640万U,静滴,每日1次。
1997年1月9日二诊:
患者用药后心慌、胸膈闷痛、干咳、气促等症明显减轻,可以平卧,肺部水泡音消失,舌脉同上。
中药续上方5剂,煎服法同上。西药针剂续用3日。患者服药后病情进一步向好,嘱其停用地高辛,按上方加减持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按】
患者早年常浸水湿之中,风湿由滋;晚近复有丧子之痛,心怀悲伤,加上病前怄气,二者相因,必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血行瘀滞。气郁血瘀与风湿合邪,加诸年高之身,摧残衰老之心,既衰之身心,何耐数邪同戕?因是心慌,胸膈闷痛,不能平卧。右侧卧位方舒者,是避实就虚也。肝气喜升展,气郁血瘀,循经上扰神明,是以头痛头晕;胁迫肺系,令宣肃失常,肺气上逆,故干咳而息促。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为无热之象;边见齿痕,舌底脉络迂曲紫暗,脉结,为气血郁滞之征。脉弱,精神不振,语声低怯,是气虚使然。面色萎黄,皮肤干枯不润,毛发花白不泽,为精衰血少所致。脉证显示,本病病位在心肝,旁涉肺胃和神明,属本虚标实之证,虚在心气不足,实在气郁血瘀。治当标本兼顾,故以红参、五味子、麦冬益心气,滋心阴。青皮、陈皮、香附疏肝理气。赤芍、红花、生蒲黄、茯苓活血利水。全瓜蒌宽胸豁痰。龙骨、牡蛎、柏子仁,镇心宁神。全方攻补兼施,虚实并调,共收理气活血、益气养心之效。特是迁延失治,年迈体衰,真气亏损,治愈已难,且易恶化,所谓收效者,亦仅对症权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