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 传导性听力下降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又称“浆液性中耳炎”、“鼓室积液”、“卡他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积液性中耳炎”等,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在咽鼓管发生急性阻塞的基础上发病,或在此基础上加上感染因素而致病。临床特点为耳闷,耳中闭气感,听力下降,有些患者伴有耳鸣。检查鼓膜可见内陷,或见鼓室积液征,听力检查有传导性聋,听力下降早期以低频区为主,晚期则高频区明显。声阻抗测听显示平坦无峰的典型鼓室压曲线。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则起病缓慢,或由急性者未彻底治疗而转成慢性,临床表现与急性者相似,但鼓膜内陷更明显,鼓室积液则大多较黏稠甚至成胶状。
干老认为本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是“气滞”和“痰阻”,气滞即气行不畅,痰阻即痰湿阻滞。根据临床证候,又可分为风邪之痰、湿浊之痰、脾虚之痰和肾虚之痰四类。风邪之痰为风邪犯肺,肺气不宣,津液不能布散,则腐化为痰,积滞耳窍;湿浊之痰是外感湿浊或暑湿之邪,氤氲之气上蒸耳窍,津液停聚于耳窍;脾虚之痰为脾阳不振,不能温化水液,则津停成痰。脾虚而清阳不升,则阴霾笼罩空清之窍,痰浊潴留于鼓室;肾虚之痰乃肾气不足,无阳光以制阴,则水液上泛,停滞耳窍成痰致病。本病的治疗原则为化痰通窍。
风邪之痰:多见于发病1~2周以内。症状以耳中闭塞感明显,听力下降,或伴有表证。治宜疏风宣肺化痰,方选三拗汤加味。药如麻黄6g、杏仁10g、蝉蜕3g、防风10g、石菖蒲6g、马兜铃10g、路路通10g等。发热、微恶寒、鼓膜微红,口微渴,是属风热之证,宜用桑菊饮。鼓膜微红而鼓室积液较多者,可选银翘散合二陈汤加减。
湿浊之痰:多见于本病的“亚急性”阶段。病起1~2周以后,鼓室积液较多,头脑昏重,口中不渴,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燥湿化痰。选方根据鼓室内积液情况而定,鼓室积液稀薄,穿刺抽尽,不久又渗出而盈,宜用二陈汤或王氏二陈汤,积脓稠黏者,宜用三子养亲汤。方中苏子理气消痰,气行则稠痰化稀而渐渐能消;莱菔子能助脾运化,消积滞之痰;白芥子专去皮里膜外之痰,三药配伍,确成为消痰良方。若鼓室积脓长久不能消去,可谓“老痰”,可以应用控涎丹治之。一般每次用量1~3g,少量开始,逐步增加。每天1次,在早饭后温开水送服;亦可每次0.5g,每天3次,三餐饭后温开水送服。须要注意:一则药量不能过大,亦不能久用,以防伤及正气;二则病人体质虚弱、脉来细弱者,不可妄用。
脾虚之痰:病程长久,耳中憋闷感时轻时重,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脘胀肠鸣,大便溏薄。舌质胖嫩,脉细弱。治宜健脾化痰,方选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药如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山药10g、白扁豆10g、陈皮10g、制半夏10g、山楂10g、六曲10g等。倘在暑季或长夏之际,干老喜用藿香10g、佩兰10g、青蒿10g、荷叶10g等清暑化湿之品。
肾虚之痰:病程亦长。鼓膜内陷明显。伴见形寒怕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苔白润,脉沉细。治宜温肾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药如附子、肉桂(或桂枝)、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补骨脂等。本病痰滞而僵化,只有温化之剂才有利于通窍,若一加滋阴,则寒凉内逼,反而更助其僵。
非化脓性中耳炎时间久者,往往形成“粘连性中耳炎”,患者耳中胀闷,闭气感时轻时重,鼓膜明显内陷、变厚、混浊,可有瘢痕及钙化斑,运动不良。听力下降呈传导性聋曲线。声阻抗检查示阻抗变高,鼓室功能曲线平坦等。这时全身不一定有明显的其他症状。舌质有紫斑或正常,此属气血凝滞,瘀结耳窍。治当活血化瘀通窍,可选用通窍活血汤或化瘀聪听丸。药如川芎10g、归尾10g、乳香3g、没药3g、桃仁10g、红花6g、地鳖虫10g、参三七10g、甘松10g、落得打10g等。
病例1
钱某,女,44岁。初诊:1985年3月4日。
感冒后引起左耳失聪闭塞,听力下降,自声增强,伴以鸣响,西医诊断为“卡他性中耳炎”。
检查:左鼓膜完整,稍有下陷感。韦氏偏左。舌薄苔,脉细。
案解:邪侵茏葱,始失一表,暂取宣泄与升清。
二诊:1985年3月9日。药进4剂,听力即有所提高,已能听到手表声,耳鸣也减轻。
检查:左耳鼓膜潮红。舌薄苔,脉细。
案解:久困之残邪一泄,清升而阴霜必肃,故听力回升,聊啾告息,不过腐津败液,滞潴听宫,亟需清化,继进王氏二陈汤。
本案采用了宣肺疏风通窍的治法,方中麻黄、杏仁、甘草组成三拗汤,功专宣肺解表,二陈汤健脾化痰,菖蒲、路路通开窍聪耳。“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茏葱,专主乎听”,疾病初起,不论属热属寒,均应“耳聋治肺”。
病例2
高某,男,48岁。初诊:1985年1月31日。
西医诊为卡他性中耳炎。鼓室黏液,屡抽屡生,在进中药后,头痛缓解,听力稍回升,耳鸣亦逐渐式微。
检查:右鼓膜混浊,光锥存在、缩短,有鼓膜穿刺的瘢痕,左鼓膜轻度潮红。舌薄苔,脉大。
案解:卡他潴液,乃败津腐液之停留,抽而再积,当然炎症使然,但长期循环不已,则显然土不制水所致。欲制水,先培土,取六君。
二诊:1985年2月7日。2周来病耳(右)未抽积液,有些胀感,健耳(左)也有些闭气及胀,听力似有下降。
检查:右鼓膜下陷不明显,左侧鼓膜轻度潮红。舌薄苔染灰,脉平。
案解:败津腐液,因不若曩者之无限酿积,但也未明显吸收,再步原方。
三诊:1985年2月16日。3天前,耳中作痒,很不舒服,之后听力即逐渐恢复,憋胀皆消,现已经正常。
检查:鼓膜(双侧)正常,舌薄苔,脉平。
案解:《内经》无痰病一症,中医无卡他一词,以理揆度,而取消痰,显效已来,为巩固计,用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以扫尾。
本案患者发病已久,无明显外邪,而以积液为主,且积液屡抽不尽,抽而再来,当是由正转虚,虚实夹杂。干老认为辨证当属脾土虚衰,土不制水,所以选择了健脾化痰为大法,六君子汤为基本方,这也是干老治疗脾虚痰证的常用方和有效方。初诊方中,六君子健脾化痰,苏子和白芥子,取三子养亲汤义,降气化痰,而白芥子又能“消皮里膜外之痰”,对于耳膜内败津腐液尤为适宜,车前子利水渗湿祛痰,葛根升清聪耳,咽鼓管位于鼻腔后端,酌加一味辛夷宣通鼻窍,有兼顾咽鼓管之意。全方平和而不峻烈,宽以济猛,标本兼顾,是对证的有效方剂。
病例3
高某,女,62岁。初诊:1996年5月17日。
两耳同时闭气近两旬。患者1992年右耳卡他性中耳炎,抽出过积液。今年1月份始又积液于左耳。穿刺抽液至4月底没有。但近两旬,两耳同时闭气,堵塞不通,自声增强。同时头脑昏沉不通,鼻通气尚可。失嗅已4年。血压偏高22年。现在服降压药求得稳定。
检查:两鼓膜混浊。舌薄苔,脉细。
案解:痰停鼓室,锁闭茏葱,治当理气消痰,通窍破滞。
二诊:1996年6月21日。时逾35天,药进14剂。辍药中断,因挂不到号。憋气明显改善,但有时尚有残留之感。自声亦明显减轻。头已不昏。失嗅无改善。
检查:两鼓膜标志逐渐已暴露出来。光锥亦隐约出现。舌薄苔,脉细。
案解:方已对证,病得转机,惜乎中途辍药未能一气呵成。再步原旨,逐渐倾斜于巩固。
本案以两耳闭气为主,鼓室积液渐净,以气滞为主,故干老选用理气化痰,虽头脑昏沉不通,鼻失嗅已4年,但血压偏高,故弃用柴胡、桔梗等升提之品,以防血压升高。二诊时症状缓解,易益气通窍,用六君加理气之品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