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桥》
开明版
《竹林的故事》是《桥》的具体而微的影子,这两本书可以算作一类。只是《桥》更加脱尽烟火气。艺术家说“化境”,也许是《桥》的境界吧。
谁也知道《桥》好。我千头万绪想申诉自己从《桥》里悟道的心得,结果只能说一声“好”。自己无能,只有借人馀光。九年前《文学杂志》上有朱光潜先生一篇专评《桥》的文章,把书中的精粹文字都联贯到一处做成一个“纲目”,末赘评语,万分中肯。知堂老人在《书房一角》里有一段书后文字,也是说《桥》的,则并《桥》和境界也能冲和地曲曲体会出来。我乐于向读者介绍这两段文字,因为中肯话已被说尽了。
《桥》之所以好,当然还是它的境界可人。姑且打个比喻,每一位作家的平生经历,殆如一株植物的花。如果说《竹林的故事》是含苞待放的蓓蕾,则《桥》便是花正开得光彩夺目的时候,其缤纷缭绕之盛真所谓“五色令人迷”也。其实《桥》并不热闹,我这比喻初非谓其内容与面目。只是说作者的道行耳。且花与花也不一样,夫《桥》之为花,岂亭亭之荷,方呈现其出水妙善之仙姿耶?宜其品之清而乘之高也。盖幽娴贞静之馀,却又色泽匀停,千姿百态,再进一步说,即算是荷,也非习见的俗艳芙蕖,恐怕是那种纯白色的睡莲吧!
文章的美不用细表,即思想也特别好。仍用前例说明:即把“道”载得那样不即不离,不瘟不火,不浓不淡,因之益衬出它的情文并茂。古人说作文须骨肉匀停,移赠与《桥》,殆非虚美。刘长卿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这境界只有《桥》里才有。可见必“载遭而不泥于道”,然后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才能悟得更明澈更鲜洁的道也。