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最初的文明(上)(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

2.1 复习笔记

一、早期埃及

1埃及文明的发生

(1)自然环境和居民

自然环境

a.较大的孤立性:埃及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只有通过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

b.尼罗河定期泛滥,在两岸形成黑土地(“凯麦特”),是埃及人主要生存区域。

c.河谷地区(上埃及)气候干燥用水全靠尼罗河供给、只有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下埃及)受地中海季候风影响才降雨。

d.西部沙漠曾有古河道,因冰期后气候干燥而逐渐沙漠化,人们逐渐定居到尼罗河边。

居民

a.由讲哈姆语的北非土著和来自西亚的塞姆语人种融合而成的,其语言属于哈姆~塞姆语系。

b.据古代埃及留下来的大量雕刻和绘画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的体形、外貌与周围人种不同,具有自己的特征。

(2)文明的发生

新石器文化

a.代表:三角洲西部边缘的梅里姆达文化、中部埃及的法雍文化、塔萨巴达里文化等。

b.特征:都是农牧业混合型的文化。已使用铜器,农业文化相当发达,奠定了其文明较早出现的基础。

前王朝时期(即涅伽达文化时期,又称阿姆拉特时期)

a.时间约在约BC4000~前3500年,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萌芽。

b.涅伽达末期,墓中的黑顶陶罐上,发现了作为王权标志之一的红冠形象(眼镜蛇标志)。

c.期与时期之交,墓中的陶片上发现象征王权符号的荷鲁斯鹰神的形象。

d.在狄奥斯波里·帕尔弗,还发现一段城墙的模型,这表明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长,甚至战争的存在。

前王朝时期(即涅伽达文化时期,又称格尔塞时期)

a.时间约在BC3500~前3100年,私有制逐步确立,阶级逐渐形成。

b.在涅伽达和希拉康波里两地,发现了与普通人的十分简陋的墓极不相同的画墓。

c.格伯林发现的纺织品残片上的绘画,有象征王权的白冠和被捆缚的战俘形象、旗帜上的田凫,分别表示了王权、奴隶和平民形象。

d.在涅伽达文化时期出现了文字,不过还很原始。

国家的出现

a.这时的国家(斯帕特)很小,人口也不多,且有若干个。

b.在这些小国家里,有一个以政府机关、王宫、神庙为中心的城市,以城墙为要塞。

c.画墓中的水陆战图、阿拉克出土的象牙刀柄上的水陆战图、战场调色板等,反映了战争的存在。

d.王权已经形成,但贵族的势力还很强大,国王还不是专制君主。

(3)早王朝时期(约BC3100~BC2686年)

近代的埃及学家将古代埃及历史划分为若干时期,其中早王朝时期包括第1~2王朝。

历史资料

a.据曼涅托(埃及祭司)记载,古代埃及国王美尼斯创建了第一王朝,此后埃及经历了31个王朝。关于美尼斯统一埃及国家,建立孟斐斯城(白城)的记载,未能得到考古证实。

b.19C末~20C50S初,考古学家在希拉康波里、阿卑多斯、开罗附近的萨卡拉等地进行发掘,提供了研究早王朝的丰富资料,反映了埃及的统一和君主专制的逐步建立。

对北方的征服

a.希拉康波里发现纳尔迈调色板和纳尔迈权标头,反映了纳尔迈国王对北方三角洲进行过胜利的战争,但实际上并未完成统一。

b.利比亚贡赋调色板,反映了纳尔迈对利比亚进行过胜利的战争。

c.阿哈国王文物上刻有“得到上下埃及”的铭文;国王登时期雕刻中,国王同时佩戴白冠和红冠,第一次采用了双重王衔。

统一的完成

a.第二王朝末期,国王哈谢海姆最后征服了北方,统一了全国。

b.他的继承者哈谢海姆威采用了“荷鲁斯和塞特”双重王衔,意味着埃及的统一。

统一的影响

a.统一利于更大规模发展灌溉农业,从而大大促进埃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帕勒摩石碑》对尼罗河水每年涨水情况的记载就是一个证据。

b.小国寡民的国家机器远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埃及新设置了许多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关。

c.君主专制逐渐形成,王权神化明显加强,国王聚敛财富组成了王室经济。

文化(马斯塔巴式王墓和贵族墓)

a.前王朝时期,王墓的最后形式是画墓,只有一个墓室,而且没有地上建筑;

b.第一王朝时的王墓和贵族墓(马斯塔巴),在地下有许多个墓室,还有地上建筑。

c.墓室不仅用以放置国王的尸体,还放置陪葬者的尸体及食物、用具、衣服等。

d.第一王朝的国王大多有两个墓,,目前关于孰真孰假还没有统一意见。

2古王国时期和第一中间期

古王国时期(又称金字塔时期)包括第3~6王朝,时间约为BC2686~BC2181年,建都于孟斐斯。

(1)古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发展条件

a.国家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b.水利灌溉系统在更大范围内的修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c.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农业

a.以后埃及种植的农作物,在这一时期都有种植。

b.使用了由两头牛牵引的重犁,比木犁要先进很多,但农业技术还很原始。

c.因土地肥沃,粮食产量仍可供养古王国时期庞大的国家机器和广大的手工业者。

手工业

a.手工业门类很多,其中建筑、造船、纺织等都很发达。

b.发现的青铜雕像表明,埃及可能已进入青铜时代。

c.金字塔及其附属建筑物(神庙)说明建筑业和采矿业和运输业的发展。

畜牧业

a.在水草丰美的三角洲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

b.以饲养猪、羊、牛、驴为主,在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贸易

a.国内贸易还处在以物易物的水平上,手工业者的工资都以实物支付(包括不属于货币的铜)。

b.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常常派出商队到国外去,且往往同对外掠夺相结合。

(2)占支配地位的王室、经济、官僚贵族奴隶主经济

占有情况

a.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产业包括了农业、手工业等,基本上自给自足,同市场绝少联系。

b.土地占有分为国家(包括诺姆)占有的土地、国王占有的土地、神庙占有的土地、官僚贵族占有的土地等。小生产者或农村公社的情况,没有直接资料说明。

开支

a.国家占有土地用于行政开支,国王的土地用于供养王室家族。

b.神庙土地既用之于祭祀,也用作祭司的报酬。

c.官僚贵族的土地收入基本用于自身消费,来源于继承、购买、赏赐和新开垦。

剥削

a.奴隶主除了剥削奴隶外,还剥削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其他劳动者。

b.除了沉重的赋税负担,农民还要服劳役和兵役。

(3)古王国时期的君主专制

对行政权力的控制

a.国王掌握最高行政权,宰相(维西尔)和其他高级官吏由国王任命并都对其负责。

b.维西尔拥有相当大的政治、经济、司法权力,但国王掌握决策权。

对国家经济的控制

a.国王直接占有大量财富,控制国家经济系统和全国财政,战利品也都归国王。

b.国王将土地和劳动力捐赠给神庙、赠给贵族,可动用全国人力和物力修建金字塔。

对军队的控制(据《大臣乌尼传》记载)

a.军队由国王直接统率,用之于对内镇压和统治和对外征战。

b.军队一般由驻守在边境要塞的常备军和战时临时征召的部队两部分组成。

对司法权力的控制

a.国王可颁布相当于法律的敕令。

b.世俗法庭由维西尔担任最高法官,审理一般重大案件,但国王可插手。

c.神庙法庭一般只处理一些不很重要的民事纠纷。

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a.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是诺姆(州),部分诺马尔赫(州长)由国王任命,世袭的州长可能也要在形式上由国王任命或批准。有的人可担任两个诺姆的诺马尔赫。

b.诺马尔赫统管地方各类事务,多半是地方上的旧贵族,常常对王权构成威胁。

c.国王在上、下埃及先后设立了介于诺姆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官邸,可能起到代国家征税,战时统帅征召的军队以及监视地方诺马尔赫的作用。

王室家族控制朝政

a.高官显宦多为王室家族成员,维西尔、军队司令官等职长时间为王子担任。

b.古王国末期,王权削弱,有的地方贵族担任了维西尔,但极可能与国王联姻有关。

对其臣民有无限权威

a.国王以一切臣民为奴仆,一些官吏无限臣服于国王。

b.地方贵族与国王的关系因其实力所在,与其他人有所不同。

王权被进一步神化

a.古王国时期,太阳神拉逐渐代替鹰神荷鲁斯成为主神。国王宣称自己是拉神之子。

b.国王们捐赠给神庙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从而获得神权势力的支持。

c.王权神化符合奴隶制阶层的利益,他们豢养了祭司集团。

(4)金字塔(王墓)的建造

现存约80座,起自第3王朝,止于第二中间期,分布于孟斐斯附近尼罗河西岸。

样式转变

a.第3王朝国王乔赛尔建造了层级金字塔,设计者为建筑师伊蒙霍特普。

b.第4王朝斯涅弗鲁建造了三个金字塔,层级金字塔向角锥体金字塔转变。

著名金字塔

a.第4王朝的胡夫国王(齐奥普斯)建造了最大的金字塔,建于孟斐斯附近的尼罗河西岸的基泽,建筑师是胡夫的兄弟海米昂。塔内中部建有墓室。

b.胡夫金字塔旁有该王朝的哈佛拉(齐夫林)和孟卡拉(麦凯林努斯)两个国王的金字塔。不远处有哈佛拉的狮身人面像(司芬克斯)。

评价

a.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b.金字塔四周分布着许多贵族的马斯塔巴,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无上地位。

c.金字塔的修建加剧了阶级矛盾,削弱专制的实力,新王朝更加依赖神权维护统治。

(5)古王国的衰落和第一中间期

衰落原因

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王权更加依赖神权势力和地方贵族,遭到进一步削弱。

衰落表现

a.埃及小国林立,国家统一局面不能维持,君主专制也不复存在。几乎一个诺姆形成一个小国家,他们彼此争战不已,使局势更为混乱。

b.灌溉系统遭到破坏,土地减少,粮食产量下降。人民深受战乱危害,又负担沉重的剥削和兵役,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埃及遭到来自西亚的贝督英人游牧部落的入侵。(据《聂菲尔涅胡预言》、《对美里卡拉王的教训》记载)

重新统一

a.位于中部埃及的赫拉克列奥波里逐渐地强大起来,统一了北部三角洲和中部埃及的广大地区,建立了第9~10王朝。

b.南方的底比斯联合了它周围的地区打败了赫拉克列奥波里王朝,建立了第11王朝。

c.11王朝中叶孟图霍特普二世时期,底比斯终于战胜了第10王朝,重新统一了埃及。埃及开始了中王国时期。

3中王国时期

(1)中王国时期王权和地方势力的关系

中王国(BC2040~BC1786年)包括第11~12王朝,首都底比斯,崇拜阿蒙神。

孟图霍特普时期

a.力图加强对中央和地方政权的控制,但仅在喜乌特诺马尔赫等处取得一些成果。

b.很长时期里王权还相当软弱,而贵族的势力却十分强大,表现了强烈的独立性和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王权的侵蚀。

阿美涅姆赫特一世时期

a.对地方贵族势力采取严厉的政策,阻止了各诺姆之间的战争,重新划定了一些诺姆之间的边界。

b.亲自巡行各地,整顿秩序和赋税,使属于中央的税收得以上缴国库。

c.派遣一些人担任部分诺姆的诺马尔赫,限制了一些诺马尔赫的世袭权力。

君主专制再次强化

a.后继国王承袭了阿美涅姆赫特一世的政策。到辛努塞尔特三世时,地方贵族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再也不能与王权抗争。

b.新的中小奴隶主阶层(涅杰斯)的强大,是王权再度强化的重要支柱。

c.从第12王朝时起,埃及又开始了对外的战争,主要是对南方的努比亚地区,同时也对西亚进行远征。

(2)社会经济状况

农业

a.水利灌溉系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修建了大规模的排灌渠道,大片沼泽地区变成了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

b.农具也有所改进,直把犁为装有横木把手的犁所取代。

c.农业经济得到发展,有关饥荒的报道明显减少。

手工业

a.青铜器的使用更为广泛。

b.纺织业中使用了卧式织布机。

c.出现了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即玻璃制造业,产品存留至今。

d.加强了对西奈铜矿的开采,甚至在酷暑季节也督促矿工前往,反映了对铜矿需求的增长。

贸易

a.新兴了工商业城市卡呼恩,出现了不少商业文书。尼罗河流域同其西部绿洲之间的贸易关系已发展起来。

b.同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交往十分活跃,同巴比伦尼亚、蓬特(今索马里)建立了商业联系,扩大了同克里特岛的商业关系。

(3)社会阶层变化

适应私有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中小奴隶主阶层(“强有力的涅杰斯”),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王国的政治舞台。

涅杰斯是当时各诺姆军队的重要来源,为诺姆和国王倚重。是王权同地方斗争的主要社会支柱,但整个阶层的力量还十分软弱。

(4)中王国的衰落

中王国时期,涅杰斯迅速分化,部分担任高官,有些十分贫穷。

中王国时期劳动人民生活悲惨,许多人沦为奴隶,同统治者的矛盾十分尖锐。

王室、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很激烈。

4第二中间期

包括第13~17王朝,其中第15~16王朝为喜克索斯人建立。

(1)第二次贫民奴隶大起义

资料记载:《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或译《伊普味陈辞》)。

时间可能在中王国末期,而更可能是在第二中间期里。

参加起义的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等下层劳动人民。

起义的规模很大,涅杰斯成了被打击的对象,最后被镇压。

(2)喜克索斯人的入侵

记载资料(非常贫乏)

a.保存在约瑟夫著作中的曼涅托残篇第42及20C发现的几份资料等。

b.喜克索斯人自己留下的一些蜣螂石刻、陶器以及为数不多的雕像和石碑。

c.现代埃及学家大多不同意曼涅托所说的喜克索斯人采用了大规模武装入侵的方式,而认为是和平的渗透。

政权情况

a.很可能承袭埃及,如设立了下埃及国王的司库和司库长官的官职。

b.国王也自称法老,并称为“拉之子”。

c.喜克索斯人的统治范围不仅包括了埃及大部(三角洲和中部埃及),而且还包括了西亚的一部分地区。

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

1苏美尔文明的发生

(1)自然环境和居民

分布区域

a.两河流域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地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

b.两河流域分亚述(南)、巴比伦尼亚(北)两部分。巴比伦尼亚又分阿卡德(北)和苏美尔(南)。

环境

a.两河流域处于干旱地带,农业灌溉需要利用河水。每年春季,上游山区的融雪流人两河,造成河水泛滥。

b.两河流域北部多山,河水泛滥只能淹及沿岸地带,是人们掌握防洪与排水技术前的主要居住区(哈逊纳文化、哈雷夫文化)。

c.南部是冲积平原,灌溉条件比北部要好,但也容易受灾。哈雷夫文化结束之时(约BC4300年),南部的苏美尔地区才逐渐开发出来。

居民

a.现在尚不清楚最早居民人种。

b.约BC5000S后半叶,“欧贝德人”、苏美尔人先后进入两河流域南部居住,目前不清楚他们的起源。

c.约BC3000S初,一支塞姆语系的游牧部落来到巴比伦尼亚北部,称为阿卡德人。后来,操塞姆语的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先后来到两河流域。

d.两河流域周围还居住着其他部落:北部的苏巴里人和胡里特人,东部的库提人、加喜特人和路路贝人,东南的埃兰人等等。

(2)向文明的过渡

埃利都·欧贝德时期(约BC4300~BC3500年)

a.苏美尔人掌握了初步的人工灌溉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b.畜牧业和渔猎活动在经济生活中仍起重要作用。

c.劳动工具大部分为石器和骨器。但已开始出现铜器,如渔叉等等。

d.居民的住房为小屋,出现泥砖神庙,反映出氏族社会内部的分化。

e.出土雕像表明苏美尔人已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

乌鲁克时期(约BC3500~BC3100年)

a.人工灌溉技术有了新的发展。

b.铜器大量出现。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轮。

c.社会分化更为加剧。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组织开始让位于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

d.出现了文字,末期大约有2000个文字符号,并运用于经济方面。表明苏美尔人已经迈入文明的门槛。

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BC3100~BC2800年)

a.文字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文字运用更为广泛。

b.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c.两河流域南部已经形成了数以十计的奴隶制城邦。

2苏美尔城邦

(1)社会经济状况

城邦

a.各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的村镇形成。早期城邦规模不大,人口也不多。

b.每一城市都有若干神庙,其中城邦主神神庙地位最高。神庙是城邦的经济中心。

神庙经济

a.神庙土地分为三类:祭田、口粮田和出租地,都严禁出卖。

b.内部分工细密,有农业、畜牧业和捕鱼业等等。神庙还控制了城邦的手工业和商业。

c.神庙人员在城邦人口中占很大比重。

d.神庙经济控制在奴隶主贵族手中,后期逐渐被城邦首领转变为王室经济。

e.农村公社也占有许多土地,但规模一般较小,不及神庙重要。

(2)政治制度

城邦首领

a.有“恩”、“恩西”和“卢伽尔”三种称号,大概“卢伽尔”是较为强大的城邦首领。

b.城邦首领兼有宗教和世俗双重职能,同时掌管神庙经济和世俗政权,战时统帅军队。

c.早期城邦首领世袭制还没有完全确立,权力也是有限的,还未能摆脱贵族会议的控制。

d.早王朝后期,王权日益扩大,国王脱离神庙,建立了个人统治。君主政体先后形成。

贵族会议(阿巴·乌鲁)和公民大会(古鲁什·乌鲁)

a.众神大会有权选举王,决定城邦战和大事,但实际上为部分贵族操纵。

b.贵族会议高居于公民大会之上,公民大会沦为城邦首领和贵族会议操纵的工具。

祭司贵族

a.国家官吏多由祭司或神庙人员充任。最高祭司受到高级祭司和世俗贵族限制。

b.神庙经济实际上掌握在散伽(主持祭典的大祭司)等高级祭司手中。

(3)城邦争霸战争和内部阶级斗争

争霸战争

a.基什王麦西里姆(约BC27C末叶)为霸主时,曾调停拉伽什与乌玛之间的冲突。

b.拉伽什强大起来后,经控制了波斯湾以外的地区,还控制了乌尔。

c.乌尔南什之孙安纳吐姆在位时,征服了许多城邦,成为苏美尔诸邦之霸主。

d.至早王朝末期,南部两河流域形成两大军事同盟。南方以乌尔和乌鲁克为霸主,北方以基什为霸主,独立的小邦开始向地域性的统一王国过渡。

内部阶级斗争

a.长期的战争,使大批公民破产失地,人口锐减。

b.王权在战争中不断扩大,国王和以祭司为代表的贵族之间的矛盾也很尖锐。

c.乌鲁卡基那(约BC2378~BC2371年)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一,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平民的措施,但大多是以不触动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为前提的。

第二,废除向祭司征收的重税,制定给予祭司的口粮和开支的新定额,特别是把神庙地产归还神庙,从而增强了祭司贵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权。

d.乌鲁卡基那执政仅八年,乌玛王卢伽尔扎吉西入侵拉格什。之后北方的阿卡德兴起,击败卢伽尔扎吉西,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

3阿卡德王国(约BC2371~BC2191年)

(1)阿卡德王国的统一

创立

a.创立者是萨尔贡(BC2371~BC2316年在位),原为基什国王乌尔扎巴巴的近臣,后乘机夺取政权。

b.萨尔贡夺权后仍用国号,称“基什王”。地位巩固后,萨尔贡自建新都阿卡德城。

c.征服周围各地后,自称“天下四方之王”,但直接统治的地方只限于两河流域南部,其它地区多为属国。

征服战争

a.萨尔贡先后出征34次,首先击败卢伽尔扎吉西,接着征服了各苏美尔城市。

b.在东方,萨尔贡远征埃兰,略取苏撒等城市。

c.在北方,萨尔贡不仅征服了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还曾进兵到小亚细亚的陶鲁斯山区以及沿黎巴嫩山脉的地中海东岸地带。

(2)政治和经济状况

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阿卡德时代,中央集权制还未最后形成,国家机构并不完善,地方势力仍很顽强。

a.中央政府机构拥有众多的官员。

b.萨尔贡组建了两河流域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

c.地方行政长官多为阿卡德贵族,但也任命一些归顺的当地贵族担任官吏。

社会经济发展

a.灌溉网扩大和完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

b.交通的发展使对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远达印度河流域。

奴隶制发展

a.长期的对外战争,使大量的战俘沦为奴隶,奴隶的使用比较普遍。

b.农村公社进一步分化。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平民破产甚至沦为债奴。

阿卡德王国的灭亡

a.阿卡德王国各阶层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被征服者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b.纳拉姆·辛统治时期(约BC2291~BC2255年),阿卡德王国的势力再度扩张。

c.纳拉姆·辛死后,阿卡德王国逐渐衰落。其继位者沙尔·卡利·沙里(约BC2254~BC2230年在位)死于宫廷政变。

d.约BC2191年,来自东北面山区游牧的库提人入侵南部两河流域,阿卡德王国灭亡。

4乌尔第三王朝(约BC2113~BC2006年)

(1)乌尔第三王朝的建立和王权的加强

建立

a.库提人对苏美尔地区的统治比较薄弱,苏美尔各邦逐渐复兴。

b.约BC2120年,乌鲁克王乌图赫加尔赶走了库提人。

c.不久,乌尔王乌尔纳木战胜乌图赫伽尔,统一南部两河流域,建立乌尔第三王朝。

王权的加强

a.乌尔纳木颁布了现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自己在南部两河流域的最高统治。

b.乌尔纳木之子舒尔吉(约BC2095~BC2048年在位)时,国王开始被视为神。

c.舒尔吉之子阿马尔·辛(约BC2047~BC2039年在位)时,国王独揽军政大权,原先的城邦成为地方行政单位,地方旧贵族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

(2)社会经济状况

经济状况

a.青铜器普遍使用。

b.水利网进一步扩大和改善。乌尔纳木在位时,曾修建许多河渠。

c.农业上出现带播种器的犁。

d.商业贸易也有所发展,商品种类很多,白银成为商品价值公认的尺度。

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

a.国王建立奴隶制大经济,王室产业遍布全国各地,拥有众多的管理人员。

b.私有奴隶制也有发展,买卖奴隶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国家严厉制裁奴隶的反抗。

c.奴隶制的发展加剧了自由民内部的分化,自由民大量破产,沦为雇工或奴隶。

王朝灭亡

a.国王伊比辛统治时期(约BC2029~BC2006年),东南面的埃兰人和西面的阿摩利人不断侵袭。

b.伊比辛被埃兰人所俘,乌尔第三王朝覆灭,南部两河流域再次分立。

5古巴比伦王国

(1)巴比伦尼亚的统一

阿摩利人在两河流域定居并兴起了一些阿摩利人的国家,长期混战。

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时期,巴比伦逐渐强大起来,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

a.他首先与拉尔萨结盟,灭亡伊新。

b.接着他又与马里联盟,帮助马里摆脱亚述的控制,在马里支持下征服拉尔萨。

c.萨灭亡后,汉谟拉比挥兵直逼马里城下,迫使马里臣服。

(2)汉谟拉比的专制统治

极力宣扬王权神授

宣扬自己为沙马什(即太阳、正义之神),自称“众神之王”,专制王权和神权趋于统一。

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

a.不仅设立中央政府机构,还派总督管理较大的地区,较小的地区则派行政长官管理。

b.严密控制和监督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甚至低级官吏都由他任命,可以任意逮捕政府官员。

c.组建一支常备军作为专制统治的支柱,独揽了军事大权。

对经济方面的控制

a.国家对地方征收各种赋税,并将水利系统置于统一管理之下。

b.汉谟拉比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还亲自处理地方上呈送的经济案件。

c.在国家进行公共工程建筑时,汉谟拉比经常从各地征调劳力。

d.汉谟拉比经常审查地方神庙账目,控制了地方神庙经济。

(3)汉谟拉比法典

立法基础

a.为了维护私有制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伊新、拉尔萨等邦都曾制定法典以代替习惯法。

b.汉谟拉比即位后,吸取以前各邦的立法成果,并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制定法典。

内容

a.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b.前言主要宣扬王权神授,颂扬汉谟拉比功绩。结语则表示,法典为汉谟拉比遵奉神意而创。

c.正文共282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

评价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

(4)等级制度

古巴比伦社会内部存在着等级制度。人们被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三个等级。

阿维鲁

是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包括大奴隶主、中小奴隶主,占多数的则是受压迫的下层自由民。

穆什根努

a.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在法律地位上低于阿维鲁。

b.与穆什根努同一等级的还有“纳贡人”,成分比较复杂。

c.士兵称里都、巴衣鲁,与纳贡人的地位相差不大,属于穆什根努等级。

d.穆什根努等级中有的上升为奴隶主,多数则是下层自由民。

(5)奴隶制度

王室拥有大量的奴隶,一般富裕的阿维鲁和穆什根努也都有奴隶。

奴隶来源除战俘外,也有外地买来的,买卖奴隶的现象很普遍。

奴隶同牲畜一样被视为主人的财产,但极少数可以通过收养等方式获得解放。

奴隶制国家是极力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国家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权。

(6)土地制度

王室土地约占全国可耕地一半以上。王室将大部分土地以份地形式交给对王室负有不同义务者经营。

祭司、商人、手工业者及公务人员(大生产者)

a.他们为王室服务,领取份地作为报酬。

b.他们的份地可以买卖,但买者必须接替卖者对王室的义务。

c.这类人中的富者大多使用奴仆或雇佣他人耕种土地。

士兵里都、巴衣鲁(小生产者)

a.他们领取份地作为服役报酬。

b.士兵的份地不能买卖,其子接替父亲服役则可继承份地。

c.士兵放弃份地,则不再服役,士兵份地与服兵役联系在一起。

纳贡人(小生产者)

a.纳贡人从王室地产领取份地,缴纳的贡赋约占土地收入的1/3至1/2。

b.纳贡人的份地不得买卖,也不得由女继承人继承。

(7)租赁制、雇佣制与自由民的分化

租赁

a.主要有两类:一是租赁房屋、车、船、牲畜等;一是租佃土地。

b.法典竭力维护出租者的利益。

c.私人租佃关系以契约关系为基础,无人身依附条件,但不少人也因负债而沦为债务奴隶。

雇佣

a.以契约为基础,雇主按契约付给不同劳动者以不同的报酬。

b.雇佣手工业者按日计酬

高利贷活动盛行。法典规定,借贷和还债时,需证人在场。

(8)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

危机

a.王国并不稳固,萨姆苏伊鲁纳统治时期,乌尔、乌鲁克、伊新等地都发生了大规模暴动。

b.奴隶逃亡的情况也很严重,下层自由民反债务奴役的斗争十分激烈。

c.东部山区的加喜特人这时也开始侵袭巴比伦。

灭亡

古巴比伦王国在内外交困中日益衰弱,约BC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

6苏美尔·巴比伦文化

(1)文字(楔形文字)

发展过程

a.早在乌鲁克文化期之初的文物上,已出现图画文字,带有一些线形符号,因此文字的起始早于该时期。

b.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图画文字发展成为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

c.由于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一字多义,使用不便,人们在文字符号前加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由此苏美尔语文字体系基本完备。

d.苏美尔文字以三角形尖头物为笔,刻于泥版上,自然形成楔形。

影响

a.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埃兰人、赫梯人等都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表达自己的语言。

b.腓尼基文字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

(2)文学

《吉尔伽美什史诗》

a.起源于苏美尔时代,经历代人们传诵,至古巴比伦时期才编定成书。现存的版本是亚述帝国时期的抄本。

b.史诗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这一自然规律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但最终难免失败的悲剧色彩。

《咏正直受难者的诗》

表现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对神和宗教的传统信仰叛离的倾向。

《主人与奴隶的对话》

a.描写主人与奴隶之间有关十二个问题对答的情景。

b.作品生动地揭露了奴隶主阶级的贪婪本性,表现了奴隶敢于反抗的勇敢精神。

(3)科学知识

天文

a.苏美尔人很早就注意观察天象,许多神庙内都设有观象台。

b.苏美尔人根据月亮运行的规律,制定历法,以闰月补足与太阳运行的时差。

c.古巴比伦人已能将行星和恒星区分开来,并且知道火、水、木、金、土五大行星运行轨道。

d.他们观察出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视运动轨道,划出了黄道十二宫。

e.古巴比伦时期的文献中还记载了对流星、彗星等星变异象的观察。

数学知识

a.苏美尔人采用10进位和60进位记数法。他们运用六十进位计算时间和圆周。

b.古巴比伦数学家已经知道四则运算,能求出平方根、立方根,解三个未知数方程式。

c.几何学方面,运用商高定理,能计算不规则形状的面积,还算出圆周率为3。

(4)建筑和雕刻

建筑

a.塔庙(神庙)是苏美尔建筑的典型代表,苏美尔城市都有塔庙。最著名的乌尔大塔庙,共四层,其装饰技术日后成为两河流域建筑的重要特征。

b.古巴比伦时期的建筑成就突出表现在王宫建筑方面,马里王宫是重要代表。

雕刻艺术

a.苏美尔雕刻表现手法比较刻板,人物一般呈静态姿势,著名的有《安纳吐姆鹫碑》。

b.古巴比伦时期的雕刻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著名的有《汉谟拉比法典》上的浮雕。

(5)影响

苏美尔•巴比伦文化对古代西亚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